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元鼎,郭 喆
(1.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2.镇原县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占脑血管疾病的3/4 左右,在我国,每年有150 万人发生脑缺血,大部分患者即使挽救了生命,但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长。风火上扰证中风病是中医证型之一,也是最常见的病情。中药方剂治疗风火上扰证中风得到临床肯定,特别是羚角钩藤汤,此方由羚羊角粉、钩藤、生地、菊花、茯苓、白芍、赤芍、川牛膝、竹茹、丹参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平肝、潜阳息风的功效。有研究表明,若在羚角钩藤汤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可提升疗效,子午流注是经过辨证循经按时针灸取穴的操作方法[1]。本研究主要针对风火上扰证中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医院收治的100 例恢复期风火上扰证中风患者,采用奇数偶数分组法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男性32 例、女性18 例,年龄45~79 岁、平均(61.45±5.37)岁,病程15d~6 个月、平均(3.34±0.54)月;对照组:男性31 例、女性19 例,年龄46~80 岁、平均(61.34±5.42)岁,病程17d~7 个月、平均(3.24±0.52)月,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满足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中关于卒中的诊断标准;(2)神经功能局灶性或全面性缺损;(3)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变;(4)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症状;(5)均处于恢复期患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意识障碍者;(2)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颅内占位性疾病;(3)其他中医证型者;(4)研究期间不遵医嘱擅自服用影响影响本研究疗效的药物者;(5)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感染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凝、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联合子午流注法治疗,羚角钩藤汤组方:羚角片4.5g(先煎)、双钩藤9g(后入)、霜桑叶6g、京川贝12g(去心)、鲜生地15g、菊花9g、茯神木9g、生白芍9g、生甘草2.5g,四肢麻木加地龙9g、肥胖加厚朴、半夏各9g,寐差加合欢皮9g,用鲜淡竹茹15g 和羚羊角先煎代水,水煎服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在配合子午流注法治疗,连续开展3 个月的治疗。
对比两组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 评分、SS-QOL 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MESSS 评分、NIHSS 评分、ESRS 评分。
采用巴氏量表-Barthel 指数对两组治疗前、治疗3 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此量表包括:修饰、进食、转移、洗澡、如厕、行走、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大小便控制等,分值0~100 分;完全正常:满分;尚能独立但有部分残疾60~99 分;大部分时候需要帮助41~60 分;重度残疾20~40 分;完全残疾低于20 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采用Fugl-Meyer 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包括上肢和下肢,分别为肩、手、肘、髋、踝部等腱反射及协调能力,上肢66 分、下肢34 分,共计100 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越好[3]。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表(SS-QO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分值范围0~100 分,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好。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 评分)对两组治疗前、治疗3 个月的中枢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轻型:0~15 分;中型:16~30 分;重型31~45 分,分数越高,损伤程度越深[4]。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满分42 分;小卒中1~4 分;中度卒中5~15 分;中-重度卒中16~20 分;重度卒中:>21 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5]。采用脑卒中复发风险ESSEN 评分量表(ESRS 评分)对两组治疗前、治疗3 个月的复发风险给予评分;轻度危险:0~2 分;中度危险:3~6 分;高度危险:7~9分,分数越高,复发风险越大[6]。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处理研究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表[n(%)]
治疗前,两组Barthel 指数、Fugl-Meyer 评分、SS-QOL 评分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Barthel 指数、Fugl-Meyer 评分、SS-QOL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Barthel 指数、Fugl-Meyer 评分、SS-QOL 评分比较(,分)
治疗后观察组的MESSS、NIHSS、ES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MESSS、NIHSS、ESRS 评分比较()
表3 两组MESSS、NIHSS、ESRS 评分比较()
中风病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病名,患者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偏身麻木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将中风病患者分为多种证型,其中风火上扰证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处于恢复期的风火上扰证中风病患者治则以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为主,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熏洗、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等。口服以及针灸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者联合使用亦凸显出较强的治疗优势[7]。
羚角钩藤汤可平肝熄风,清热止痉,治疗肝风上扰、头晕胀痛、耳鸣心肌等症,其方中羚角片具有平肝泄热之功效,霜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止咳、平肝明目的功效,京川贝具有散结消痈以及抗菌的作用,鲜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双钩藤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菊花具有消热解毒、舒筋活血的功效,茯神木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生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生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且甘草还可调和诸药。方中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熄风为臣药;生地黄、白芍、甘草可柔肝舒筋;贝母、竹茹可清热;茯神可宁心安神,以上方剂可平肝熄风、清热止痉[8]。子午流注法是一种针灸学名,是古代针灸疗配穴的方法,出自阎明广《子午流注经》,此法以十二经中的六十六个五腧穴为基础,结合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并根据日时的变易来推论十二经气血运行中的盛衰和开阖情况,将这些作为取穴的依据,与灵龟八法同属按时配穴法。古人将一天共分为12 个时辰,其中子时表示夜间23 时到凌晨1 时,是一天的开始,午时表示中午11 时到下午1 时,行针部位根据时间确定,因此称为子午流注针经[9]。现代时间生物学也证明,机体的生理、活动、生命具有相对稳定的季节、昼夜节律,也就是常说的“生物钟”,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治疗中,子午流注理论及其临床疗效也被肯定[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Barthel 指数、Fugl-Meyer 评分、SS-QO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MESSS 评分、NIHSS 评分、ES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得知,羚角钩藤汤加减联合子午流注法治疗风火上扰证中风效果显著。但是,这种治疗方法还需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中医理论知识,此方法仅限于风火上扰证中风,对于其他类型的中风不具备疗效或者疗效很低。
综上所述,羚角钩藤汤加减联合子午流注法的应用更有助于改善恢复期风火上扰证中风病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