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学军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吹响了中国职业教育大步前进的行军号,为“稳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职业教育,被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与1999年第一轮扩招不同,上一轮的主体是本科生,此轮是高职生。为高质量完成扩招任务,教育部职成司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改革高职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
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在于通过教育拉动内需,满足老百姓上大学的愿望,实现高等教育的“再大众化”,从而在宏观层面实现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局相适配的亟需职业人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百万扩招通过招生对象的延展,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本心,改变了以往窄化的高职教育目标,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现代化“大职教”观,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结构优化,有助于职业教育的迭代升级。
百万扩招的基础底色是职业教育进入普及化,《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所提及的“职业教育脱离参照普教模式、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教育”将撬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形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从原先的单一性走向丰富多元,在服务对象上从单一群体转向多类群体,在学制体系上从固定化转向弹性化,在评价体系上从唯一标准转向多维指标,逐步办成“适合的教育”。
未来的职业教育将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每个公民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对应“1+N”的多版本人才培养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彰显个性特长,精准锁定专业方向,同时促进教师不断研发教学模式、任务清单,开展有效的人才培养。基于此,统一一种人才培养方案的时代将终结,通过“私人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有质量地扩招”,有效解决就业难题。
扩招生源中,非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大,生源类型多样,有农民工、下岗职工还有到地方重新谋职的退役军人。由于社会背景差别、家庭背景不同、学业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很多人是已婚人士且有子女,基于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这都在不断提出要将传统的针对单一性应届生源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社会生源的教学模式的改变,由刚性走向弹性。
随着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结构变化,首先面临的就是资源配置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与开放,教学设施与校舍不再局限于校园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共建共享方式实现;其次是固定学期制度逐渐过渡为弹性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再次是师资队伍,根据技能技术教学与培训的需要,不再局限于选聘校内教师,可以聘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产业教授来担任。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人人成功成才的质量观,树立并践行终身教育观念。高职教育可以向所有人开放,保障所有人的学习权益,满足社会成员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从而获得实现就业、创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百万扩招,是一项重大且重要的任务,各高职院校全面进入“实战”,面对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条件等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作出了积极应对。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江苏省首批20 所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试点院校之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坚持“弘扬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完成三批次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工作。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强化服务意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扩招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1) 形成跨界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格局
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与政府同步、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积极推行高职扩招学生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主动将行业企业的先进的发展元素融入到社会招生教学内容中,运用先进的发展元素来更好地展现课堂教材及教学内容,更好地将高职教育、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这样既实现了对高职扩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又帮助学校搭建更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平台。
(2) 实现需求整合,促进发展的社会价值
整合经济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其纽带为职业,其目标是充分高质量就业。针对高职扩招学生,学校整合岗位、证书能力和素养要求,对接岗位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建素养提升、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产学研创一体、工学交替互促、岗课证融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多元化评价学生发展。对接现代化工产业链与岗位群,系统分析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重构底层基础或平台类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中层模块课程培养学生面向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等,高层方向(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形成群内课程“底层基础共享、中层模块分立、高层方向互选”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个人生涯发展和高质量就业。
(3) 探索框架重构,包容并蓄的制度创新
学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面向社会人员日常管理组织实施办法》(讨论稿)。依据办法重构学校机构,建立与产业、行业、企业以及社区、工会组织合作的定向招生机构;开放资源配置,建立精品在线课程,改建社会招生专用教室,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居家走读等形式解决学生住宿;长效学籍管理,建立基于学分银行和学生学习档案的、有利于学生接受再教育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的终身性的学籍管理;重组学制组合,以连续几个月为板块,分段全日制教学。
(1) 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
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为导向,提供最具实效性的知识与技能。根据社会人员个体实际,采取A/B/C分类教学, 满足不同需求。
A 类:送教到企(编号SQ):生源集中的地区或单位、学校可以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如安全技术与管理等相关专业。
B 类:半工半读(编号SG):对于已经在公司上班的学生,可以选择3+2 模式或2+3 模式(2 天或3 天在企业上班,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
C 类:工学交替(编号S):对于可以全天候学习的学生,与企业实施工学交替的3+2 学习模式(3天在学校,2 天在企业),如制冷与空调技术等专业。
(2) 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教学法
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企业生产为载体,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五平台、活模块、强技能”的课程体系,其中,五平台是指(公共教育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技术技能教育平台、综合实践教育平台)。理论够用,技能强化。
教学模式:OFS 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 真实(仿真)场景( 键对键 + 面对面 +场对厂)。
① 集中面授:安排教师在规定地点开展集中教学。
②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
③ 辅导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采用辅导答疑形式开展教学。
图1 “五平台、活模块、强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示意图
(3) 坚持“业有所精”,配置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团队
学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一般为副高以上职称。要求教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必须明确集中面授、网络教学和辅导学习课时的分配比例,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及课程考核方式。在开课前将教学计划书发给每位学员。同时制订科学、完善、务实的师资培养计划,强化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与新技术同步的程度,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的双师素质教师。
(4) 坚持“以生为本”,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特点,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单位,立项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化工与环境保护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同时建设一批数量充足、布局合理,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训基地。保障社会招生师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
(1) 加强班级管理,配备能力强、业务精的管理人员
学生班级管理采用实体班级和虚拟班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活动学生集中返校日来组织班级班会课等活动,解决前一阶段班级遗留问题,布置当前重点工作,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集中布置和说明,强调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收集、发放学生材料,选举、产生班级基本管理框架。通过QQ 群、微信群等组建虚拟班级,开展思想教育、信息确认、资格申请等工作,配合电话、短信等完善虚拟班级管理,确保班级管理的有序、有效进行。
针对A 类(送教到企)学生班级,学校和企业分别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待遇由学校方面承担),学校班主任要负责与企业班主任的协调联系,及时将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与企业班主任沟通,协调指导企业班主任做好相关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B 类(半工半读)学生来源较复杂,学校选拔能力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C 类(工学交替)学生班级管理与普招生班级管理要求基本相同,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由于社招人员的教育管理比普招学生的教育管理更加灵活多变,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多,难度更大,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心血,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社招班级的班主任津贴。
(2) 加强服务保障,入校温心暖心
面对社会招生人员分散、报到时间难以集中等问题,学校采取集中报到、错时报到与网上报到相结合的方式,个性化的为学生办理报到手续。关注学生医保缴纳情况,组织未参加城镇医保和企业医保的学生及时参保大学生医保。在学校住宿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划出独立区域,组织社会招生学生入住,便于管理。同时协调出临时住宿区域,供半工半读学生周末到校临时入住,有效缓解经济压力。
(3) 设置入学教育环节,1 个学分
组织社会招生人员参加开学典礼和学生军训汇报表演活动,接受仪式教育,感受大学的青春与激情。逐步推进《学生手册》集体教育环节,对实在无法进行集体教育的鼓励自学。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设立扩招专项奖学金,后期还将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学分绩点融入机制,进一步推动扩招学生学风建设。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路径。高职教育体系的组织建构能力、系统性改革,将成为后续政策关注的焦点,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促公平、保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