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即道德教育,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施加影响,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对语文教学德育浸润策略进行探究,以建构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浸润;活力课堂;策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6-0133-03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统一要求。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点的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和道德品质的重任。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进行德育,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从文字到文学,再到各种以文字作为载体而存在的艺术、技术与科学都包含着民族文化,对这些要素的教育其实就是在进行德育,在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对语文教学德育浸润策略进行探究,旨在建构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德育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精准安排,以提升课堂教育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围绕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在教学目标中予以明示,以做好德育工作,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德育方向。首先,要分析课文内容,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其次,教师要确立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读、理解生字、新词,正确理解“便”这一多音字,并能进行组词。(2)能够分角色完成文章的朗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能够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出文章围绕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4)能够解读文章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且在理解花生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5)能够仿照文章内容,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完成小练笔。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细化教学目标,能明确德育方向,便于进行合理的教育活动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立足朗读训练,渗透德育理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渗透德育理念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收录大量的名篇佳作,这些都可以用来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领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蓄须》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梅兰芳的人格魅力,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贵妃醉酒》的京剧选段,让学生从京剧的角度认识梅兰芳其人,为朗读做铺垫。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都蕴含在语句中,在学生朗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语句进行分析,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比如,文章写了日本侵略军要求梅兰芳上台演出,梅兰芳坚决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而在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不仅剃掉了胡须,还高兴地登台演出。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在指导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不仅要抓住“斩钉截铁”和“高兴”这两个关键词,还要让学生在朗读相关的语句时注意语速、重音、停顿。比如,教师可提出“怎样才能读出梅兰芳的斩钉截铁”“语速是变快还是变慢”“语气是铿锵有力,还是犹豫不决”等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以体会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德育渗透至此水到渠成。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让学生接近文本情感的最佳方式。德育与情感相依相伴、互为表里,教师只有用心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情感投入其中,更好地实现德育渗透。
三、借助阅读教学,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只有和阅读教学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整教学重心,将德育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的心灵接受真、善、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有一种温馨感。尤其是小鸟停在作者肩头的画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有一种想养宠物的冲动,作者和小鸟之间的情感真的太感人了,万物皆有灵气。”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是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珍珠鸟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始终用一种温柔、小心翼翼的方式对待珍珠鸟。这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虐待动物的现象,及时渗透德育:每个人都应当热爱动物,保护动物,而不应该伤害它们。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文本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教师要进行挖掘与提炼,从而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四、借助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美德
古诗词是文学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不乏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美德,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精神、坚韧品质、家国情怀。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并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例如,在教学《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读古诗,并提出“泛读古诗,你在脑海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随后,围绕古诗的细节,教师可提出“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黄河的雄伟气势,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描写,你知道是怎样描写的吗”“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细节进行品味,体会诗人拼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最后,教师可结合诗人在古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提出“从古诗中你学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从古诗中学到的传统美德,以完成对这些美德的内化,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努力拼搏进取。
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对古诗词进行深度解读,以挖掘古诗中的德育因素,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五、展开有效互动,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针对文本的写法、结构与学生进行互动,并没有从德育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教师如果能立足文本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进行互动,就能升华学生的价值理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应当增加德育对话,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例如,《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星期天,宋庆龄一家准备到朋友家拜访。此时,宋庆龄突然想起答应朋友小珍要教她编花篮,不论父母怎么劝,她都决心在家里等待小珍的到来。尽管小珍最后没有来,但是宋庆龄依然很高兴自己履行了承诺。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既然小珍最后没有来,那么宋庆龄的等待是不是完全没有必要呢?诚信究竟重不重要?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有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假如宋庆龄没有在家里等小珍,而是和父母一同去伯伯家,这对宋庆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假如小珍如约上门,发现宋庆龄并不在家,小珍对宋庆龄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宋庆龄如果没有遵守承诺,那么在小珍的心里,宋庆龄就会变成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而且,宋庆龄也会因为这样的事,慢慢变成一个随意许诺,而不能兑现的人。通过这种形式的互动,学生既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在互动过程中,无论是听的人,还是说的人,都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围绕特定的德育话题与学生展开互动,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六、借助德育活动,践行德育思想
德育不能只靠“说”,而要靠“做”。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并没有理解“渗透”的真正含义,认为渗透就是说教,就是将德育的道理讲给学生听,这样的理解显然背离了德育渗透的初衷。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鉴于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践行德育思想。
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无论是选编的课文还是口语交际话题都与“父母之爱”有关。教师如果只是凭借课上教学和口语交际互动实现德育渗透,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学生多半是“左耳进,右耳出”,很难将这些道理放在心上。鉴于此,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三项特殊的作业。(1)倾听父母。和自己的父母聊一聊他们年轻时的往事,聊聊他们年轻时的梦想、年轻时的经历,年轻时遇到的人。这项作业既可以拉近亲子距离,还能增进孩子对父母的了解。(2)拥抱父母。抱一抱自己的爸爸妈妈,感受爸爸妈妈怀里的温度,同时告诉他们“我爱你”。(3)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可以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等。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践行德育思想,还能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将感恩父母记在心上。
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策略。任何道理如果只是通过“说”而实现,永远不会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思想。
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新途径。在实施德育时,教师需要保持耐心,保持恒心,保持细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让学生不只从“说”的层面接受德育,更要从“做”的方面践行德育,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质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德育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耿俐如.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2]崔慧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
[3]彭小艳.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7).
[4]柴如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2).
[5]辛學伟.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
[6]苏海峰.润“德”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小学教学研究,2018(08).
[7]万春莲.立智立德,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
[8]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作者简介:徐翠萍(1974-),女,江苏如皋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Infiltra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Dynamic Chinese Classroom
Xu Cuiping
(Gaojing Primary School, Shizhuang Town, Rugao City, Jiangsu Province, Rugao 226500, China)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which means that teachers exert influence on students' ideology and morality with the help of certain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form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contain rich moral education factors. Teachers' in-depth excavation and effective infiltr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re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iltration strategy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dynamic Chinese classroom and help students grow into talent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dynamic classroom; strategy;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sense of 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