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写视频拍摄脚本与写景散文

2022-01-19 01:05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脚本大院写景

一拟写视频拍摄脚本

[一拟写视频拍摄脚本]

(一)文体解说

视频拍摄脚本是将小说、散文、诗歌中的文本内容转换成视听形象的改编型写作,主要任务是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文本场景的构成要素,设计合适的拍摄角度,选取合适的音乐,为最终的视频拍摄提供明确而有效的文本方案。视频拍摄脚本是视频拍摄的框架,是后期拍摄和剪辑过程中镜头布局、画面取舍、场景解说的重要依据。

(二)写作要求

基于文本的视频拍摄脚本写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植文本,创设意境

在撰写视频拍摄脚本之前,要认真研读文本,确定好选取哪些片段来拍摄,然后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意境进行合理的创设。我们创设意境的依据是原文本中的场景和情感,不能用自己对景物的固有认识来代替作者蕴藏在景物中的独特情感认知,更不能根据自己的既有经验来随意改编。

2.自然过渡,合理衔接

将文本转换成视频拍摄脚本后,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转换过程中信息有没有丢失,情感有没有磨损。其次,当不同场景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因此要厘清镜头间的衔接关系,让各个镜头自然过渡又相互照应,使整体关联更加紧密、清晰,避免无序的切换造成表达的混乱。

3.情景交融,善用渲染

拟写视频拍摄脚本应聚焦如何通过渲染的方式将作者的生命主体和客观世界相关联,再现文本中的景物并不是拍摄的目的,传递景物背后的情感才是重点。表达情感常常通过音乐烘托,镜头的拍摄视角(俯、仰、主观视角、客观视角等)变化、景距(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变化,来达到控制叙述节奏,渲染情感的效果。

(三)示例引路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根据这个母本改编的视频拍摄脚本列表分解如下:

这一处景物描写描述了地坛的镇静和坦然。由于图像和文字的表现力不同,要拍落日的画面是相对容易的,但要表达出作者由悲伤绝望到重燃希望的过程,是较为困难的。“被映照得灿烂”的并不只是地面的坑坑洼洼,更是史铁生人生路的坎坷、心路的坎坷,以及他所理解到的哲学层面的生而为人必然会遭遇的坎坷。因此在画面上,照亮这“坎坷”的,不仅是夕阳的余晖,还有作者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悟所得。这里运用了闪回的蒙太奇手法,将史铁生从最初双腿瘫痪时的失魂落魄、自暴自弃,到第一次发表文章、第一次出书,再通过将黑白照片逐渐变成彩色,这一系列变化既呼应了坎坷被照亮,也表现了史铁生从中汲取的顽强生活和奋斗的勇气。

创造性地用延时摄影的方式呈现地坛在时光变迁中的变化,这个变化既是自然的变化,也是生命的变化,与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契合——在地坛静穆的光辉中,史铁生重新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整段视频脚本立足文本,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借由祭坛石门中地上的坎坷被照得灿烂的场景,再现了作者由沉郁挣扎到沉静平和的情感变化,这既是史铁生与地坛相守对话的心路历程,也是作者由“逃避者”成长为“思想者”的重要节点,剪辑思路清晰,情感渲染到位,为视频拍摄提供了优质的脚本。

(四)写作任务

1.任务呈现

本单元的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

该学习任务立足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情景关系,让同学们选择《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段,拟写拍摄脚本,以视频语言的形式,表现苏轼在《赤壁赋》中蕴含的感情。我们在对《赤壁赋》的写景片段进行视频转化的同时,也是在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深入领会《赤壁赋》的情感内涵。

2.例文示范

《赤壁赋》泛舟游江镜头脚本分解

[场景 镜号 时长 镜头内容

描述 景别 拍摄

手法 音效

(解说) 备注 泛舟游江 1 1s 船在江上,远处水天相接 远景 固定

镜头 悠扬古琴声

配乐 2 2s 一片秋叶,

飘到船上 远景推进特写 跟拍 悠扬古琴声配乐,流水声 3 4s 酒杯碰撞,

酒洒出 中景特写 固定

镜头 悠扬古琴声配乐 4 2s 吟诵,欢唱 中景 平移 古琴声减弱,人声进入 吟诵“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5 15s 用筷子敲击

船舷 近景 镜头由

船舷拉

到远处 诵诗声,环境安静,轻柔的水声 吟诵“舒窈糾兮,劳心悄兮” 6 5s 从诗歌吟诵人的眼眸映出月亮,眼光由黯淡转明亮 特写 推近 古琴声变得

艰涩 吟诵“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7 3s 聚焦酒杯中的月亮,月亮晃动 特写 固定

镜头 吟诵声逐渐

减弱 吟诵“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8 船在江上,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虚实呼应 大

景 古琴声变得

低沉 9 江上渐渐起雾,直至小船、月亮都迷蒙不清 大

景 古琴声减弱 ]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2020级3班   吴姝诺

【点评】   这段视频脚本着力刻画的并非景物本身,而是通过景别的调度,构建了一个月夜饮酒泛舟、谈心抒怀的意境。开头通过大远景交代水天相接的场景,再用跟拍镜头,跟随一片飘落的黄叶,聚焦到船上人的活动,这个巧妙的构思既通过叶子的飘动,将清风徐来的意境表现得生动优美,又体现了秋天季节的特点。在饮酒诵诗的场面中,通过酒洒出的特写镜头,将聚会的尽兴与欢畅表现得恰到好处。紧接着,作者又用几个特写镜头,将诵诗、荡舟、月出几个场景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而且景别的转换和吟诵的内容(月出照兮)相一致,过渡自然。最后,全远景展示,天地一色,这种澄澈又在雾中并渐渐模糊,暗示诗人心中也有一团散不去的惆怅。同时,作者独具匠心,没有选择直接拍月亮,而是拍诗人眼中月、杯中月,这样便使月亮染上了人的情感色彩,为下文进一步抒发情感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写景散文]

(一)文体解说

写景散文以描写为主,兼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风貌等。

在写景散文中,情景交融、情理结合是常用的手法。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形状等特点,这些景物不是随意选取的,而是与作者彼时彼刻的情感相一致的。景物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摹,来表达内心的独特体验和蕴含在其中的人生思考。如何让写景更好地为情感表达服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细节,生动传神

在写景散文中,我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借由景物来表达。写这些景物时,要注意描摹它们的细节,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景物的局部特征,从而更好地表达细腻的情感。如果缺乏细节,会使独特的情感体验失去依托。如在课文《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地坛四季的不同景致: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丰盈;雪地上孩童们的脚印,似乎在述说着生命的童话。这些自然景物古老又充满生机,细腻又别致,展现出自然的永恒,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脉络清晰,形散神聚

在写景散文中,形散神聚是指丰富的写景内容要靠情感脉络来串联。初学写景散文时,常犯的错误往往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景物描摹丰富而多样,但忽略了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只有厘清景物与情感的深层关系,才能形成清晰的文章脉络,才能把景物写得多而不乱,繁而不杂。如《荷塘月色》的情感脉络是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互交织,作者也由此来安排景物:荷塘的小路上,往日阴森森的景色却别具特色;荷塘中,荷香月色所营造的朦胧、幽静的意境让人顿生怡然之情;荷塘四周的景色,情味渐淡,听到蝉声和蛙声时的感受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艳羡的感慨。独处静赏荷塘月色,暂时忘却现实,但很快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正是在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互交织的情感脉络中,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的景物之美,抒发了个人独特的情怀。

3.缘情写景,真挚自然

写景散文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首先,选取的景物要与自己想要表现的情感契合,二者和谐一致,才有可能情景交融。其次,要避免没有写景依托的空洞抒情,抒发情感时,要真挚自然,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随意贴标签。

如《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选取的房子是“破屋”,选取的槐花是快要干枯的“落蕊”,还选取了很少为人关注的扫帚的痕迹,它们都带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点落寞的感觉。这份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情调,正是借由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来表达的,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传统读书人的细腻而深挚的情感。

(二)写作任务

1.题例呈现

同是抒情散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以下题目供参考,也可以自拟题目。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块小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          ”为题,写一篇散文。

(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

2.写作点拨

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借鉴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写法,观察身边熟悉地点的新景物或同一处景物的新变化,写一篇写景散文,任务要求十分明确。要让写景更有表现力,让情感表达更丰沛,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所选定的景物,既要准确描摹其姿态与情状,又要关注景物与情感的关系,让情和景能相互呼应,让写景为抒情服务。描写景物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烘托、对比等多种手法,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更加突出,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

3.例文示范

我仿佛第一次走过大院

李 畅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2017级3班

我是在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姑娘。

大院是古朴的,没有雕梁画栋,也不高峻轩昂,用最普通的材料,建最普通的式样。几户人家,再加一群鸡鸭猫狗一围,大院便有了生气。

我仿佛第一次走过大院。在任何一家的门厅,向左或向右推开房门,就到了隔壁家。大院人家,有啥没啥,吃香喝辣,大家都知道。老李家来了客人,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晃悠到老李家门口看个热闹。老王家吵架了,鄰居们准会凑到他家卧室门前你一嘴我一嘴地劝和劝解。老林的孩子考了第一名,隔壁家的孩子就不免要遭到一番问询甚至打骂。这样一来,家家户户少了隔阂与摩擦,彼此间相互照应,一个大院就是一个大家庭。

我仿佛第一次走过大院。大院小孩儿,从小野惯了。上树下河,活脱脱就是蹿天猴。吃饭时间,大人们会扯着嗓子呼唤小孩吃饭,运气好的时候,野小子便会从哪家邻居门前钻出头来,趿拉着拖鞋一路飞奔回屋;运气不好,大人们还得出门一条条小路去找,看到野丫头和一群玩疯了的小伙伴还在某棵古榕树的枝丫上荡着,就上前一把揪住耳朵,一路念叨着:“有没有点女孩子的样子啊!这么晚不回家,要是被坏人抓走了都没人管你!”

我仿佛第一次走过大院。门口就有卖麻糍的小贩推着板车,吆喝着走过,走向大街小巷。似乎每天如此。当已经明媚起来的太阳光洒入我房间的时候,我便会在小贩的吆喝声和锅里稀饭的“扑哧扑哧”声里醒来,比任何闹钟都来得有效。我的一天,是从催着外婆去买麻糍开始的。捧着一大盒香糯软韧的麻糍,蘸一点香甜的红糖,坐在阳光下,不自觉就吃掉了一大半。我是常常到麻糍只剩下一小半的时候,才想起外婆做的早饭还没有吃,怕被骂,只好呼噜噜喝下去一半,另一半偷偷倒给街角的大黄狗。

我仿佛第一次走过大院。夜晚,院里的人们经常会团聚在某户人家里吃饭。外婆是这一带最好的厨师,每到院里人家要聚到我们家吃晚饭时,她就要大显身手了。外公在灶下添柴火,外婆在灶头烟气里忙碌,片刻工夫,各色菜肴就摆满了一桌。大家不分男女老幼,挤挤挨挨围坐一桌,实在坐不下了,就站着吃。大人们喝酒吃菜聊天,孩子们叽叽喳喳要这要那,几条猫狗在桌子底下钻进钻出。每当这样的日子,我常怨自己的胃太小,装不下那许多的美味。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这简简单单的几种味道,外婆烧出了我童年最难忘的美味。

如今,我的大院已经不存在了,邻居一家家搬走,房屋被拆,那里一直有我心里抹不去的欢愉与满足。

【点评】   作者心思细腻,文笔流畅,文中的“第一次”,其实是通过回忆,将曾经大院的景与人重现,重温其中的温情与和睦。在对大院的描摹中,成群的鸡鸭猫狗,紧挨的房门,孩童们的嬉闹声、小贩的吆喝声,这些日常的画面蕴藏着作者踏实安稳的幸福感,表现了大院中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情。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既有孩子们在“古榕树的枝丫上荡着”“锅里稀饭的‘扑哧扑哧’声”“外婆在灶头烟气里忙碌”等生动的细节,也有因贪吃麻糍,只得偷偷把剩下一半的稀饭“倒给街角的大黄狗”的传神表达。这些情感,如涓涓细流自然流淌,便构成了本文的动人气象。

(三)拓展训练

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散文。

1.自然界的夜,看似美妙、恬静,却又有无数大自然的生灵在窃窃私语;大自然的夜,看似安静、生动,却又有无数生命在舞动、欢歌。以“              的自然之夜”为题,写一篇散文。

2.春红柳绿,夏日炎炎,秋高云淡,冬雪纷飞。每一个季节都有它别样的特色,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迷人之处,选择一个季节,观察这个季节中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

猜你喜欢
脚本大院写景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大院子弟”说“大院”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自动推送与网站匹配的脚本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写景成语连线
举一反三新编
捕风捉影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