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淑玲,张 利,李洪淼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质量关系到毕业生的个人发展和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充分就业会起到很好的社会宣传作用,同时对于促进专业发展与建设、促进产教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的2个药品类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药品生产技术专业2019届和2020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就业质量问卷调查,分析药品类专业的就业现状,同时探索提高就业质量的策略,为全省开设药品类专业的同类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促进专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学术界对“高质量就业”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高质量就业具有以下特点:①专业与就业方向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即对口率;②具有较高的个人工作满意度;③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即岗位胜任力;④拥有个体长远发展的职业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或上升空间;⑤能够很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需要,即社会认可度[1-2]。对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比较多,如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期待吻合度、收入水平、劳动力市场、工作安全性、收入保障性、劳动关系和谐度等,其中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是公认的高质量就业的评价指标。
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面向2019 届和2020 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391名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收回有效问卷352 份,占2 个专业毕业生总数的90%。主要从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月平均收入分析就业质量。
专业对口率是指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具有较高的匹配度或相关性。药店的销售、管理工作,医药企业的生产、检验、销售、流通工作,健康产品、医疗器械的推广工作,医院药房、导诊、采购工作等等为药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岗位。从图1可以看出,2019届、2020 届药品类专业毕业生中从事药店销售岗位工作的占24.20%;从事医药保健品的市场推广、医药企业的管理和采购等岗位、医院药房和导诊等岗位、药品检测和药品生产岗位工作的占比在6%~8%;从事中医保健理疗、中药种植工作的不足1%。两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合计60.52%,低于本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 届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为71.26%[3])。针对39.48%的毕业生未选择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原因进行调查的结果见图2。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有更好的工作”(占28.29%)、“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工资低”(占25.70%)和“其它”(占39.89%),而选择“不喜欢”和“喜欢但不能胜任”的占到13.51%。
图1 2019届、2020届药品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
图2 药品类专业毕业生没有选择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原因
药品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偏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辽宁省内生源居多,且80%以上毕业生选择省内就业。辽宁省内连锁零售药店较多,但大多数男生不愿意在药店工作,只能选择药品生产、检验和市场营销岗位,而辽宁省内的药品生产企业相对较少,生产岗位和检验岗位每年的招聘人数不多,晋升速度较慢,工资也相对低,是造成毕业生对口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药品生产企业的销售岗位工资相对较高,但随着国家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仿制药进入医保目录,药品价格普遍下调,药品的价格与品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从2017 年起国家明确要求医药代表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活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所以面向医院的药品销售越来越难做。此外,从图2 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8.29%的毕业生未选择专业对口就业的理由是“有更好的工作”,说明药品相关工作较非药品类工作的综合就业比较优势不强。(2)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前药品零售企业逐渐转向专业性服务,对药店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敢选择本行业或不能胜任本行业。(3)院系招聘会引进的紧密型合作企业,特别是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流通企业较少,药品零售企业较多,使得很多男生就业实习选择面比较窄,有的会选择相近专业如食品、畜牧兽医和宠物类专业的生产、检验、销售工作,这也是造成就业对口率较低的原因。
按照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和从事专业非对口工作进行分类,比较两类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月平均收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药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从表1可以看出,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和专业非对口工作的就业满意度和月平均收入较高,均高于本校2020 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数据(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 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的满意度为93.65%,税前月均收入为3 842.69 元[3]),说明药品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处于本校中上水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月平均收入低于从事专业非对口工作,说明药品行业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其它行业(药品生产企业的医药销售代表除外),这与图2 的调查结果相符;从事药品行业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均高于其它行业,主要原因是药品行业一般工作环境较舒适,工作量适中,再加上社会公众对健康较为重视,从事药品行业带来的职业自豪感,使医药行业对一部分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
从图3可以看出,药品类专业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会就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公务员考试、银行考试、参军入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途径就业,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的就业途径分别是通过学校招聘会、亲友关系就业,而通过老师推荐的招聘信息就业的比例较少。这说明学生可选择的就业途径较广,搭建网络就业平台很重要,校园招聘会对学生就业起到一定作用,靠亲友关系就业的这种情况也不容忽视。
图3 药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健全产教融合型多元化办学格局、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为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4]。深化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输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药品类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有的高职院校药品类专业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课证融通、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深化产教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办学主体始终是学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不足始终是校企合作的障碍。有研究指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收益不平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加大对企业利益的关注[5]。相信在国家及地方政策保障下会推动“产教融合型多元化办学新格局”的形成。
学校和专业应积极探索多元育人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硬件资源和专业教师这一“软件资源”在产教融合中的核心作用。企业对学生的直接培训必然成本高、风险大,如果企业加强对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专业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企业各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再去培养学生,这样会节约很多成本,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力更强,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创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实训条件。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药品类专业主要面向零售药店、医药批发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健康产业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国家医改政策的变化、健康中国2030 规划的颁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专业带头人及专业教师应深入药品相关企业调研,摸清对口就业岗位及其任职要求,包括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要求,并且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融入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信息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二次修订和完善。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尽可能邀请药品类企业不同岗位的负责人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论证和协同育人,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同向同行。专业定位清晰、课程体系针对性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缩短毕业生上岗适应期,实现良好和快速的职业发展,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稳定性。
院系领导要高度重视,全面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建章立制,要求辅导员、校企职业导师、专业教师全员协同开展就业市场开发、就业指导与服务。一是积极联系本地、本省的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世界、中国百强企业,并努力与之建立广泛、深度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就业平台,同时不断联系和拓展优质用人单位,积极开发优质就业市场。二是广泛收集网络招聘会信息,全方位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就创业典型,及时推介就业公益直播课、招聘会信息;精心筹备网络招聘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教育部24365 校园招聘平台和知名招聘网站,全力组织办好校园招聘会。三是建立“一对一”的校企对接机制,及时获得用人用工信息,做好跟进服务;在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因生产或市场发展需要的特殊时期亟需用人时,院系可以灵活安排教学与实习时间,善于捕捉就业节点,积极推送实习生。四是组织开发学生就业意向数据库和企业用人招聘数据库,充分实现两个数据库的有效对接,从对数据库的动态过程监测入手,将供需信息进行有机匹配,实现就业精准化[6]。五是优化全学程、分学段教育内容,使就业教育一、二课堂有机衔接,并通过开展职业测评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和就业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学生理性择业、就业和创业;及时跟踪学生择业动态,了解就业情况,对于就业不稳定或未就业的学生,要了解原因,站在学生立场给予理性分析和专业化帮助,引导学生积极求职、尽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