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三次雷暴天气的对比分析

2022-01-17 08:46:32次珍
西藏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云顶昌都云团

次珍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气象局,西藏 昌都 854000)

1 过程概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探空等选取昌都和类乌齐代表站,对2020 年7 月昌都三次雷暴天气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昌都地区对流天气特征。

2020 年7 月9 日下午到夜里,昌都市卡若、丁青、边坝、类乌齐、江达、贡觉、察雅等地出现雷暴天气,其中丁青和江达的3 个站点6 小时降雨量≥20mm,代表站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14至16时。

2020年7月15日傍晚到夜间,昌都市卡若、丁青、类乌齐、洛隆等地6 小时降雨量≥15mm,代表站的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17至21时;察雅、八宿、贡觉、类乌齐、卡若、江达出现雷电,其中类乌齐站17 时27 分出现雷雨,随后降冰雹且维持时间达14 分钟,34 分钟内出现11.7mm的短时强降水。

2020 年7 月24 日傍晚到夜间,八宿、察雅、贡觉、卡若、类乌齐等地的20多个观测站6小时降雨量超过15mm,最大雨量出现在八宿县北部,江达、卡若、芒康频繁出现雷电。造成此次对流天气的雷暴云团稳定少动,从发展、成熟到消散阶段维持时间为23h,昌都和类乌齐两个代表站的最强小时雨量先后出现在25日00到1时之间,分别为5.1mm、5.2mm。

三次雷暴天气发生前发布了雷电预警信号,与实况对比:冰雹和大风空报或漏报明显,而7 月15 日局地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和冰雹,24日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相对而言强的对流天气预报正确;雷电预报基本与实况相符因此整体预警效果较好。

2 环流形势对比分析

高空200hPa分析,三次雷暴日时南亚高压是西部型,7 月9 日08 时高压中心在山南南侧,15 日08 时和24 日08 时高压中心位置恰好处在昌都上空,因此高层强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强烈的上升运动(如图1)。

图1 2020年7月9日08时、15日08时、24日08时200hPa环流场

根据300hPa,2020 年7 月9 日08 时昌都处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中,15 日08 时和24 日08 时分别受竖槽和横槽控制,表明影响昌都的槽深厚,极易产生系统性抬升作用,有助于低层水汽向高层输送(如图2)。

图2 2020年7月9日08时、15日08时、24日08时300hPa环流场

低层500hPa,2020 年7 月9 日08 时昌都北侧延伸出了一条低涡切变线,20 时低涡位置没有显著变化,但是昌都北部的切变减弱消失。15 日08 和24 日08时昌都东侧有低槽,到20时低槽加深继续东移后形成低涡;15 日低涡位置稳定少动,相对于24 日偏西(如图3)。

图3 2020年7月9日20时、15日20时、24日20时500hPa环流场

综上所述,从高层到低层配置,7 月15 日更有利于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强的对流天气,24日低层低涡的位置偏东,对产生强的对流天气不利;9日低涡切变不强,300hPa 附近西北气流影响,整层的上升运动很弱,不利于产生较强的对流天气。

3 T−lnP图对比分析

无降水日,08 时cape 为零,0℃高度高于WBZ,整层干而且是一致的偏北风,300hPa 以上风速大,高层垂直风切变大。14 时订正后出现较强cape。20 时对流抑制面积大于cape(如图4)。

图4 无降水日T−lnP图(a)08时、(b)14时订正后T−lnP图、(c)20时T−lnP图

08 时探空,三次雷暴日的T−lnP 图上0℃和WBZ高度都相等,且都处在500hPa 附近(2km);风垂直切变(低层扰动)的位置不同,15 日和24 日位于500hPa附近,而9 日位于600hPa。15 日整层湿层很深厚,尤其是−10℃~−20℃的湿度条件好,而且cape 值面积大,存在较强对流潜势。

根据当日14 时地面温度和露点温度订正后,三次雷暴日cape 面积明显增大(600~1200J/Kg),其中15 日cape 值增大到1500J/Kg 以上,24 日相对较差(1200J/Kg),9 日cape 值达到500J/Kg 左右(如图5)。

图5 2020年7月9日08时、15日08时、24日08时T−lnP图

4 云图对比分析

2020 年7 月9 日上午11 时,那曲比如县至青海囊谦县之间已经形成了两个对流云团,逐渐东移南压;14 时青海囊谦县上空的对流云团强烈发展的同时快速移动,它的右后侧也有新的对流云在发展,且已压至昌都和类乌齐东北侧,此时昌都和类乌齐站的TBB为−39℃、−40℃;15 时新发展的对流云仍在强烈发展并出现冷云盖,中心色调变白,周围有明显的卷云砧;TBB 昌都降至−63℃,两站TBB 梯度在−24℃左右,并已经出现降雨;16时冷云盖面积增大扫过昌都继续向东南发展移动,它的西北侧边界逐渐变光滑整齐位于类乌齐上空(3 小时TBB 梯度为−30℃),降水加强,昌都1小时降雨量2.4mm、类乌齐3mm,达到了预报时效内最大小时雨量;17 时云团西北边界移至昌都站附近,云顶TBB 依然很低(−52℃),对流云团发展成圆形,四周边界较光滑;18时云团完全移出昌都,继续向东南移动,此时两站的降雨结束(如图6)。

图6 2020年7月9日随着昌都上空对流云的发展TBB的变化情况

2020 年7 月15 日17 时,昌都东北侧 和类乌齐西北侧分别有两个对流云团在发展,两个站位于云团的南侧边缘处,云顶TBB 在−22℃左右,17 时23 分类乌齐站开始出现降雨,27分出现雷电和冰雹且维持时间达14分钟;随着云团的东移南压,到18时两个对流云团相结合云顶面积明显增大,云团四周边界粗糙,云顶TBB 类乌齐站迅速降至−73℃,昌都站降至−48℃,云团处于强烈发展阶段,类乌齐站34 分钟内出现11.7mm 降水;18 时41 分类乌齐站降雨结束,而51 分昌都开始出现降雨,从19时云图上看两站上空的云顶TBB 继续降至−75℃,云顶面积继续增大,云团边界变得光滑整齐;20 时云顶最低TBB 开始变暖,21 时类乌齐站TBB增暖至−52℃(如图7)。

图7 2020年7月15日随着昌都上空随着对流云的发展TBB的变化情况

2020 年7 月15 日22 时,昌都站TBB 为−52℃,且两站的降雨强度明显减弱;23 时云罩解体,冷云盖消失,整个云团开始减弱消散,弱降水一直维持到16 日上午。

2020 年7 月24 日上午11 时,丁青北部和昌都东北侧开始出现弱对流,18时昌都和类乌齐站TBB分别为−26℃、−13℃,且阵雨频繁,到19时对流云在全市范围发展,同时类乌齐西北侧出现冷云罩,色调白亮,站点TBB 降至−74℃;19 时30 分白色冷云罩的面积明显增大,覆盖了类乌齐,45 分类乌齐出现雷雨;到20 时对流边界压至昌都附近(TBB 降至−58℃),此时高原东部还出现两个独立的冷云罩,分别位于江达、四川白玉;21 时随着白色冷云罩面积的持续扩大,昌都已经出现降雨(TBB 继续降至−74℃),1 小时降雨量为1.9mm;23 时三个冷云罩发展成了一个冷云罩(水平尺度为163km),中心位于昌都和类乌齐上空(如图8)。

7月25日00时冷云罩面积开始减小,整个对流云团形状已经发展成圆形,两站TBB 为−76℃,昌都小时累计降水量达5.1mm;25 日1 时以后最冷云顶开始缓慢变暖(TBB 为−67℃),色调变暗,整个对流云团处于消散阶段,类乌齐站39 分钟内出现5.2mm 降水,未来6h两站TBB 一直≥35℃,且类乌齐站小于昌都站,小时雨量大于昌都。两站降雨一直持续到25 日10 时。整个对流云团从发展、成熟到消散阶段维持时间为23h。

图8 2020年7月24日随着昌都上空随着对流云的发展TBB的变化情况

5 结论

5.1 环流背景

300~500hPa,7 月15 日存在低槽,位置偏西,24 日低槽偏东;200hPa,15 日和24 日南亚高压中心位于昌都上空。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配置条件好、槽深厚,促进低层水汽向高层输送,且15日环流背景更有利于产生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强的对流天气。

5.2 探空图

15 日08 时已经有明显对流潜势(cape=165J/Kg),且湿层深厚,接近−20℃层高度(5.6km),订正后对流潜势面积显著增大(cape=1500J/Kg);24 日订正后出现明显对流潜势(cape=1200J/Kg),但是湿层浅薄(−10℃以下);9 日湿层相对24 日深厚,但是对流潜势较弱(cape=500J/Kg)。因此15 日不稳定条件和水汽条件相对好,500hPa 附近垂直风切造成低层扰动,能够很好地触发对流。

5.3 云图

强对流对流云团边缘或者冷云罩面积增大逼近测站区,以及强雷暴云团面积减小,且云顶TBB在−60~−75℃时,易出现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的对流天气。

猜你喜欢
云顶昌都云团
王丽敏作品
大众文艺(2022年17期)2022-09-27 16:05:38
FY-3D MERSI-II云顶产品算法及精度检验
巴蜀少年齐上一堂云团课
少先队活动(2021年3期)2021-12-04 13:08:26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面阵探测下的污染云团红外光谱仿真∗
物理学报(2017年11期)2017-08-09 07:34:04
昌都市灌溉地麦类作物增产栽培技术
西藏科技(2016年8期)2016-09-26 09:00:22
葡萄牙现明亮橘色云团似握着火球的拳头
润·文摘(2016年4期)2016-07-13 04:13:03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西藏科技(2015年3期)2015-09-26 12:11:09
基于分层结构的复杂多发箔条云团散射模型
中国人民解放军昌都警备区第九代本
军事历史(1990年2期)1990-08-16 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