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几年前,纽约的初夏。临近研究生毕业,各类论文和考试如潮水般袭来,我与一位朋友不得不日日相约到图书馆苦读。在那间小小的阅读室里,时常会碰到一位意大利姐姐。很快,我们便意识到对方并非紧张应试的“同类”:她没有我们那紧蹙的眉头和面前堆叠如山的参考书,状态明显更为舒展自在。偶遇的次数多了,我们也会闲聊几句,一来二去熟起来,知道了她是毕业多年的校友,后来到另一所学校教授戏剧课程。
7月,真正的夏天到来,我们终于卸下了学业的重负。有一天,那位姐姐忽然兴之所至,给我和朋友发信息:咱们去科尼岛玩吧!于是乘着晃晃悠悠的地铁,我们到了长岛最南端的那片沙洲。海滩边,她展开自带的躺椅,抄起帆布袋中的书,又惬意地读了起来,表情一如在图书馆中那般自然。
那一刻,站在浅滩上的我回望她的身影,忽然意识到一个下一步必须思考的问题:真正步入社会后,当读书的自主性全权交付于我,自己能不能像她一样如此自如地将阅读融入生活呢?
工作之后,没有了课业压力和老师的耳提面命,阅读的私人性被骤然放大。就像是离开学校食堂,要学会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一样,我也开始一步步调试着自己的“阅读食谱”,平衡着它与智识、情绪、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理性与感性,家常与异域,尖锐与温润,厚重与轻盈……曾经不爱刻意与约束的自己,也慢慢体会到了调和阅读成分、因时而“食”的乐趣与必要。
保持理性与情感的双向输入,是“阅读食谱”最基本的“荤素搭配”。记得刚刚学习哲学的时候,我总是沉溺于其中的一语中的和逻辑清晰,以至于一度因此抗拒文学阅读。类似《小径交叉的花园》和《追忆似水年华》的弯曲缠绕,都会让我感到拖沓无奈:为何一句话就能讲明的道理,要用动辄百页的故事去讲述呢?
后来,当我沿着亚里士多德、洛克、维特根斯坦等人的理性路径一路走去,却明显体会到了这种偏食症导致的营养不良:理性固然可以从容地解释“应然”事物,但是真实的生活往往有着太多无法解释、不可言说的细节。
随着生活经验日渐累积,我发现往往只有文学艺术类书籍才能满足我寻求情绪共鸣的需求,回答我对“他处”生活产生的好奇。就像是看完康德对于美学太过清晰理性的剖析后,总还是要读读朱光潜和约翰·伯格,感受不讲道理、更为纯粹的审美体验。因为对于生活中的情绪褶皱,我们有时不需要理性的哲思将之熨平。文学故事也许不能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其中传达的“我懂你”已然足矣。
除了基本的“荤素搭配”,“阅读食谱”还需遵循孔子“不时不食”的嘱咐。就像冬天配火锅,夏天配冰沙一样,有些书似乎天生就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时令和场景。比如,萨冈的短篇小说,适合在6月暴雨将至的时候被翻开。在《意大利的天空》《丝绸般的眼睛》《五次分神》等作品中,她细腻地描绘了生活中那些“断裂的时刻”,一个个隐藏在生活线团中的矛盾被揭示出来,总有一种瞬间的失衡让你感到似曾相识。不过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般深入骨髓的追问,萨冈式的“戳心”并不至于让你心痛,就像窗外的夏日暴雨,干脆利落又戛然而止。
秋风骤起,不免心生萧瑟的时候,则可服用书柜里常备的汪曾祺来“解毒”。
这位诞辰于100年前的作家,总是有能力在人伤春悲秋的时候,以琐碎之趣唤起你对生活的热爱。比如,《钓鱼的医生》中王淡人“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的故事,给人带来的感动并非如炉火般熊熊燃烧、轰轰烈烈,却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人间温情。汪曾祺的小品文,就像是秋日餐桌上浓醇的鲫鱼汤,不抢夺主菜的风头,却足够家常,隽永暖心。
记得那次去过海滩之后,我们又跑到一家地道的意大利饭馆吃晚饭。番茄意面配长相思,罗勒面配赤霞珠,岩烤披萨则可搭上一杯黑皮诺……听那位姐姐兴致盎然的介绍,曾经认为“餐酒搭配”太小題大做的自己,也开始琢磨起其中的道理。后来我发现,日常生活中大可不必如此讲究,可是若遇上厉害的佳肴,精心搭配好饮品无疑能让幸福感更多一种层次。
对于我的“阅读食谱”来说,妥帖的音乐就是那个需要搭配的“酒”。翻看王维、韦应物等人的诗词时,“梵音袅袅”的歌单能让你一秒进入境界;据说读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第一部分,最妙的是同步播放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捧起罗恩·彻诺那本厚厚的《汉密尔顿:美国金融之父》,自然也要随着同名音乐剧的场景化讲述感受其间情绪起伏。这可不是什么故作讲究的“玄学”,有些作者在写作时就深受韵律和节奏的影响,亨利·米勒更是直言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其实是音乐。
当然,即使有好酒相配,有些书还是会让人只翻一页就感到“消化不良”。我在3年前入手的埃科名作《玫瑰的名字》,直到如今我还被挡在“按语”部分之前。如果把书籍比作美食,埃科的餐厅一定常年荣获米其林三星。他被不少人尊称为“作家中的作家”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仅仅是藏书就超过5万册。
然而对我来说,如此异质的表述和过于丰饶的内容,就像是在眼前摆下了一道厚厚的玻璃幕墙,无论是僧侣的对话还是中世纪的背景设定,都让我感到如坠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于是只能默默安慰自己慢慢来: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吃不得如此“大补”的食材。
源自《中国青年报》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