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发展历史与“南宁渠道”溯源

2022-01-18 05:28:38陈洪毅
广西地方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南宁市南宁广西

陈洪毅

(南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221)

“南宁渠道”原称“南宁走廊”,[1]2007年10月27日,由东盟秘书长王景荣率先提出。[2]2008年后改称“南宁渠道”。报刊最早见于2008年10月17日《瞭望新闻周刊》中《中国—东盟“南宁渠道”5年》一文。由于尚未有官方确认的定义,人们对“南宁渠道”的认识不尽相同[3]。笔者概括历史资料文献,客观回顾南宁发展及“南宁渠道”发展变化过程,探索南宁发展对“南宁渠道”的客观影响。

一、古代南宁发展的三个阶段

南宁地处岭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秦朝纳入中国版图,至今已有2200年历史。从现存的史籍资料看,古代南宁因其所处的军事、战略位置而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点建设。其中,根据政治影响程度,古代南宁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开发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及初步繁荣阶段。

(一)开发阶段(秦汉时期)

公元前218年前后,秦朝第一次南征岭南失败。公元前214年,秦朝修通灵渠,解决后援与给养问题,得以征服岭南。因此,“灵渠的凿通在秦统一岭南中起了决定性作用”。[4]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出于政治、军事目的,不断强化岭南地区交通建设及战略要点控制,形成以军事据点为基点,集军事、交通、物贸于一体的“新道”,如“牂牁道”[5]“马援故道”[6]等。广西境内三条道路尤为重要,[7]第一条是湘漓水道,“自湖南零陵溯湘江而上,经灵渠,入漓江,经桂江至苍梧,沿郁江入北流江,转陆行入南流江,可至合浦出海”,[8]是“马援故道”陆上主线部分;第二条是红水河水道,即南夷道—牂牁道线,即“自僰道(宜宾)指牂柯江”,[9]顺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郁江,再至合浦,或沿西江直下南海(即《汉书》所载的“蜀枸酱”的民间商贸道路),“成为联系巴蜀滇黔与岭南乃至直下南海的主要通道之一”;[10]第三条是西江—左江和右江水道(“马援故道”支线,“横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马援南征时,亦经此地。”[11]至今仍有遗址或民间活动佐证①据《横县县志》第609页记载(横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日出版),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横县群众在县城东北部30多公里的伏波滩伏波庙举办庙会,附近灵山县、浦北县、贵县(今贵港市)群众逾万人参加。另据《邕宁县志》(民国26年版)第1676页记载,邕宁县安塞门外江西岸,唐武帝初建伏波庙,祀汉伏波将军马援。),是联系瓯骆地区、中南半岛陆上交通和民间商贸要道。汉元鼎六年(前111),在沿线设置安广县(今南宁市邕宁区、横州市一带)、增食县(今隆安县一带)。[12]南宁因踞控左右江,深入瓯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中原封建势力深入百越的军事据点之一。②2009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宁市左右江交汇一带三江口附近发现汉代疑似军事据点遗址,尚未进行地下挖掘。“秦汉时期新修和改建的道路,虽然是出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目的……带动了广西早期市镇、港埠的兴起与繁荣……古道上形成的居民点往往是当地的军事要地和经济中心。”[13]“及至元鼎六年(公元年11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迫不及待地开通一条从北部湾的合浦郡出发,与西方往来的海洋通道。于是,北部湾地区一跃成为汉朝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合浦港便成为这一航线的始发港”。[14]是时,南宁大部隶属汉合浦县,是汉代合浦港重要的贸易支点,“合蒲(案合浦),即其(合浦郡)一县,今邕宁、玉林、横县、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及广东合浦、钦县、防城、灵山、廉江、望溪诸县皆是,后汉三国并同”[15]。

(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至隋唐)

三国两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中国经济重心逐渐从中原地区向东南部转移。公元217年,东吴政权将交州刺史部从广信(今梧州)迁至番禺。226年,再分设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2个刺史部。“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一说南宁最早设县名)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海南诸国)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传记……(海南诸国)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16]公元318年,南宁设为晋兴郡(相当于今地市级),“晋元帝分郁林郡领方县地,立为晋兴郡,乃今之州矣。到隋而郡废,以其地入简州”。[17]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方转移,合浦港因航道日渐堵塞,海上大宗货物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至广州,“尝闻之舶商日:‘自广州而东,其海易行;自广州而西,其海难行;自钦廉而西,则尤为难行。’”[18]陆上修通邕州(今南宁)通往桂州(今桂林)驿传体系,邕州至交州、邕州至云南的通道,“广西驿道的修筑从桂东北、桂东南地区逐渐向桂中和桂西地区扩展……形成经桂州(今桂林)、邕州、梧州等几个中心城市为支点,辐射四方的水陆交通网络……从邕州沿马援故道至瀼州(今上思县附近),再到衤录州(今越南谅山市附近)、交州,可水陆并行……邕州至善阐府(今昆明)水路共47日程,再经11日程可到羊苴咩(今云南大理)”。[19]“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原林郡之宣化县置南晋州,辖宣化县,治今南宁市青秀中山街道一带,是为今南宁市城区属地地方最高行政建制之始……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因其州西南有邕溪水而更名邕州,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成为桂西南行政中心的开始……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两道节度,以广州为岭南东道,邕州为岭南西道,治邕州……这是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治所开始(南汉时复为邕州)”,[20]南宁成为桂西南行政中心、岭南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见图1。

(三)初步繁荣阶段(五代十国至清代中叶)

两宋时期,安南(今越南)独立立国,南宁成为边疆前沿,战略地位陡然上升。见图1:南宋时期邕州区位示意图。为维护边疆稳定,朝廷扶持广西发展,给予财政或税收补助,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总计诸处赡给广西,凡一百一十余万缗。祖宗盖以广右西南二边,接近化外,养兵积威,不可不素具,故使常有余力也。”[21]“桂南地区出现了横山博易场、永平寨博易场和钦州博易场三个大型博易场,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集镇与安南贸易的国际市镇。”[22]“交人日以名香、犀象、金银、盐、钱,与吾商易绫、锦、罗、布而去……然盐止可易布尔。以二十五斤为一箩,布以邕州武缘县所产狭幅者……若左江又有湳江栅,与交趾苏茂州为邻,亦时有少博易”[23]“绍兴三年(1133年),置提举买马司于邕……产马之国曰大理、自杞……。”[24]

图1 南宋时期邕州区位示意图

是时,“广西沿海口岸逐渐超越交州港的地位,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地区陆上交通网络连接的贸易港口……广西口岸承担并取代了交州港的海上贸易地位,成为宋代南海西部的交通与外贸枢纽”。[25]“广西所谓的邕管地区,东可达于南宋统治中心江南,西接盛产战马的大理政权统治地区(今云南和贵州西部),西南邻于安南,南部滨于海,可通海外各国。邕州背靠宋朝内地,面对大理政权和安南……成为人物荟萃,商品齐集,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交织的大市场。”[26]“中国通道南蛮,必由邕州横山寨”“凡安南国及六诏、诸蛮有疆场之事,必由邕以达;而经略安抚之谘询边事,亦惟邕是赖。朝廷南方马政,专在邕。边方珍异,多聚邕矣。”“其国(安南)入贡,自昔由邕或钦入境,盖先遣使议定,移文经略司,转以上闻。有旨许其来,则专使上京,不然则否。”[27]“横山寨是马匹的重要中转地,邕州则是控扼西南的咽喉要所”,[28]是当时海陆联运、南来北往名副其实的中转站和区域重镇,大批军需战马从西边而来,大量海产品、文化书籍向西而去,各种物资通过南宁中转各地,西南诸国朝贡通过南宁转陆路上桂州或水路至广州,再到汴梁或临安。

“(元)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宣化县隶南宁路,南宁得名取于此。”[29]明初在广西增设立译馆、卫所,强化对中南半岛诸国的朝贡管理,增设“交趾云屯市舶提举司”巩固“安南贡道”,“设关为越南互市之所”[30]。“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明确规定安南(今越南)贡使须由凭祥入关,贡物多为金银器皿、犀角象牙、香料纸扇等,桂越道路遂成为安南贡道。”[31]明代中叶至清初,实施海禁,南宁大规划对外贸易停滞,但是民间贸易依然不止,“所属思明、镇安、龙州,与交趾接连。土民贪图微利,潜从小路往来交易”。[32]

二、近现代南宁发展的“三件大事”

(一)南宁开埠

清代中后期,随着西南地区开发和经济发展,南宁在战略地位不断加强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民国年间出版的《邕宁县志(中)》记载“然南宁上控滇黔,下达港粤,三江汇流,水陆交通颇称便利,促其发展,亦属易事”[33]。1876年、1885年、1897年,广西境内北海(时归广东省管辖)、龙州、梧州,逐次被西方列强开辟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由沿海、边关向内陆延伸,平均每10年择要地开辟通商口岸一个。随着西方列强势力不断向内地推进,南宁日益成为列强窥视、侵吞的目标。

1899年,广西巡抚黄槐森向清廷上奏折称:“本年曾有德国商人潜图购买地基……诚恐他人援梧州之例示请,又增朝廷南顾之忧”,并说:“详察广西通省情形,当以左江南宁府为要……统汇左右两江,河身深阔,上控龙州,下通浔梧。又为云贵两省商贩必经之途,边防边防倚为转运后路,诚为上游重镇……早年商务极为兴旺,直架浔梧而上,前明(朝)于此设关为越南互市之所”,建议:“拟请援照湖南岳州府等处成案,开作口岸”。[34]

“1907年1月,清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宣布南宁开关。并订立《南宁开埠章程》,声明南宁为自开商埠,外国不得设立租界。1907年3月17日,南宁关正式成立。”[35]南宁成为广西既北海、梧州、龙州之后第四个开埠口岸,“是广西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开商埠”。[36]“清朝桂西南、桂西北进口商品要经过南宁转运,云南、贵州的食盐、粮食、硝药、矿石山货等,也多在南宁集散,包括越南北部部分地区的进出口商品也要经南宁转运……大大增强了(南宁)商品吞吐量和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能力,并通过西江交流主干道与全国范围的流通网络连接起来……使南宁城市的地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奠定了南宁成为西南经济中心的地位。”[37]“南宁虽无直接出海口,但可以分别以北海、龙州、梧州作为通道。据北海关税务司记载:查本口物,多系输往广西南宁府,转云、贵两省销售……南宁逐步取代桂林、柳州等传统商业中心……南宁的商业辐射桂南与云南、贵州。南宁成为连接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的中心枢纽。”[38]以南宁关税收为例,“1907年进出口总值为1544600关平银,1911年则升为4700517关平银,开放仅5年时间,对外贸易增加了两倍;1912年南宁海关税务司安得士报告,是年南宁进出口货物共值关平银6250277万两,比上一年增加25%。”[39]“商埠强劲的经济辐射作用使市场得到了发育之后的广西逐渐发挥起经济发展第二阶梯的作用,远离沿海的云南和贵州两省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四埠(北海、梧州、龙州、南宁)与沿海和国际市场发生联系……以1907年的南宁为例,是年洋货进口经该埠中转共1586宗,其中,输入广西的只有107宗,运入贵州安顺的839宗,运往云南大理的640宗”。[40]

(二)广西“迁省之争”①据可查资料,习惯称民国时期广西省会从桂林迁至南宁的争论称为:“广西‘迁省之争’”或“迁省之争”,如:钟文典《1912年广西的“迁省之争”》(《近代广西社会研究》第109—12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用报告、文电等档案,详细叙述1912年广西省会迁址之争的客观过程;沈奕巨《清末民初广西迁省之争》(《学术论坛》1992年第6期),陈述广西省会迁至南宁的历史。此外,李波《1912年广西迁省之争所涉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蔡洁《“迁省之争”与民元广西政局》(《安徽史学》2017年第6期)、刘超建《自厝同异:民国初年广西迁省之争的再探讨》(《昆明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杨启秋《民国时期广西的几次“迁省”》(《文史春秋》1995年第4期)、陆炬烈《陆荣廷建省会于南宁试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等,均用此称谓,本文亦然。

1858年,法国联合西班牙侵入越南南部,至1867年占领整个越南南部。1873年、1883年,法国两次北侵,强迫越南签订殖民条约,把越南沦为殖民地。法国侵占越南后仍不满足,把侵略爪牙伸向广西、云南,引发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清廷军事上胜利而政治上失败,被迫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同意法国占领越南,开埠龙州通商。

在这种藩篱尽撤、强邻逼境、边务紧急的情况下,广西“省会(桂林)偏在(广西)东北一隅,同边远州县相距二千多华里,鞭长莫及,政令难于推行。”[41]“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议广西边防,奏准将广西提督由柳州移驻龙州,统率边军20营分路驻守;另设一文职太平归顺道总辖全边各府州县,监督海关和办理外交。”[42]

1906年7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广西巡抚林绍年联名向清廷上奏《奏移置省会以资治理》,首提迁省会于南宁。“若以南宁为省会,则当聚全省之力以治边,改革绸缪,其势必有顺而较易者。且南宁据左江、龙州二水交汇之区,于此建置省城,西资滇、黔之货,东通粤省之饶,远可控御泗、色、镇安以厚归顺之背,近可兼顾廉、钦、上思以护龙州之腋,并可资轮舶以通浔、柳,溯桂水以接平、梧,水陆四达,若网在纲,形胜利便,较之桂林僻处东北者,利害悬绝”。[43]岑春煊另奏《密陈南服筹边大计折》,建议割广东之钦廉以并广西:“钦廉介乎海防、广州湾之间,且为达南宁之捷径,又为南宁之外翼……钦廉与桂边如唇齿之相依,则平时自宜合一,以便布置……故固粤西必并钦廉,然后形势全而脉络贯”。[44]因保守的桂北籍京官唐景崇等人阻挠,8月,清廷裁决“移设广西省会毋庸置议”。[45]

然而,随着南宁开埠、广西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因素持续影响广西“迁省之争”。“广西与越南的进出口货物也多由南宁中转,南宁逐渐成为广西对外贸易和航运中心及西南腹地的贸易周转基地……南宁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期的桂林经济不仅落后于南宁,而且亦明显落后于龙州、梧州等重镇”[46]。1909年,有识人士1511人签名上书广西咨议局,要求迁省会南宁并经广西咨议局表决通过。但是,迁邕建议案遭广西巡抚张鸣岐的反对而搁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旧桂系势力主导广西政局,广西“迁省之争”首起。1912年4月,龙州参议会发出迁省南宁的通电,后78名议员(总数96名,超过《广西临时约法》规定的五分之四)在南宁召开广西临时省议会,与留在桂林广西省议员掀起“迁省之争”。10月,广西临时议会通过省会迁邕提案,广西都督府、议会设在南宁,六司(行政机关)暂驻桂林(1913年迁到南宁)。

1914年,广西第二次“迁省之争”再起,桂林议员和广西京官“大力活动将省会迁回桂林”。[47]1915年6月,广西巡按使张鸣岐提出广西省会宜设桂林,北洋政府也“试图通过第二次迁省之争,以削弱与打压革命派和陆荣廷等势力……实现对广西的控制。”[48]但是,张鸣岐的提议遭到旧桂系势力及民众强烈反对,引发激烈的争论。后把控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去世,迁桂提议不了了之。

尽管1936年广西省会复迁桂林[49],南宁为邕宁县县治,但南宁“对于维护广西的稳定、抵制西方势力对西南地区的渗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南宁成为广西政治、军事中心及西南护国、护法运动的基地,联系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的中心枢纽”[50]在近代广西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显而易见。

(三)南宁成为广西省会

1949年夏,广西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即考虑广西解放后的政权建设和发展问题。9月,中共广西省委在武汉成立,并将省委机关临时设在桂林市。但是,对于广西省会的正式设在地,省委成员有桂林、柳州、南宁三种不同意见。意见上报中共中央后,中共中央认为广西省会设在地问题事关广西建设、发展大局和边疆安危,对中外关系、国际交往也有很大影响,比较各方面的意见后,决定把广西省会设在南宁。

1950年1月,中共广西省委按照中共中央的意见,把广西省会设在南宁,南宁市从邕宁县划出设为省辖市。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在南宁正式宣告成立,南宁成为广西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久,广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将邕宁县毗邻南宁市的村、街划为南宁市郊三个区。市郊三个区与城区三个区组合成为南宁主城区的雏形。1950年底,南宁市面积86平方公里(建成市区14.5平方公里),人口13.59万人。

1951年初,鉴于解放初期的南宁不通铁路,通讯落后,以及广西匪患猖獗,时任广西省委书记张云逸向中共中央及毛泽东主席汇报时提到“来宾至南宁的二百多公里铁路不通……还是把广西省会搬到柳州来吧”。[51]毛泽东听后提出,修通铁路,尽快通航北京—南宁、广州—南宁、昆明—南宁的航线。1951年3月,来宾至南宁铁路修通。5月,广西基本肃清匪患,广东省钦廉专区(钦州专区)钦县、灵山、防城、合浦委托广西代管(次年划归广西管辖),广西有了的出海口。1952年,建成民航南宁站,陆续开辟南宁至广州、北京、昆明的航线。1955年,钦州专区复归广东省管辖。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南宁会议”,期间,广西省政府主席韦国清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提到“南宁较偏僻,往南走不远就到广东省的钦州小董(当时属广东省)了……”提出把广西省会迁往柳州。毛泽东巧妙回绝了韦国清的问题。毛泽东的坚持确保了南宁省会地位没有出现反复。

1965年,钦州、东兴、灵山、合浦等县及北海市划归广西管辖并设立钦州专区统管。[52]南宁成为广西省会,并可通过钦州专区出海,战略地位逐渐凸显。

三、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南宁渠道”的三大事件

(一)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

1992年6月15日,国务院决定南宁市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南宁市以此为契机,召开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逐步把南宁市建设成为连接西南、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成为辐射东南亚的具有南方园林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战略”,[53]先后研究出台《南宁市利用外资的若干规定》《南宁市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和房地产暂行办法》《南宁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南宁市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若干规定》等政策,从交通邮电、城市建设、发展商贸服务市场等方面,增强南宁市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中国与东盟交流的前沿城市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功能。

1996年,南宁市提出:“围绕构筑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目标,重新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航空立体交通体系。”[54]1997年11月3日,南宁至昆明铁路全线通车,优化以南宁为中心的运输结构,南宁可以通过湘桂、黎湛、南昆、南防等铁路运输干线,并与越南接轨,从而成为连接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枢纽和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南宁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供电、供水、邮政、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日臻完善”。[55]1998年4月28日,南宁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1999年,南宁市突出大商贸,发展大流通,积极发展各类市场,完善市场布局,促进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更大规模地向南宁集散。

2000年,南宁市不断完善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功能,“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框架逐步完善……已形成较完整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56]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至2002年,广西投入346亿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以沿海港口为龙头,南昆铁路、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南梧等高级公路和西江干流为重点,各种运输方式相配合的综合性出海运输通道。[57]

2003年12月,南宁市委通过《加快建设大南宁的决定》,首次提出“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目标,明确“建设区域性大枢纽、建设产业发展大基地、建设区域性大市场、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营造可持续发展大环境的五大任务”。[58]2006年,南宁市提出“大力推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轴两翼’特别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构建……适应发展通道经济需要,依托沿海港口和连接西南、华南以及东盟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形成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物流集散地,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59]“要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60]2007年,即南宁开埠百年,南宁市新开通南宁至金边、万象、首尔等国际航线,恢复南宁至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航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合同引进资金563.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值12.86亿美元。2011年,南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4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22.13亿美元,其中出口15.93亿美元,“以南宁为枢纽、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大通道能力迅速提升”。[61]

(二)从“南北钦防”建设到北部湾开放开发

199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广西,提出将南宁市“拉”向海边,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连成一片的意见。广西、南宁据此实施“南北钦防(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区域发展战略。后经多方论证,大体形成各市功能定位共识:南宁市建成区域性核心城市,区域性商贸、金融、物流和文化中心;北海市建成商贸旅游城市;钦州市建成临海工业城市;防城港市建成综合性港口城市。

2000年,广西成立以自治区领导牵头,南北钦防各市领导在内的南北钦防经济区规划实施协调领导小组。2006年,广西成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一规划和管理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发展。2007年,南宁市启动五象新区建设,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融合发展,南宁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南宁组团的发展定位“发挥首府中心城市作用,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商贸业和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成为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交流中心”。[6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后,南宁市主动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多渠道加强区域经济合作。2010年1月,建成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无水港”南宁保税物流中心。2015年11月,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南宁综合保税区。2018年4月,广西提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南宁市积极响应向西深化与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市及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合作,向东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向南发展向海经济,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

201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广西出台《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南宁以此为契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加快建设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建设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推进中国—东盟跨境金融改革创新,引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催生“南宁渠道”

1990年,中越关系正常化。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对话,双方经贸易日益加强。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2003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第七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为促进双方商界的合作,中方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建议得到了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建议写入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

2004年11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举办。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每年众多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专家、学者聚集南宁,开辟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贸文化等多方面合作新渠道新路径。

2007年10月27日,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在参加第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提出: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密切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南宁走廊”。2008年10月17日,《瞭望新闻周刊》《中国—东盟“南宁渠道”5年》一文首次提出“南宁渠道”一词,文中提出:“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南宁这个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达成了多项共识,形成了多个机制,开辟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渠道。大家已越来越习惯于一个称谓——‘南宁渠道’”。据此,“南宁渠道”应运而生。

四、结 论

纵观南宁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南宁因“边”而立,因“商”而旺,因“开放”而快速发展。南宁从名不见经传的“化外之地”,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为打造“南宁渠道”、加快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拓展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经贸合作准备了物质基础。以南宁为中心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交往、历史传统、文化认同,厚植了中国与东盟友好交往的情感关系纽带,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数千年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猜你喜欢
南宁市南宁广西
想你的风吹到了南宁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数读南宁
中国火炬(2022年11期)2022-11-19 03:32:20
Sam’s Family
眷恋南宁
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 11:27:18
关 公
宝藏(2019年3期)2019-03-28 05:24:16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今天写什么之『南宁的雪』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