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敏
这几年,虽然经常在各种场合见到广汽研究院副院长张帆,但正式的采访机会只有有限的两三次。
这一次,趁着“2021广汽设计大赛总决赛”举办的机会,代表《汽车人》对张帆进行了密集的“工作采访”。密集一方面指的是时间很紧凑,另一方面是指信息量也很密集。
在有限的时间里,张帆力争向对于造型艺术相对“外行”的记者,传递了他认为至关重要的设计理念。
自2017年起,由广汽集团、广汽研究院主办的广汽设计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佳作频出,每一届都发现想象力丰富、设计理念锋锐的设计人才。虽然工程实践能力大多相对稚嫩,但假以时日,这些设计人才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希望非常大,特别是总决赛当中名列前茅的选手。
张帆从第一届开始,就定下来一个政策,即前8名都进入广汽研究院实习,其中冠亚季军将享有广汽研究院优先聘用权。
在广汽研究院,这些优胜选手将接触到真正的汽车设计。
从概念设计开始,内外造型设计、色彩材质设计、油泥模型制作、数字设计、交互与体验设计、硬质模型制作,直到走完汽车设计的全流程。在数字设计工具包的支持下,学生们突然发现,陌生的工程数据、有限元分析和他们熟悉的动画设计、渲染、后期合成,可以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些本来就具备天赋、富有专业素养的年轻人,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几个月的课程和实践下来,成长得极其迅速。
这些“选拔、培养、吸收”一条龙机制,幕后设计者正是张帆。这是一条有效的工程师进阶之路,因为他本人从学生时代到职业生涯初期,就是这样过来的,但他是凭借超强而富有前瞻性的个人职业规划走过来的。现在,张帆充当的是引路人兼导师的角色。
在广汽研究院,张帆最乐此不疲的就是发现和培养人才,这一部分工作占据了他不少时间。
广汽设计大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罗面已经触及国内各高校工程设计、美术等专业的几乎所有人才。现在,广汽研究院非常滋润地享受到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大规模培养体系的红利,颇有点“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感觉。
张帆对发现的人才如数家珍。他介绍称,2018年广汽设计大赛冠军卢俊鸿在赛后入职广汽研究院,走上汽车设计的职业之路。短短几年间,他已成为广汽设计团队的骨干之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更多人才的名单,他表示不便统统告知。
原因是友商,包括跨国厂商会找机会到广汽研究院挖人。他举例说,“某国际顶尖汽车品牌今年挖走我们4个人”。以前都是挖他们的人,张帆本人就是从奔驰德国辛德尔芬根设计中心被挖到广汽的,现在反过来了。张帆笑称:“(他们)报复的机会来了。”
从另一方面看,挖人主要就是造型设计师,这是一种对中国设计水平成长的认可。至少说明,这么多年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起到非常明显促进作用的。
作为工程培养机制设计师的张帆,看到这些既感到欣慰,也感到危机。厂家之间设计竞争是极其激烈的。“我们是开了不错的头,一些方面可以抗衡,但是全面追及,路还有很远。”
在面对这些选手的时候,张帆顺便对他们阐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我们希望选手站在交通和商业的角度,思考设计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成就一个品牌。”
这是一个目标,不是路线图。在采访中,张帆进一步解释称,专业体验要求整合。设计师的工作具体而言是一个“美化”的过程,但是如果只将其理解为视觉上的美化,就有点肤浅了。
从深层次来说,设计师实际上是在构造一种人与车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全感官的关系,视觉、听觉、触觉、服务感受,最终形成对产品、对品牌的体验。
概念与造型设计是广汽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广汽自主品牌的“颜值担当”。
张帆认为,广汽设计团队完成了广州、上海、洛杉矶“两国三地”的全球化设计创新体系布局;目前正在筹建欧洲设计团队,预计2022年完成组建,将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到目前为止,广汽研究院已形成全链条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这不是自说自话,而是通过一系列产品落地,引发市场良好的反馈而证实的。在广汽自主品牌的系列产品中,广汽研究院首创包括“光影雕塑”、“矢量动能”在内等设计语言,以及全球最低风阻设计、智能情感化座舱、ADiGO智能物联系统等大量突破性成果,设计作品如GS4、GS8、M8、影豹等明星车型。
广汽研究院获得的省级以上各类设计奖项超过30项,也包括德国iF设计奖等国际奖项。早在2017年,广汽研究院就被授予“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资质。
张帆透露,广汽将在今年广州车展发布全新的新能源SUV概念车,这也是近年来广汽设计团队坚持“设计驱动”创新的成果之一,它将承载广汽未来新能源车的全新设计语言和价值主张。他自夸称该车将“非常科幻”。
广汽研究院的设计创新,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始终将用户需求作为“设计任务端”导入。在用户体验、形态美学和精致工艺等领域发力,源源不断地产出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树立独树一帜的全新设计语言。
张帆对设计驱动创新的前景表示乐观:“我们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大,造型是颜值问题,更是实用化、功能化的具象,不能把造型当做摆设或者花瓶。”
张帆称,在集团冯兴亚总经理看来,“产品颜值”已经摆在和高科技并重的位置,研究院感到压力很大。
创新没有捷径,是超前投入、过度投入的结果。只有不断锤炼产品设计,才能积累形成竞争实力。实力则是竞争态势的转化门槛。
当被问到广汽两大自主品牌的建设时,张帆表达得很谨慎。他说:“我们正在做品牌区隔的工作。因为目标人群有区别,设计语言上一定要有所区分。但并不是说,一个要老成持重一点,另一个看上去更新锐一点。“
张帆表示工作还在进程中,完成后会对外作一个系统性的阐述。目前传祺和埃安都任命了各自的品牌设计总监,品牌特有设计的效果,将是“左和右”的关系。
张帆认为,中国品牌文化能力进步非常大,有些补课性质的品牌文化创意,也得到了公众认可。市场纵深广大,意味着多样性展现的充分,除了主流市场,还有各种细分市场,所以给品牌设计带来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有非常个性的表达。但是,总体说来,销量和市场反馈永远是硬指标。
张帆表示,设计师的作品,甚至是设计思想本身,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和新鲜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足够敏锐,不断否定自己,这是个痛苦的过程。在奔驰那段职业生涯中,张帆就经历了一系列这样的考验。
事实上,一款成功出台的车型方案背后,是上百个被弃的方案。有的设计师,终其一生都没有一款量产的产品。张帆说自己是幸运的。
但是作为团队负责人,要有勇气否定过去,尽管辛苦做出来的东西很舍不得,但是求新求变是永恒的主题。只有新的设计得到市场的“校准”,对于团队,对于品牌,都将产生正向的推动力。
因此,“颠覆性设计”指的是设计思想。作为产品本身,一定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品牌树立固定的IP,其特质慢慢沉淀下来,慢慢培养出固有的气质。通俗一点讲,就是“辨识度”。在街上距离很远的位置上,一眼看过去,尽管都看不清车标,只通过轮廓就能辨认出品牌,那么距离成功树立品牌也就很近了。
可见品牌建设,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驱动力属于设计本身。张帆坦言,传承和创新是他非常纠结的地方。传承的多了,会让人觉得你诚意不够;如果创新多了,似乎又揭示他的神韵变了,所以这个分寸相当难以把握。不过,这也是设计驱动品牌的关键价值所在。
很多年前,我们第一次在广汽遇见张帆的时候,他就是广汽屈指可数的新锐设计师。如今,在广汽研究院副院长任上张帆已经做了5年以上。
40多岁的年纪,按照外企设计团队的眼光,仍然非常年轻。在张帆身上,可以看到一名设计大师不断超越自我,同时也有沉稳、老练,在战略规划上更多着眼的表征越来越明显。
张帆早就从一线设计师转向管理,此次简短的访问,更感受到他的角色日益向设计战略规划的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