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心理中心工作的时候,时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学生打电话来,说明天有大考,现在心慌得不行,急需找心理老师调整一下压力。遵循正常预约流程,只能遗憾地告知他,这一周约满了,下一周可以安排上。
“下周?下周都考完了!”他大喊。他的需求就是現在马上获得帮助。其实见不到心理咨询师,他可能会失眠,考试也可能挂科,但仍然可以撑过考试,活下来。他还可以去补习,去健身房踩单车,学习积极心理学,也可能找朋友吐吐槽。大家一顿劝,睡一觉起来,第二天就好了。
也可能怎么都好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认清现实: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带着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和身边的人就不得不做出调整。也许他终于可以说服自己放弃一些难以实现的理想,或者家人会降低对他的要求。
有时候,不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解决。很多生理疾病都有这个特点,莫名其妙地来,人类甚至还没找到对付它们的特效药,又莫名其妙地走了。这叫自限性疾病,比如感冒,时间到了就自然而然地痊愈。
心理学也常常和这种情况打交道。有的小孩会忽然出现怪异的行为。医生也给不出明确的解释。然而,也许只等了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问题又神奇地消失了。如果过于急切地处理,说不定反而会制造一种麻烦,比如阻断问题消失的自然进程。
就像那些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一句脏话的孩子,本来随便一说,却发现大人们对这个字眼格外地感兴趣。他学到的别的东西很快会遗忘,唯独这个字眼想忘也忘不了。
我确实觉得,适度地等一等是有好处的。让子弹飞一会儿,问题有一点变化,再解决。一方面,我们会更投入,准备得更好。另一方面,多少也会有一些新的思考。
你没有“那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接受这一点让人不大舒服,但最终会让人活得更好。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