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
(鲁北技师学院,滨州 256600)
中职学校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招生和就业,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间过程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职业综合能力是各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智能制造专业是中等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智能制造技术是目前各项新技术的基础,因其在技术方面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各智能加工制造类企业的青睐。随着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职类智能制造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后,其技术水平与胜任工作仍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岗前培训,从而导致毕业生的待遇在就业初期普遍较低。这为中职院校传递了两方面信息:一方面,当前的就业市场急需智能制造行业的一线技术工人,且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落后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较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存在脱节,学生缺少相应的专业性操作技能训练,且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水平与企业的需求不相符。由此可见,中职学校智能制造专业前景广阔,相关院校要对自身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通过多方面调查了解到,学校使用的教材多年来一直沿用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偏重理论教学。其教学模式基本是按照大学培养科学型人才的方式进行的,对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效果不理想。目前,机械制图教学大多还是使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遵循“教师讲为主-学生练为辅”反复循环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学生以完成作业为己任,缺少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智能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等,生源的理论基础降低,学习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新时期机械制图课程的新课题。
姜大源教授提出工作过程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工作过程。广义的过程是指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而狭义的过程指向物质产品的生产[1]。相关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其获得知识的方式呈现某种关联性,根据不同方式学习掌握的知识比例来看,行动是获得知识效果最佳的学习方式。行动具有过程性,而且工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行动过程[2-3]。每一个职业都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也就是说每一个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都有其独到之处,这也是工作过程的意义所在。
姜大源教授提出,职业院校的课程要按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同时集成与课程相关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行动过程、学习基础和学习路径,并将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通过适当改变其排序集成于知识应用的过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教、学、做”的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职业技术院校课程改革需要做的工作[4]。
另外,姜大源教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结构操作性指向”中指出,一个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含3个层次:第一层是课程体系结构;第二层是课程单元结构;第三层是课程教学结构。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中职类《机械制图》(第6版)教材和习题集的内容中的基本体三视图、组合体三视图和零件图部分,进行了教学情境和课程教学结构设计以及教学实践。
经过长期的发展,作为中等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的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教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的机械制图课程在课程结构、教学设计等方面渐渐脱离了我国职业教育日趋完善的教育教学理念[5]。
首先,课程结构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忽略了内容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目前,中职类院校使用的机械制图教材和教学内容结构等基本相同,教学内容从点、线、面、基本体、组合体到零件图和装配图,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很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材及习题集上的识图、绘图,各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相对欠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产的产品缺少联系。例如:关于几何体点的作图方法,教师的讲解相对简单,但因该知识点抽象性强,学生不易明白。另外,教材中有些图样已与生产脱节,与学生实训或智能制造行业的具体操作相关性差,并不实用。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依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绘图能力。
其次,教学过程偏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方面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在黑板前讲、画、布置作业,学生在下边听、跟画、完成作业[6]。由于学生缺乏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和相应的几何知识储备,虽然在课上能够在教师引导下画图,实现“图-物”转换,但是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比较困难。
最后,由于当前机械制图教材偏重理论,同时课堂讲授方法单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会产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是不愿学习的现象,从而无法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更无法完成图形的识读与绘制。
基于以上内容,机械制图课程在当前新形式下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能力与素质提高的需求相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机械制图进行新的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正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的知识学习路径,而“学会工作”则是基于应用知识的学习结果。因此,对中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进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念的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
本文通过研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设计在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以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执行具体工作任务达到提升学生读图、绘图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其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真正成长为综合素质较强的技能型人才。
本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探究了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设计。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和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研究课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间的关系,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项目与行动导向化”的教学改革形式,同时完成了课程教学设计提纲编制,并与“项目与行动导向化”的教学设计相对比,最后整理形成了“项目与行动导向化”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
通过对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发展特征的认知和了解,综合分析中职智能制造专业机械制图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实施,提出中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机械制图的课程结构应从理论性和系统性向着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方向发展,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向行动性和双向性方向发展。本研究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与“行动导向”为指导,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编排,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构建了“系统化”的课程与“行动化”的教学。
以轴套类零件的课程设计为例,阐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可以按照读、测、绘完整的工作过程分步进行,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轴套类零件的课程设计内容
教学活动安排在绘图室进行,绘图室中通过分类布置各种模型和真实的零部件,展示往届学生加工的工件,悬挂优秀的图样作品,同时有配套的测量工具和绘图工具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绘图氛围。另外,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划分小组时,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和原则进行,在每个小组中竞聘组长,并建立完善的团队制度,使小组能进行自我管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的方式决定小组的任务分配,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任务。
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工作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和主体,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互相联系,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工作的状态和知识的重要性,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同时,学生在对自己加工的工件进行测量并判定合格与否时,体会到了技术要求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智能制造从业人员的工作品质,培养了其大国工匠精神。
原来的机械制图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学生经常有瞌睡、打盹儿的现象,只有部分同学的课堂练习能跟上课程节奏。自实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气氛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瞌睡、玩手机、看小说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变得爱动脑、动手,课堂绘图练习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在晚自习时间经常看到学生在绘图或在讨论模型制作等,学生的绘图技能、空间想象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该课程设计实施以后,学生机械制图课的成绩大幅提升,及格率由以前的60%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90%,优秀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现在的50%,其中满分人数达到了10%。同时,学生们参加绘图类技能竞赛的热情高涨,在省市绘图类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通过本次课程改革,“学中做、做中学、快乐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得以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且学习能力和整体素养大幅提升,为企业培养了大批识图、绘图和智能制造类技能人才。
本文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对机械制图教学设计进行大胆尝试与改革,为实现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为其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同时为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