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开发人造变色龙的新策略,他们将热致变色液晶层与纵向堆叠、有图案的银纳米线网络进行集成,再结合颜色传感器和反馈控制系统,制造出了“人造变色龙皮肤”。研究人员将其应用在一个软体机器人上。他们的演示表明,该机器人能探测局部背景颜色,并根据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变色。科学家们表示,今后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实现对高分辨率表面纹理的快速识别和表达,他们认为这或许会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驱动领域的技术进步得以实现。
只要有足够大的压力条件,很多物质,包括水在内,都可以转化成导体,从而呈现特殊的金属性质。这是因为在高压下,原子或分子被挤压并共用电子,这些自由移动的电子,就让绝缘材料拥有了导电性。但这种极端压力往往仅存在于大质量行星的内部。现在,来自世界各地11 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团队,“绕开”了高压条件,在德国柏林名为“BESSYⅡ”的实验设施中完成了这项工作。这项研究成果使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制备“金属水”成为可能,突破了人类对水的认知。
爱尔兰科克大学研究人员移植了年轻小鼠(3 月至4 月龄)或老年小鼠(19 月至20 月龄)的粪菌给老年小鼠(19 月至20 月龄)。研究团队发现,老年小鼠身上与衰老相关的免疫系统在移植年轻小鼠菌群之后发生了逆转。获得年轻捐赠者粪菌移植的老年小鼠,其大脑也恢复了活力,并含有与年轻小鼠大脑相似的代谢物和基因调控模式。研究人员还发现,在一些关于学习、记忆和焦虑的认知测试中,年轻小鼠的粪菌移植也改善了老年小鼠的行为。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或有作为治疗靶标的潜力。
为了保存遗传资源,日本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将冻干精子用称量纸包好,封入塑料片中,这样精子就可以以明信片的方式便捷、廉价地进行邮寄了。有了这种新的保存方法,数千个鼠类的精子就可以储存在一本书里,科学家们称之为“精子簿”。这本书被保存在-30℃的冰箱中,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精子样本在室温下保存至少一个月。未来,他们还希望开发出一种方法,让冻干精子复活,并在复水后自行受精。
海绵是一种简单的动物,也是整个动物界最原始的类群。现代海绵的遗传学证据显示,海绵出现于新元古代(10 亿~5.41 亿年前)早期,但是一直以来,这一时期的海绵躯体化石都无从获得。最近,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从加拿大西北部有8.9 亿年历史的珊瑚礁中提取的岩石样本。样本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含有方解石矿物晶体和被其包围的圆筒状结构分支网络,这些结构很像角质海绵中的纤维骨架。这一结果若最终被证实,其将代表迄今已知最早的动物躯体化石,且比已经确认的第二古老的海绵化石还要早3.5 亿年左右。
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被认为不能再分割,存在上、下、粲、奇、底和顶6 种夸克,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反物质。夸克和反夸克结合会形成“强子”。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LHCb)实验团队在欧洲物理学会高能物理会议上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物质粒子Tcc+,这个4 夸克粒子是一种奇异强子,是迄今最“长寿”的奇异物质粒子,也是首个包含2 个重夸克和2 个轻反夸克的粒子,由2 个粲夸克和1 个反上夸克、1 个反下夸克组成。这一发现有助对标准模型理论开展测试并揭示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