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伟, 毛冰龙, 黄棣华, 张 军, 李 想
(河南科技大学 化工与制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氮化钛(TiN)的纳米管、线独特微结构具有比表面积大、定向传导电子能力强、化学稳定性高及导电性能优异等特性,已在电极和催化剂制备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1-6]。硼氢化钠(NaBH4)的储氢容量高,能够可控释氢,已成为燃料电池的主要氢源[7]。但NaBH4的制备工艺尚不成熟,生产成本高,致使其应用受到制约。目前,基于NaBO2制备NaBH4的工艺方案已有多种[8-11],但这些工艺大多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还需要高价还原剂(MgH2、NaH等),且产物不易分离与纯化,纯度和收率偏低。电化学制备工艺的条件简单,污染很小,产物选择性高,易于纯化和回收。通过电化学途径将NaBO2还原为NaBH4已在实验室获得证实,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可行性[12-14]。电催化剂和催化电极的性能对于电化学制备NaBH4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15-17],乃至决定电化学反应的成败,但目前高效催化电极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电化学合成NaBH4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以构筑高效催化电极为基本目标,通过阳极氧化-氨氮还原途径制得氮化钛纳米管阵列(nano tube arrays,NTAs)电极基体,并使之负载过渡金属Au、Ni,构建一系列具有层级结构的催化电极,然后在不同的电化学条件下,分别探究了这些电极在NaBO2碱性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乙二醇(CH2(OH)2)、氟化铵(NH4F)、丙酮(C3H6O)、硝酸(HNO3)、氢氟酸(HF)、氯化镍(NiCl2·6H2O)、硼酸(H3BO3)、无水乙醇(C2H6O)、偏硼酸钠(NaBO2)和氢氧化钠(NaOH),除NaOH为优级纯外,其余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未作进一步纯化。钛片(Ti)、镍片(Ni)和Au片(Au),尺寸均为10 mm×15 mm×0.1 mm,纯度均高于99.99%,购于陕西天盛泰(宝鸡)有限公司。石墨电极(Φ=8.0 mm)、饱和Ag/AgCl电极(0.222 4 V)、饱和甘汞电极(saturated calomel electrode, SCE,0.241 5 V)及杜邦质子膜Nafion117,属于天津艾利安公司定制产品。本文所采用的主要仪器有脉冲电源(NHWYM100-5,济南能华)、离子溅射仪(DII-29030SCTR,日本电子)、电化学工作站(1140C,上海辰华)、X射线衍射仪(D8 advance,德国Bruker)、扫描电子显微镜(Quanta FEG 250,美国FEI)。
1.2.1 TiO2和TiN纳米管阵列的制备
裁制适当尺寸的Ti片,用砂纸打磨光滑,依次用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10 min。将Ti片放进HF 和HNO3混合酸 (体积比为1∶4)中,超声波处理约0.5 min,取出后清洗、N2吹干;将此Ti片作阳极,置于适宜浓度的NH4F乙二醇溶液中,低速搅动,在室温下以60 V电压实施电解3 h;取出阳极Ti片,冲洗干净,用N2吹干,置于673 K炉中热处理2 h,可得TiO2纳米管阵列(TiO2-NTAs)。将TiO2-NTAs置于程控管式炉内,通入20 min氮气,然后以5 ℃/min的加热速率升至773 K,保温0.5 h,将气源转换成流速为120 mL/min的高纯氨气(NH3),升温至1 123 K,保温反应3 h,然后再把气源切换为N2,随炉冷至室温,即可得氮化钛纳米管阵列(TiN-NTAs)。
1.2.2 过渡金属(Ni, Au)的负载
Ni的负载:取适量Ni盐和H3BO3,加水配成100 mL电解液。向电解液中滴加1.0 mol/L NaOH,调节其pH为4.5。以TiN-NTAs作为工作电极、金属Ni片为辅助电极,调整电流密度为160 mA/cm2,先施加10 ms的负脉冲沉积金属Ni,再施加5 ms正脉冲,然后断流1 000 ms,如此循环交替,保持电解时间不低于30 min。超声清洗并用N2吹干,可获得Ni@TiN-NTAs电极。
Au的负载:将TiN-NTAs和Ni@TiN-NTAs基体材料分别置于等离子体溅射仪中,调控适宜真空度,使贵金属Au靶材于1 500 V高压下产生溅射,控制适当溅射时间,可得到Au@TiN-NTAs和Au/Ni@TiN-NTAs复合电极。
1.2.3 NaBO2碱性溶液的电化学行为
将自制的TiN-NTAs催化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石墨用作对电极,饱和Ag/AgCl或饱和甘汞作为参比电极,设置三电极电解体系。分别以0.1 mol/L的NaOH溶液以及0.1 mol/L NaOH+0.2 mol/L NaBO2混合液作为电解液,依次进行循环伏安和线性伏安扫描(扫描速度为50 mV/s,扫描区间为-1.0~1.0 V)。电化学还原BO2-的试验在自制的装有质子交换膜的U型电解槽中进行,选用脉冲电流并采取三电极体系依次电解NaBO2碱性溶液。通过控制电解时间、电压、脉冲比例等变量,探究电化学还原BO2-的适宜条件和实际效果,分析电解液中各物种的构成[18]。
2.1.1 电极物相分析
图1为TiO2-NTAs和TiN-NTAs的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图谱。由图1a可见:TiO2-NTAs的XRD图谱中的4个衍射峰,分别出现在25.4°、37.9°、48.1°和53.9°处,比照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数据库分析,发现与锐钛矿TiO2(编号为PDF#21-1272)的衍射数据基本一致,分别对应(101)、(004)、(200)和(105)晶面。经进一步详细对比分析,其余的衍射峰可归属为Ti基底(PDF#01-1198)的特征衍射峰。除此之外,未见其他杂峰,表明TiO2-NTAs具有较高的物相纯度。由图1b可以看到:5个比较显著的衍射峰(36.9°、42.8°、62.1°、74.5°和78.4°),可归属于面心立方TiN的特征峰(PDF#38-1420),依次对应于(111)、(200)、(220)、(311)和(222)晶面。TiN-NTAs的各衍射峰均出现了小幅度的高角偏移的现象,平均偏移角度(2θ)约为0.13。根据布拉格衍射原理[18],衍射峰向大角度偏移,晶格参数变小,意味着晶格中存在更小尺寸的原子。考虑到N原子的半径(0.08 nm)大于O原子(0.074 nm),因此不难推知所得TiN产物中仍含有O原子,由于在前驱体TiO2的氮化过程中未能实现完全转化所致。随后经能谱分析仪(enery dispersire spectrorneter, EDS)分析(见表1),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测,即在TiN-NTAs产物样品中确实含有一定量的O,且其中Ti与N的原子物质的量比接近于1,此结果表明,TiN-NTAs中的主要成分应该是TiN,并含有少量的TiNxOy成分[19-20]。
(a) TiO2-NTAs (b) TiN-NTAs
2.1.2 电极形貌分析
高纯金属Ti片经过抛光和混合酸刻蚀处理后,表面呈现新鲜的淡蓝色光亮特征,并伴有不规则的凸凹刻蚀痕迹,这有利于阳极氧化和纳米管的生长。阳极氧化后,金属Ti表面转化为淡黄色,经过673 K的热处理,颜色则会变成蓝灰色。TiO2和TiN纳米管阵列产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图见图2。由图2a可以看出:Ti基体上生长出了规则排布的TiO2纳米管阵列,管口排列紧凑、整齐,粗细比较均匀,未见颗粒物的附着,管径约为150 nm、壁厚为20 nm。局部出现的纳米管阵列位错和坍塌现象,可归因于高温处理晶相转化过程的热振、Ti材表面的不平整以及电化学析晶动力学不均衡等因素。
图2b是TiN纳米管阵列的SEM图。由图2b可知:TiN-NTAs基本保留了TiO2纳米管阵列的形貌特征,但管径略微减小至约130 nm,壁厚减至15 nm左右。TiN纳米管阵列的坍塌和错层现象比较明显,管口产生收缩和卷曲,口径大小不够均匀,且在纳米管阵列中出现了劈裂和簇集现象。由制备过程分析可知,TiO2纳米管阵列经过高温(1 123 K)氮化处理,应是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a) TiO2-NTAs (b) TiN-NTAs
采用多电流阶跃法(multi-current steps, ISTEP),通过电解将Ni沉积在TiN-NTAs上,形成Ni@TiN-NTAs电极,再经过等离子溅射处理后,贵金属Au进一步沉积在Ni@TiN-NTAs的表面,形成双金属复合的Au/Ni@TiN-NTAs电极。通过能谱分析,可获得两种电极产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具体结果列于表1中。
表1 Ni@TiN-NTAs和Au/Ni@TiN-NTAs的元素分析表 %
图3 Au/Ni@TiN-NTAs的SEM图
由表1可知:在Ni@TiN-NTAs中,除含有Ti、N元素外,还发现了Ni元素的存在,表明金属Ni已经被负载在TiN-NTAs上。而在Au/Ni@TiN-NTAs电极中,经过等离子溅射后,电极中确已含有Ni和Au成分,Au已经沉积在Ni@TiN-NTAs表面,形成了由双金属构筑的复合电极。进一步的形貌分析(见图3)表明:Au/Ni@TiN-NTAs复合电极的表面已发生较大变化,在纳米管阵列管口处附着了较多的Au-Ni微粒,使管口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管壁变厚,且纳米管边沿相互交联,串连成有序排列的多孔线状微结构,这样的微观线状和孔隙排布有利于电极的电子传输和传质,从而有助于提升其电催化能力。
2.2.1 循环伏安研究
在电化学过程中,促使BO2-在阴极发生还原:BO2-+6H2O+8e-→ BH4-+8OH-(E=-1.24 V),是获得关键中间体离子BH4-的先决条件。但在阴极上还可能发生竞争性的析氢反应:2H2O+2e-→ H2+2OH-(E=-0.82 V)。据此分析和判断,首先设计了不同电极在0.1 mol/L NaOH 溶液、0.1 mol/L NaOH+0.2 mol/L NaBO2两个体系中的循环伏安测试,以判定各个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分别采用Au@TiN-NTAs、Ni@TiN-NTAs和Au/Ni@TiN-NTAs作为阴极,石墨用作对电极,依次对0.1 mol/L NaOH溶液以及0.2 mol/L NaBO2碱性溶液(含0.1 mol/L NaOH)实施循环伏安分析,将两种溶液体系的循环伏安曲线(CVs)进行叠加处理,结果见图4。分析图4可以发现: 在NaOH溶液和NaBO2碱性溶液中,以Au@TiN-NTAs作电极时,两条循环伏安曲线大多处于重合状态,仅在0.51 V和回扫时的0.48 V对应于NaBO2碱性溶液的CVs中出现了两个不太明显的还原峰,表明该电极对BO2-的电还原具有较弱的催化活性。而对于另外两个电极(Ni@TiN-NTAs和Au/Ni@TiN-NTAs),在两种电解液体系中的循环伏安曲线几乎全部重叠,据此可认为这两个电极对BO2-的电还原显示出催化惰性,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BO2-的电还原;另外,试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阴极表面产生连续的微小气泡,经实时检测可判定该气体为H2,表明电解过程出现了析氢现象。
(a) Au@TiN-NTAs (b) Ni@TiN-NTAs (c) Au/Ni@TiN-NTAs
2.2.2 不同电化学条件下的线性伏安研究
分别将3个自制电极作为阴极,石墨作为阳极,电解液均为0.2 mol/L NaBO2碱性溶液(含0.1 mol/L NaOH),控制电解时间为3 h,调节正负脉冲比为2 s︰3 s,在稳压模式下将脉冲电压分别调整为3 V、5 V、7 V,所得线性伏安(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LSV)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3 V → 7 V),对应于单金属电极(Au@TiN-NTAs, Ni@TiN-NTAs)的伏安曲线中均在-0.5~-0.8 V显示出逐步增强的还原峰,这些峰应该对应于H2O的析氢反应,而未发现BO2-的还原峰。对于双金属电极(Au/Ni@TiN-NTAs)而言,电压的增加未能引起氧化还原峰的较大幅度变化,即其对电压不具敏感性。当电压为7 V时,电极表面会不断产生很多气泡,形成“气帘效应”,对电化学过程造成的影响较大。
(a) Au@TiN-NTAs (b) Ni@TiN-NTAs (c) Au/Ni@TiN-NTAs
BO2-在阴极获得电子才可被还原转化为BH4-,为了避免BO2-在阴极表面遭到同性电排斥,采用脉冲电源、周期性地改变阴阳极属性。因为负脉冲时间过短会导致BO2-还未吸引到阴极附近就被变为正脉冲的阴极所排斥,负脉冲时间过长则会合理设置脉冲参数非常重要,导致产物BH4-被氧化而损耗。因此,依次调变脉冲比例为2 s︰2 s、2 s︰3 s和3 s︰2 s,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将3个自制电极作为阴极,石墨棒作为阳极,对NaBO2碱性溶液实施3 h电解,相应的LSV曲线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两个单金属电极(Au@TiN-NTAs, Ni@TiN-NTAs)的LSV曲线中对应于2 s︰2 s脉冲比的析氢还原峰有所增强,而脉冲比的改变对于Au/Ni@TiN-NTAs的电催化效果影响不明显。另外,从以上的循环伏安和线性伏安测试结果可知,在试验涉及的各种条件下均未发现有关BH4-的氧化峰,表明在上述电解过程中未能实现BO2-的电化学还原。
(a) Au@TiN-NTAs (b) Ni@TiN-NTAs (c) Au/Ni@TiN-NTAs
(1)TiN纳米管阵列排布有序,孔道结构规范,非常适用于催化剂载体或电极基体,通过电化学沉积或离子溅射途径均可实现Ni、Au金属组分的有效负载,形成组成和结构层级化的催化电极。
(2)Au@TiN-NTAs电极的催化活性相对较高,受到电压和供电方式的影响较大,但3种电极在各试验条件下的电解液中均未检测到还原产物BH4-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