沱江至味,十贤长存

2022-01-19 12:37曾勋
廉政瞭望 2021年23期
关键词:资中沱江内江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曾勋

资中重龙山

沱江九曲十弯盘绕,在内江境内流出了烟火繁华、人杰地灵的甜城,滋养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人说,她是“中国最有滋味的江”,糖、盐、酒样样不缺。读懂了沱江,只能算读懂了内江的一半。

伫立沱江旁,赏滨江城市水韵甜美,别有一番风味;闭上眼睛,思古驿道上商旅不绝,忆人间劳苦和人生悲喜,则触摸到了“甜城”接地气的另一面。

《华阳国志》载:“汉安县,郡东五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正是有了沱江的润养、古道交通信息的加持,内江方有了“一郡丰沃”的殷实和水陆共生的文脉悠悠。

文脉传承源自历史文化的禀赋,内江人引以为傲的“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便是这方水土馈赠给内江、中国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资源。

如今,有“内江最美街道”之称的兰桂大道旁边,古色古香的十贤坊沿街耸立,此建筑群就是为纪念这些先贤而建——一师:孔子之师苌弘;二相:抗金名相赵雄、文渊阁老赵贞吉;三状元:巴蜀状魁范崇凯、天子门生赵逵、清代状元骆成骧;四大家:一代高僧丈雪通醉、辛亥先烈喻培伦、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

文武资州

资中城北,葱翠的重龙山脚下,木柱架、吊脚楼、花格窗、滴水瓦的古朴雅致建筑沿着约6米宽的街道整齐排列。街道初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因诞生了两名状元,一是刚正不阿勇斗秦桧的南宋状元赵逵,二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清代状元骆成骧,这条街得了状元街的称谓。状元街上,文庙和武庙对接相望。全国现存的文庙不计其数,资中的文庙却因一个“唯一”显得格外特殊。

文庙都会在大成殿中供奉孔子的威仪坐像,而资中文庙的孔子塑像不仅是站立的,而且形象谦恭。原来,资中是苌弘的家乡,他博学多才,知晓天文气象,精通音律历法。孔子慕名前去拜访,探求“武乐”和“韶乐”的奥秘。苌弘说,“武乐”为武王伐纣之乐,“韶乐”为虞舜治天下之声,前者渲染武战,美而不尽善,韶乐声容宏盛,“尽美”又“尽善”。孔子茅塞顿开,按照苌弘的教导聆听韶乐演奏,兴奋得手舞足蹈,“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与苌弘的会面,史称“访弘问乐”。孔子到了老师苌弘的家乡,自然要毕恭毕敬,起立敬礼了。后来,苌弘为周室尽忠而死,《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去世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后人便以“苌弘化碧”“碧血丹心”形容一个人精诚忠正。

骆成骧有“布衣状元”之称,一生清廉自守。

状元街沉积着厚重的历史,也承载着人们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在舒家桥的老茶馆里,与乡亲们摆龙门阵的“布衣状元”骆成骧从未远离,对于先人的品德,当地人口耳相传。“骆成骧,‘穷状元’;赵逵,除瘟神嘛。”他们对生养自己的水土,有着发自内心的自信和眷恋,聊起往昔的故事与传说,如数家珍。

资中人记住了骆成骧的“穷”和廉洁,以传说的形式怀念赵逵的铁面无私,文化的向心力于潜移默化中被彰显。

相传,尧的儿子“资”协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沱江因此叫做资江,县城原名叫资州,长期为州府治地,后来因其坐落于沱江中段,改名资中。

资中虽有“中”,却并不中庸。前有苌弘文能安邦,为信念而流碧血殉道,引秋瑾写“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诗句与之相隔几千年时空唱和;后有抗金英雄赵雄凛然出使,毅然掀起“龙斗”事件,书写了捍卫国家尊严的热血篇章。

资中县文江渡人赵雄曾官至宋孝宗时的右丞相,他直言敢谏,力主抗金。乾道七年(1171年)出使金国,向金主索取徽、钦二帝的灵柩,并要求归还被金国占领了的洛阳、巩县。金廷上一片讥嘲辱骂之声,赵雄面不改色,据理力争,多次与金世宗面对面激烈交锋,迫使对方修订了两国盟约,同意了赵雄的要求。

才兼文雅

内江市中区的大洲广场,与张大千纪念馆和西林公园太白楼隔江相望。“大洲”之名,源自内江桐梓坝人、明代大学者赵贞吉(号大洲)。赵贞吉为赵雄十世孙,先祖的热血耿介,在赵贞吉这里得以延续。

嘉靖七年(1528年),21岁的赵贞吉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当时,他去成都拜谒因大礼仪事件被迫致仕回乡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后者非常欣赏聪慧博学的赵贞吉,甚至认为,儿子杨慎都不如他。实际上,赵贞吉和杨慎后来都取得了斐然的文学成就,他们与南充任瀚、富顺熊过合称“西蜀四大文学家”。

赵贞吉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可谓位极人臣,但由于性格“好刚使气”,常常惹皇帝不高兴。当时,嘉靖帝沉迷于“修仙”等方术,不务正业,赵贞吉看不下去,上疏《乞求真儒疏》,劝皇帝多多干正经事,任用贤达的文士儒将巩固社稷,因此惹恼了嘉靖帝。赵贞吉发现形势不对,立即请假回家“休养”避祸。如此反复,隆庆四年(1570年),赵贞吉第三次归乡,再未出仕,并于万历四年(1576年)病故。

赵贞吉致仕期间,开门授徒,以王阳明心学的“格物”为要,教导弟子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引领了内江文教兴盛的潮流。他还造福桑梓,捐资开办“狮山学馆”,后来,内江师范学院在校园内恢复了“赵贞吉狮山学馆”旧址,以纪念这名文教先贤。

内江城西的圣水寺,因唐代的水观禅师于后山岩处观水开悟而得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地驻足悟禅。寺中诗文牌匾琳琅满目,极富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以赵贞吉所书“圣水寺”和《书圣水岩》诗为甚,一句“山空谷响知人意,若负当初一片心”,有对时运不济的感慨,也不乏独善其身的超脱,写尽了千百年来士人的命运和心态。

在古代儒释道融合的大背景下,寺庙承载着社会诉求,更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后来,圣水寺在高僧丈雪通醉的主持下,香火大盛,继续发挥着兴教化、传文脉的作用。

论到赠诗,唐代开元年间的内江状元范崇凯(字金卿)可谓底气十足,为他赠诗的人是诗仙李白。范崇凯以一篇《花萼楼赋》,赢得唐玄宗的圣心,被钦定为状元。只可惜,这篇文章已经失传。

当时,在长安游历的李白与范崇凯交好,二人时常在一起喝酒议政、吟诗作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范崇凯在山东金乡县任县宰,李白的六叔李阳冰正好在山东任城做县令,李白旅居任城,与范崇凯经常来往。李白见范崇凯把金乡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被其政绩打动,赠诗老友,说“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范县令不沽名钓誉,弹琴唱歌,清净高雅,用无为之道治理县政,心境犹如冰壶之水清澈见底。

古代对士人的最高评价,莫非“德爰礼智,才兼文雅”,有才不行,还得德才兼备。内江士人大都如此,纵使才高八斗,仍儒雅仁厚,保持初心定力。正如后来的张大千与其兄张善孖创建了大千画派,艺术成就享誉世界。

资中文庙

浩气长存

内江市人民公园内,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掩映于松柏中。馆内陈列着喻培伦生前照片、资料、文件、实物等。在其中驻足冥想,历史的战火血光浮现于脑海,而公园内红叶纷飞,市民游客品茶休憩,一派祥和宁静。历史与现实的两个世界,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不禁让人感慨斯人之伟大和吾国之强盛。

喻培伦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生在内江县文英街的糖商家庭,后到资中五里店师从老师魏楚珊。魏楚珊是内江当地知名的贤良,他学识渊博,强调经世致用,启发学生的爱国爱民之心。少年喻培伦对满清封建王朝的腐朽黑暗深为痛恨,立志推翻封建主义,拯救国民于水火。他给自己刻下一方印章,名曰“世界恶少年”,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血性。

1905年10月,19岁的喻培伦与16岁的弟弟喻培棣告别沱江故土,赴日本留学。之后,喻培伦与隆昌人黄复生利用在日本所学的化学知识,研制炸药,以备革命之需。一次试验,喻培伦被炸掉了三个手指头,黄复生被炸得满脸鲜血,一只眼睛差点失明。回国后,喻培伦与黄复生策划了多次刺杀清廷重臣的行动,都因种种原因未果。1909年冬,他们在北京筹划行刺摄政王载沣,失败后黄复生被抓,他大义凛然,做好以身殉道的准备,说“唯我做此事,生死固早已置之于度外,为国家人民谋幸福,死亦兮也”。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迫于压力只能释放黄复生等革命党人。黄复生等人出狱时,百姓夹道迎接,堵塞了道路。

成功身退的喻培伦则继续在外举义。1911年4月27日午后,同盟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喻培伦身先士卒,胸前挂着一筐自制炸弹,奋勇炸开围墙,攻入总督衙门,因寡不敌众被羁押。审讯时,他坚贞不屈,英勇牺牲,后与同难者被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以在辛亥革命中“功绩最为卓著”,追赠喻培伦为大将军,并为他题写“碧血黄花,浩气长存”的挽联。

喻培伦与同难者的血没有白流,内江的热土上,革命之火熊熊燃烧。当年8月4日,同盟会党人龙鸣剑召集川内各路哥老会首领,聚集资州罗泉古镇的福音堂举行会议,商定了发动武装起义,出身于盐商世家的罗泉青年胡范渠为这次会议提供了组织后勤保障。罗泉会议为四川保路运动制定了行动纲领。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辛亥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的”。

家国蒙难时,内江诞生了太多关于民族大义的精神资源,后人没有浪费苦难迷津。威远人罗世文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留下了“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的坚定信念;范长江运用舆论武器展现了新闻人的担当和坚守……

悠悠沱江水,淘不尽风流人物。酸甜苦辣,不仅是口舌上的刺激和肠胃的乡愁,还有流传在大街小巷的故事,那些道路、塑像、纪念馆承载的精神和文脉。文武相济,尝得了甜,吃得了苦,漫长的岁月中,绵远山河中的血性、坚韧和乐观千百年不曾改变,这就是沱江至味吧。

喻培伦塑像(曾勋/摄)

范长江塑像

猜你喜欢
资中沱江内江
龙龙草的诗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四川内江:青花椒成为增收新引擎
四川资中话本字考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内江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研究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传承现状研究
恐龙科普秀
——多棘沱江龙
星河映沱江 烟雨落凤凰
又唱沱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