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知行合一的研学旅行阅读

2022-01-19 01:25刘晓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

刘晓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本指绘画中获得画之气韵的途径,也一定程度体现了读书和行走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写照。“读万卷书”,才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盈;“行万里路”更是让学生的所学能在生活中应用体现,同时增长见识,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书本上间接经验的获取和行走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是同样重要并互为补充的,这也正是学生阅读与研学旅行关系的反映。

阅读是研学旅行重要的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属于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考察与探究活动的方式之一,是校内教学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研学旅行强调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发挥的作用,而课程的综合性、科学性、研究性、实践性都指向了对阅读的需求,这种阅读包含知识性的阅读、方法性的阅读,也包括观察记录和体验感受,其本质是对信息的提取、理解和重构。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环节看,在行前、行中、行后课程中开展的阅读都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形成理解、分析判断、产生新知、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反思改进的重要途径。

阅读丰富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

研学旅行注重具身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提供给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与人、物、环境发生交互学习的条件。这种在实践中的学习是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互动的结果,也是将书本上所承载的人类千年来智慧结晶的文字跃然于眼前,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将知识与身心体验相结合。

研学实践教育是“做中学”的教育,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实践中、行走中逐步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北京市统计近两年征集的研学旅行课程成果发现,课程主题主要聚焦在文化之旅和风情之旅。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促进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的途径之一,这一方面在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考察、探究性强;另一方面,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仅仅依靠书本讲授的方式是不足的和不全面的,这些悠久的文明并不是仅仅通过文字阅读就可以深入理解和体会的,而实践恰恰给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体验,甚至和相关研究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直观的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明的内涵,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研学旅行课程需要边走边读

1.研学阅读的主要特征

从特征上看研学旅行阅读应当是广泛的阅读、聚焦的阅读、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注重输出和表达的阅读。

(1)广泛的阅读。研学旅行中的阅读是综合的、跨学科的,不仅涉及到基础教育的已知学科,还涉及到其他领域,比如材料、经济等学科。学生多层面、大范围的阅读是为了确定选题、明确研究问题,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2)聚焦的阅读。包含对主题的聚焦,对研究内容的聚焦。海淀区研学旅行课题组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求,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按大领域设计为历史文化、科技创新、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体育健康、职业体验六大类,具体每一大主题下还有细分的主题。研学旅行主题与阅读领域也密不可分,按照表述的语境和使用主体的不同,研学主题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可以根据学习领域、基地资源、问题层次、活动任务等设置主题,并设计相应的主题研学活动。随着主题范围的不断聚焦,阅读的目的性也更加明确。

(3)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研学旅行中的阅读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提供研究思路,为了与实践互为印证,为了汇聚他人思想使学生自己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阅读。学生研学旅行的成果或以报告、或以感悟、或以制作、或以展板呈现,丰富而不拘泥,但研究性学习一定是指向研究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地生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阅读的辅助。

(4)注重输出和表达的阅读。表达是阅读的输出;研学旅行的研究结论输出需要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点的表达,推进探究的进一步开展。所以研学旅行通过阅读最终会将研究结果汇于文字、述之于口并精炼地表达。

2.研学阅读的主要类型

文字、图表、视频、实物是研学旅行中的主要阅读类型。文字阅读包括对研学手册、相关教材、书籍、文献、公众号、网页等文字材料的阅读。图表阅读包括对出现在整个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地图、指示图、流程图、结构图、数据表等各类图示和表格的阅读。视频阅读主要依据课程主题而定,主要集中在行前的资料收集、概况了解和行中的参观体验中。实物阅读包括对书画作品、动植物标本、展品等实体素材的阅读。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开展户外生存研学旅行活动,初一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自己与同伴利用百度地图和Google Earth查阅户外出行地形并用于活动方案设计,利用互联网查询气象用于日期选定;为开展户外生存项目,在活动前阅读了书籍《户外生存》,并依据书中所述学习了户外绳结的打法。在学生上述简单的描述中可见,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开展地图、符号、文字等方面的阅读。

研学旅行阅读还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阅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在自然科技类的研学实践教育中广泛应用,比如有限样方内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研学实践中应用更加广泛,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都是常用的研究方法。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乡土中国-涞水研学之旅”时,就主要采用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在“福建人文考察——探秘闽南”的研学旅行手册中,专门对活动中的主要考察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作为学生研学旅行中的必读内容。

3.研学阅读在每个环节中的作用

从课程内容上看,阅读贯穿研学旅行行前、行中和行后课程的始终。

行前是阅读积淀,由学校教师提供材料或学生自我查阅,进行基础阅读,储备相关知识。教材阅读是行前阅读的重要内容,研学旅行是对校内教育的补充,要联系学生校内学习,加深学习理解。研学手册相当于研学旅行的“路线图”,也是学生的行前必读内容,这里面教师提供了精选的学习资料。此外,一些拓展书籍和影音资料也可用于辅助学习活动开展。

行中是阅读检视,学生可以随时阅读研学手册及其他文字介绍,如风景分布、路线指引、史料数据、艺术珍藏介绍,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围绕选题随时随地检视阅读效果。将阅读融入各种场域,边走边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比如,在一些阅读材料多元丰富的博物馆和展览馆中,学生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直接经验,以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行后是阅读生成,学生需要查阅更多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将之前的资料重读体悟,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拓展文献阅读。有学生在徽州研学后,拓展阅读了《皖南古村落》。

阅读与旅行结合体现了知行合一

从教育视角谈阅读一定无法忽视阅读评价的问题。实际上,研学旅行课程本身就在实现阅读的评价,在实践中检视阅读效果,在实地考察与资料查询中与作出的预设进行对比分析;在行走中将书本与现实相互印证,可以说研学实践教育本身就是对阅读的过程性评价。这种阅读的评价形成于资料查阅、证据搜集、资料整理、结论得出、汇总成文等各个研究环节之中。这也正体现了知行的合一性。行前阅读评价,通过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等环节,检验前期资料搜集、文献整理的阅读效果;行中阅读评价,通过验证假设,不断地和书本、资料做对比分析,加深理解,甚至打破原有想法,更新认知;行后阅读评价,通过报告撰写、作品理解和与他人交流,表达输出准确的观点。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在绍兴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们带着课本去研学,跟随课本游览鲁迅先生的家乡——浙江绍兴。在鲁迅故里,学生经历丰富而又独特的体验活动,如参观百草园、三味书屋、纪念馆等,实地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少年时期真实的生活场所。在百草园里寻找课本里的“桑椹、菜畦、石井栏、泥墙根、皂荚树”,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记忆,在这些真实体验中检视阅读、加深对书本中文字的理解。

如果说研学旅行是通过行走去理解自我、国家、世界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支撑这趟旅程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阅读让行走不再浅薄,有了探寻的厚度;阅读让行走不再急促,有了了然于胸的从容;阅读让行走不再疲乏,有了交流可能和获取新知的好奇。阅读帮助每个人在人生行走中完成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阅读一直在路上,让阅读充盈孩子们的生命。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ADA18077,课题负责人:宋世云)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