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近几年,一些网络作品的题目及语言风格标新立意、花样百出,颇受年轻读者的吹捧。一些晦涩难懂、格调不高甚至带有“三俗”倾向的网络语言引发高度关注。如何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正确把握网络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如何加强对网络作品的管理和引导、提升全民阅读水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综合上述意见可知,研究当下网络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提升我国网络语言治理能力,促进网络作品写作及阅读生态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网络语言风格的定义
网络语言风格是网络作品语言表达的特点和形式。目前,网络语言的定义很多,比较被认可的是教育部“国家网络语言研究基地”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李玮教授在《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报告》中对网络语言的阐释:第一,窄义理解,指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过去不曾有过的新术语、专业词汇和特别用语;第二,中性理解,除上述新术语外,还包括人们在互联网媒介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不同寻常”的语言新形式,包括通过语音、词汇、语法变异而成的词、句、言语和文体,以及新型副语言形式;第三,则泛指一切产生于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具有网络特色的音、义、词、句、文本、图片和音视频。本文重点探析第二种网络语言风格。
网络语言风格产生的心理机制
网络语言风格是网络空间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网络社会个性化特征的体现。从阅读者的角度看,每一种网络语言风格的产生,都与当时网络社会民众的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个性诉求,展现自我、宣泄情绪以寻求对社会问题的表达。
挑战话语规则。网络语言风格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大多为年轻人,他们特立独行,个性张扬,其创造的网络语言充满个性化风格,有着强烈的反叛心理。如果说精英文化奠定了文化根基,那么草根文化则提供了无尽的创新和活力。不管是哪一种网络语言风格,都可视为草根文化中语言领域的创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对既有话语规则的解构,也是对话语规则的重构。例如,“废话文学”可以看作是一种戏谑性的语言反击;“发疯文学”可以看成是在理性沟通失效的情况下,使用者借助非理性的语言制造出歇斯底里的情状,以此作为反击。
释放压力、寻求狂欢的心理。依照“人格面具”的观点,很多人在线上和线下所展现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仿佛戴着不同面具。例如,“废话文学”就是焦虑心理的一种体现:在现实中畏惧表达,到了网络上便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此类网络语言风格的流行,与一些网友的焦虑感不无关系,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房子、婚姻、生娃等都是其内因,网民通过新奇的网络语言风格,以黑色幽默方式,疏解自身的焦虑情绪。除了社交焦虑,一些网络语言风格的表达还可以缓解压力和枯燥。如,通过抖机灵的方式,让无趣和有趣相混合,对正统网络叙事模式进行调侃,制造出一种“令人新奇的反差”。
追求认同、从众心理。随着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引起社会阅读与表达的圈层化,圈内人有自己的身份认同色彩,有反映自身特色的语言文学。对网络语言风格的使用,是圈层文化的标签。年轻网民寻求并渴望被圈子认同,形成了从众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网络语言风格的流行通常很快被新网络语言风格所替代,这类网络共同体总是脆弱的、松散的,成员之间缺乏组织力,流动快,很难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共同行动力的共同体。网络语言风格大都具有同样的特征:易模仿、蹿红快、周期短,是网络阅读领域的“排浪式消费”。
网络语言生态治理的政策建议
网络语言风格看似是网民在游戏中写作,在戏谑中抵抗,随意挥洒,无拘无束。其实,网络语言风格从产生时就受到文化商业市场的操纵,它的兴起是媒介和市场合谋的产物。每一次网络语言风格的流行,媒介往往在背后推波助澜。没有媒介的相关推荐、筛选技术,仅凭网民自己很难找到热点,也很难扩大影响力。所以,各种网络语言风格的兴衰,既是网民自发参与的结果,更是网络媒介有目的的引导。某种意义上说,默默无闻的广大网络写手,实质上不过是充当了网络商业媒介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网络语言生态的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在尊重网络语言产生传播规律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前提下,整合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网络语言规范与数字阅读管理的相关规定,多措并举,促使网络阅读持续健康发展。
尊重网络语言产生与传播规律。网络语言规范管理的前提是尊重网络语言及其风格产生及传播规律,确定网络语言生态规范管理的范围和对象。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部分,既存在着传统语言环境的现象和问题,如语法错误、错别字、外来语等,也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因此,要客观看待网络语言及其风格规范管理问题,对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对不良现象坚决取缔,对创新形态适当引导,促进其良性发展。
针对网络语言产生和流行的关键环节进行把控。在对网络语言的传播路径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关键节点施加监控,从而引导和管理网络语言与网络阅读持续健康发展。从近几年,网络语言传播的过程看,网络贴吧、论坛、微博、博客和视频分享网站等是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发源地,网络语言传播常常跨越多个亚文化群体的网络媒体。很多网络语言与风格本来是小圈子中的用语,一旦被网络媒体频繁使用,就很容易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成为流行的大众化的网络语言。
加强网络语言管理标准和网络语料库建设。网络内容管理法规文件一般是比较原则性的条款,为了提高其操作性、有效性,需要根据我国数字阅读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通过标准的宣贯和实施来落实管理工作。同时,应当加强我国网络语言语料库的建设工作,坚持长期发现、记录、追踪和分析网络语言与风格的产生、流行和消亡的数据,结合网络语言学专家意见和用户调研结果,列出禁止使用、避免使用的词语,定时公布,并根据词语的流行与消退情况定期更新。
强化网络出版主体责任。在一些民营网络出版平台上,还大量存在着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法律和道德底线的現象,突出反映以“搏出位”“爆粗口”“猎奇”为代表的“三俗”网络内容,给我国网络阅读生态带来恶劣的影响。网络出版平台应对其平台产生的内容履行出版责任和技术控制要求,包括网络内容的自审、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数字版权保护、信息安全等制度和技术上的责任。网络出版平台应严格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法规、政策文件区分“避风港规则”和“红旗规则”的适用范围。
加强网络阅读黑名单管理制度,定期公布网络低俗、暴力语言黑榜。网络语言管理部门可以将一段时间内使用率较高的、新近产生的不文明词语向公众发布,定期公布网络低俗、暴力语言使用者、传播者的黑榜,依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其进行有效制裁。杜绝网民的从众心理和习惯,增强其善恶辨识能力。网络阅读黑名单制度可起到明确导向、端正是非的作用。榜单中不仅可以公布词语,还可以公布媒体单位、作者、读者黑名单,让平台与用户引以为戒,形成清朗的网络阅读生态。
加强教育,倡导线上线下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是语言规范的主要阵地,应要求学生在校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禁止在课堂学习、考试、作业中滥用网络语言。鼓励学校开展网络语言规范课程,将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学生综合质考核体系;家长应鼓励孩子使用规范的语言,以身作则,积极示范引导。在对青少年开展网络语言与网络阅读规范教育时,应倡导青少年做到线上线下一个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广大青少年从内心认同这些理念,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低俗语言在青少年中的流行。
作者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