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付妍:冰与火,炼就中国心

2022-01-19 08:52民生周刊贾伟
民生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疗保障高山冬奥

□ 《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2018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付妍参加了中医滑雪保障队,并于次年入选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从此,她身上多了一个新标签—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

与付妍一起的还有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北医三院等医院的75名医护人员。备战冬奥会的3年特训中,他们从跟头不止到蹒跚前行,再到飞驰雪场,在速度与激情中磨炼,在泪水和汗水中成长。

北京冬奥会在即,到时,付妍和队友们将乘风踏雪,为世界各国参赛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我们将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医疗工作中,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第一代滑雪医生的风采。”2021年12月21日,付妍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4分钟内赶到

“医生大家都熟悉,可您见过踩着滑雪板工作的医生吗?我就是。”作为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的付妍,每次宣讲都如此介绍自己的职业。

滑雪,原本是付妍的一个爱好,当这个爱好与她的职业产生交集时,按她的话说,“为自己的从医之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是付妍入职西苑医院的第一年,在朋友的鼓励和指导下,她爱上了滑雪运动,自此一发不可收。

2017年底,北京冬奥组委会联合北京市卫健委面向全市医院招募医疗保障人员,筹建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

听到这个消息,付妍很激动,适逢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建一支中医滑雪保障队,招募之初她就报了名。

接下来的滑雪技能、专业技术和英语测试中,付妍以全优成绩成功晋级。

从第二年开始,包括付妍在内,来自北京市10余家医院的急诊、骨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胸外的75名医护人员,每年冬季都会集训,为接下来的北京延庆小海坨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医疗工作做准备。

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受访者供图

作为本届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赛场,小海坨山赛道依山而建,主赛道全长2950米,垂直落差894米,地势复杂,风力强劲且风向多变,比赛难度系亚洲第一、世界前三。

高山滑雪项目又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其中,高山滑降、速降和超级大回转等比赛项目,因速度快、易受伤、救援难,考验着主办方的医疗保障水平。

尤其在速降比赛中,运动员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140公里,犹如风驰电掣的赛车,稍有差池,轻者撞到防护网,重者摔出赛道,造成严重创伤,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国际雪联医疗指南要求,赛场上,运动员无论何时何地受伤,医护人员须在4分钟内赶到其身边,进行伤情评估、治疗和安全转移。

为此,主办方在沿途危险路段,如急转弯、坡度大的地方专门设置医疗站,并配有滑雪医生和巡逻员。此外,在挑选医护人员时,主办方着重挑选年富力强、技术过硬的中青年医学骨干。

在付妍看来:“小海坨山赛道对于运动员和滑雪医生都是一种挑战。”

陡坡上的救援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滑雪医生,除了具备近乎专业的滑雪技能外,还要在极端条件下高效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

对于付妍来说,相对于急救技能,真正让她感到压力的是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从医15年,身为医院青年骨干医生的付妍发现,此前临床工作中熟练掌握的急救技能,在刺骨的寒风中、陡峭的赛道上像是被施了魔法,无法正常施展。

负重爬坡、陡坡急救、转移伤员……回忆当时的训练场景,付妍依然历历在目,“呼啸的山风裹挟着冰冷的空气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疼。手套刚摘下来没多久,手就冻僵了”。

她以陡坡上的心肺复苏为例向记者介绍:“与平整地面不同的是,医生在陡面赛道很难掌握按压角度和力度,如何保持身体平衡?队友之间怎样默契配合?哪种跪姿更实用?这些都是医生要思考的。”

此外,根据国际雪联要求,整个救援过程限定15分钟完成,这给本就困难的救援又增加了难度。

采访中,付妍多次用“快、准、稳”形容滑雪医生的工作要求。效率就是生命,医生要时刻紧盯每位滑过眼前的运动员,如果发生意外,第一时间到身边,准确找出受伤部位进行治疗,并安全转移至医疗站。

然而,满足以上要求谈何容易。受制于冰状雪陡面坡地,不能使用摩托雪橇、直升机、缆车等器械,唯有依靠人力加滑雪板。

基于此,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和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他们刻苦训练、不断学习,反复练习滑雪技巧,努力掌握动作要领,以此形成肌肉记忆,“一直练到滑雪就像平常走路一样简单”。

再就是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温下的正常工作,“在气管插管练习中,我的插管时间从30秒到20秒,再到10秒,可以说,练习时间越长,救援时间就越短。”付妍说。

训练中,摔倒受伤是家常便饭,大部分队员都挂过彩,受过伤。可即便如此,没有一个队员当逃兵。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运动员比赛可能有闪失,但医疗保障不能有闪失。

备战

“看着外表刚强,实则内心柔弱。”这是付妍对自己的评价,她向记者坦言,备战冬奥会的3年时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鼓励。

今年初的一次滑行训练中,付妍因重心不稳摔倒在雪地上半天无法动弹,后经诊断为骶骨骨折。医生建议她休养一段时间,但第二天她吃了止痛药就穿戴好装备继续训练。

“我爱人知道后,既心疼又无奈,但他深知我不服输的性格。一有空,他就跟孩子打电话鼓励我,让我感到很温暖。”付妍说。

雪山救援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不仅意味着队员们在训练中需要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也意味着,在此方面队员们有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

集训期间,队员们白天训练,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救援方案。大家的想法很简单,以后国内冰雪运动得到推广和普及,雪上应急救援需求会加大,要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高山滑雪救援方案。

队伍里不乏主任、副主任医师,大家常常就救援人员站位、姿势、力度等问题畅所欲言,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意见。

“看到大家为制定方案绞尽脑汁想办法,这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从医之路上的宝贵财富。”付妍说。

过去两年,付妍和队友们圆满完成了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和“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目前,北京冬奥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付妍和队友们已进驻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进行体能恢复训练。

休息时,付妍会站在小海陀山坡顶俯视白茫茫的雪道,脑中不断回放着之前的一幕幕场景,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但她觉得,为了冬奥会,“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付妍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不能像奥运健儿一样站在领奖台上为国争光,但可以以中国第一代高山滑雪医生的身份向世界展现中国医生的风采。

“脚下的雪虽然是冰冷的,但我心中的那团火已经点燃,冬奥会不仅点亮了我的梦想,更炼就了我的一颗中国心。”付妍说。

猜你喜欢
医疗保障高山冬奥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医疗保障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高山从何而来?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
高山台防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