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昌 邵立刚 车京玉 李长辉 马 勇 刘宁涛 田 超 王志坤 尹雪巍 代丽婷 刘红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黑龙江克山161606)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 全国每年种植面积3.3 亿亩左右,总产量约6.5 亿t。 我国小麦产区主要分为冬麦区和春麦区, 黑龙江小麦是春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昼夜温差大, 夏季光照时间长,雨热同季,利于春小麦蛋白质积累,小麦生产上易形成优质高产。 但伏雨过多,易造成春小麦倒伏和病害发生,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导致效益下降。因此,选育高产、优质、稳产、多抗春小麦新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小麦生产的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高产、优质、稳产、多抗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对黑龙江小麦生产与开发及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克春17 号为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适应在黑龙江省及内蒙东四盟生态条件下种植, 具有分蘖力强、繁茂性好、结实期耐湿、对秆锈病免疫、赤霉病、根腐病轻、抗倒伏等特性,综合表现良好。
克春17 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于2004 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试验地以克00-1153 为母本、龙 02-2523 为父本进行有性复合杂交,经系谱法选而育成的小麦品种。2004 年配置杂交组合得到 F0代种子,经过 2005-2010 年 F1~F6代在分院试验区选育,2010 年杂种F6代在选种圃决选,品系代号为克春100249,2015-2017 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区域试验,2019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51),适宜在黑龙江省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2020 年种植推广面积达3 000 亩,2021 年种植推广面积 10 000 亩以上。
克春17 号为中晚熟春性品种,成熟期较对照垦九 10 号早 3 d。 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 81 cm。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 平均亩穗数38.9 万穗,穗粒数31.9 粒,千粒重37.5 g。
经原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2015 年、2016 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94 g/L、823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 16.22%、15.43%, 湿面筋含量33.6%、31.4%, 吸水率59.8%、61.2%,稳定时间 9.3 min、7.2 min。
抗倒性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取2 年低值)表明,高抗秆锈病, 叶锈病免疫, 赤霉病、 根腐病和白粉病轻。
克春17 号于2011-2012 年产量鉴定,平均产量7 476.3 kg/hm2,较对照龙麦26 号平均增产14.3%,较对照克旱16 号增产12.5%;2019 年9 点异地鉴定试验,平均产量5 625.0 kg/hm2,较对照龙麦26 号平均增产9.2%,较对照克旱16 号增产2.1%;2015 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 272.5 kg/hm2,比对照垦九10 号增产10.3%,达极显著水平;2017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315.5 kg/hm2,比对照垦九10 号增产2.1%。
(1)种子要求:用精选机选种,然后再用比重选种机选1 次, 分级选种, 达到纯度98%以上、 净度98%以上、发芽率90%以上。
(2)播前晒种。 播前选择晴天晒种 2~3 d,打破种子休眠状态,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同时减少病虫害发生。
(3)种子包衣。 用福美双·戊唑醇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苗期病害,药效长、防治效果好。
(1)翻、松、耙结合整地。 耕作应以耙茬为主,翻、松为辅,抓好秋整地,冬前基本达到播种状态,做到春季少动土。 根据秋涝必春涝、秋旱必春旱的规律,秋涝年份整地采取多翻、多松、少耙,秋旱年份少翻、少松、多耢。 切忌湿整地和湿播种。
(2)促雪早化争主动。 冬雪大的年份要促雪早化,尤其是沟边、林带边、地边、路边易积雪,应采用缺口重耙耙雪。 低洼地和土壤饱和的地块,土层化冻3~4 cm 时及时散墒。
(3)抗旱保墒保全苗。 在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采取抗旱保墒措施。 早春用链轨耢、钢轨耢或大木耢耢地,以弥缝保墒。 若降春雪,应及时耙耢,提高土壤含水量。 整地、播种、镇压做到集中、复式和连续作业。 播前整地质量达到平、暄、细、碎、齐。
(1)播期。土壤化冻在5 cm 以上开始播种。选用适宜的播种机播种, 播深3~5 cm, 下种均匀, 深浅一致。
(2)密度。 适期播种时按每公顷基本苗650 万~700 万确定播量。
(3)播种量。 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计算。 具体播种量(Rs)可参照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Rs——播种量, 单位面积所播小麦种子的质量,单位为kg;Dp——计划基本苗,单位面积计划的小麦群体密度,单位为万株;Wt——千粒重,1 000 粒净种子的质量,单位为g;Sg——种子发芽率,指发芽试验中测试种子发芽数占测试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单位为%;Sh——田间出苗率, 指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播到田间后出苗的百分比,单位为百分率(%)。
(4)施肥。大面积生产中,以秋施 2/3、春施 1/3 种肥的施肥方式为好,N、P、K 比例为 1.2∶1.0∶0.3 较为适合,适当加入 S 肥,以 300~350 kg/hm2为宜。
(5) 播种质量。播量准确、行距相等、不重不漏、覆土严密。 播量误差不超过±1%,行距误差不超过1 cm,台间、往复结合线误差分别不超过2 cm、3 cm,播深控制在压后4~6 cm 为宜,播后及时镇压。 岗地及时开展机械镇压1~2 次, 洼地则根据土壤湿度情况合理采取镇压措施。
(1)化学除草。 在小麦分蘖前阔叶杂草 4~5 叶时,用 10%苯磺隆 150 g/hm2+72% 2,4-D 异辛酯 300~350 mL/hm2+10%骠马 450~600 mL 或 75%宝收(阔叶散)15~30 g/hm2+72% 2,4-D 异辛酯 300~350 mL/hm2+10%骠马450~600 mL/hm2进行化学除草。
(2)化控防倒。 拔节前施用植物生长延缓剂,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均按照使用说明书施用。
(3)叶面喷施追肥。 小麦抽穗后,喷施98%磷酸二氢钾1.5 kg/hm2+7.5 kg/hm2尿素,起到氮肥后移效果,保障小麦生产优质。
(4)灌溉。 在麦苗 5 叶 1 心时(拔节前)如遇干旱, 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采用喷灌方式灌一次关键性的高产水,水量为15~20 mm,可促进保收丰产。
(5)病虫害防治。 黏虫:做好预测预报,在黏虫大发生 (1~2 龄幼虫 10~15 头/m2) 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1.5 kg/hm2或菊酯类杀虫剂0.4~0.6 kg/hm2,采用机械或无人机进行防治。赤霉病:如预测花期是高温多雨天气,则需采取防治措施,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可选用50%多菌灵2 kg/hm2或48%氰烯·戊唑醇300~400 g/hm2,用高杆喷雾机或无人机喷雾防治,5~7 d 后再防治1 次, 防治效果在80%以上。
有条件的地方, 应采取小麦割晒与联合收割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丰产丰收。 割晒适宜在小麦腊熟中期至蜡熟末期进行,割茬高15~20 cm,割晒损失率不得超过1%。在田间晾晒3~4 d,籽粒水分降至18%以下时开始拾禾,拾禾脱粒损失率不超过2%。
联合收割在小麦腊熟末期开始, 割茬高低于25 cm,做到脱净,不跑粮、不漏粮、不裹粮,综合损失率要小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