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索

2022-01-16 05:30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培育农民

王 静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更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更具有深远意义[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发展,农业职业院校发展涉农专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意义重大。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背景分析

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

2012年以来,按照《“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部署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健全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逐步完善,推介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培养100万名具有中高等学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和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育500万名高素质农民[2]。

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目标

为了实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要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在开展普遍培训的同时,还要实现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覆盖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健全完善灵活有效的培育制度,从实际出发,培育满足乡村振兴的农业人才需求,培育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有新的要求。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开展的培训内容要适应新时代、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包括农业生产性知识和技能、农业企业和新型经济主体经营和管理、政策解读和数字化技能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调查走访农民,收集真实诉求,安排符合民意和农业发展需求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理实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安排上,农忙时错峰上课或安排实践,不耽误生产,对不能抽出连续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或地点较远的农民,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分析

2.1 创新培养模式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政策和新目标,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借助高素质农民培育和短期农民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人才培养,为农村地区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农村区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3]。

2.2 丰富学习模式

1)完善专业设置。本地资源优势、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要与专业相对口,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重要企业相结合,专业设置要符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2)灵活选择学习形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基地参观与实地指导配合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学员观念,把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发展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激发农民学习积极性。

3)拓宽学习渠道。可以建立学习交流群和学习平台,学员间相互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成功经验,专家线上随时指导,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培训效果。

2.3 提高培育质量

1)组建乡村振兴优质教学团队,由科研院所和院校专家、农业企业专家、当地“土专家”等组成教学团队,以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培养科教融合创新性农业人才。

2)面向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等,采取农学结合、高级研修、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利用实习基地实现“教、练、学、产”一体化教学,实现精准高效的育人目标。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探索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分析,从农业职业院校角度,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建立“一融合”与“两对接”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一融合”,即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精准融合。“两对接”,即职业院校与当地政府、职业院校与乡村企业或农村经济组织相对接。立足农村职业教育基础,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准确定位涉农专业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目标。

3.1 构建“四方协同”与“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地政府、职业院校、经济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共同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修订适应性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方法,依托“互联网+”时代背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农业职业教育特色资源,借助企业实践基地为培训学员参与学习、实习、获取学习资源提供多渠道全时段支持。招收直接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和有志于农业创业的农村青年,按照“学历+技能+创业”的培养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忙农闲学、产学并重、量身定制、双创融合”的“类型化”培养模式。

3.2 实施“全日制”与“学历班”的教育并行模式

发展全日制涉农专业,发挥乡村振兴优质校师资及实训资源优势,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创建“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性强的农业高技术人才。同时,利用“互联网+”开放教育,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学习制度有效解决时间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学历班,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

3.3 发挥“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职业教育桥梁作用

一方面,积极组织和承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将农业技术专家、农村合作组织理事长和农业行业企业带头人请进课堂,进行沟通交流培训。另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走进乡村,参与乡镇管理工作和农业技术支持工作。搭建农业职业学校与各地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课堂中,把示范乡村、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作为实训基地,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职业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3.4 创建“数字赋能”与“资源交融”的乡村振兴专业集群

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成集教学、咨询、推广于一体的数字化云端“课程超市”,跨时空立体化提供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特色教材,搭建“特色教材+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新型教学载体。打破传统专业限制,拓宽传统涉农专业的边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农建群、专业互融”。例如,将种养殖知识技能、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直播电商等交叉融合,组建乡村振兴专业集群,以培育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4 总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政策、新目标和新要求,并从培养模式、学习模式和培育质量方面分析对策,进而探索精准高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协同合作、培养方式、师资团队、优质资源与跟踪服务是实现精准高效的必备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模式着重于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灌输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高水平科教融汇的教育平台和教育资源,以满足新型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需求。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不断拓展和完善适合本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培育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