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34年的灭癌行动

2022-01-12 09:08:51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2年1期
关键词:结肠镜发病率直肠癌

盛剑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肿瘤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军区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早期癌的镜下诊断及治疗,胃肠道良恶性肿瘤所致狭窄的扩张术、支架置入术,遗传性大肠肿瘤诊治及患病风险预测、贲门失弛缓支架置入治疗、超声内镜及胰胆疾病内镜下微创治疗,包括内镜下十二脂肠乳头扩约肌切开术、胆道狭窄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胰管狭窄内支架植入术、ERCP胆道结石取石术,食管狭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的镜下诊断与治疗,小儿胃肠镜的诊断与治疗,胃肠道梗阻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大肠癌的早诊早治,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风险预测及临床干预。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结直肠癌是发生于人体肠道的一种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全球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已经升至第三位,2020年全球新发193万例!同时,结直肠癌已经升至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2020年因结直肠癌死亡人数达93万例!

以往很长时间中,结直肠癌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于我国,但随着社会生活条件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接近56万,占全部癌症总发病数的12.2%,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人确诊结直肠癌。据最新的中国癌症发病率排名,结直肠癌已经上升至第五位。为什么结直肠癌会快速增长?我们又该如何远离结直肠癌的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科盛剑秋主任为我们带来了远离结直肠癌威胁的好方法。

我国传统的饮食模式中一直以素食、谷物为主,肉摄入较少,属于一种高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现在荤素搭配甚至荤菜为主,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是导致直肠癌的重要原因。另外,有研究发现阶段性节食、控制饮食,能够预防结直肠的发生。

盛主任告诉我们,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地域差别,尤以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的结直肠癌症发病率增速最快,而这些地区也有着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进食过多的问题。须注意,一些食物如红肉类、熏制类的食品中含有亚铁,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这些食物中富含的亚铁在体内代谢产生氧自由基,引起相关免疫性反应,诱发慢性炎症或增加体内慢性炎症水平(这种炎症不同于感染导致的炎热,属于无菌性慢性炎症),每时每刻都作用于细胞,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2018年发布的《饮食、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全球报告》中指出:加工肉类每日摄入量每增加50克,红肉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0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则增加16%。

盛主任建议,适当降低红肉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腌制、熏制的加工肉类。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有研究显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每增加1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9%,全谷物每日摄入量每增加30克,结直肠癌发风险降低5%。在吃50克肉的时候,搭配150~200克的蔬菜或纤维素比较高的食物,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2.自噬功能减弱4

自噬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用于降解和回收生物大分子和损伤的细胞器的生物学行为,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方式之一。人体通过自噬能够把衰老的细胞以及含有有害物质的细胞消化掉,使细胞处于一个年轻的活力状态。如果自噬功能出了问题,会增加肿瘤发病率。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自噬能力减弱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关系密切。

盛主任指出,运动能够促进我们体内自噬的激活,起到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一项纳入61321名新加坡华人的队列研究发现,与不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人群相比,每周进行≥30分钟的高強度体力活动可降低15%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每天做适当的运动,可以让身体的自噬激活起来。

除了避免危险因素外,对抗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定期筛查、及时发现。盛主任介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如果算上息肉到腺瘤的过程,可能长达15~20年,这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盛主任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科曾经开展了一项持续34年的“灭癌行动”,便是针对结直肠癌开展早筛早诊早期治疗。这项行动最早是由原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医科李世荣主任发起。当时李世荣主任观察到西方国家随着饮食习惯生活条件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上升速度非常快,想到我国也应该予以结直肠癌高度的重视,所以他就率先组织了一项科研行动,前往多个省份开展人群筛查,覆盖人群超过40万,累计行程超过5万千米。同时也对北京地区的5736人进行了连续的筛查,观察了早期筛查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效果,结果十分明显。

在上方的这两张图表中,较为高耸的曲折线是1241名未筛查组,实心三角标志的曲线则为筛查组的3863人。可以观察到筛查组的累计发病率与累计死亡率都远低于未筛查组,尤其是在8年左右这个时间点上,在8年以上时间中,筛查组与未筛查组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了明显的差异。

盛主任解释,结直肠癌的早期多为良性病变,随着良性病变的逐渐生长增大,它会代谢出某些物质,这便给筛查提供了靶点,但并不是每一次筛查都能找到这些物质,所以需要坚持每年一次持续地筛查。这种累计筛查的阳性率比单次的筛查阳性率能增加10个百分点左右。

如果能有效地开展大范围的人群筛查和早期癌治疗,将会极大提高对结直肠癌的预防能力,降低其发病率,并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针对这种最适合筛查的癌症,盛主任带来了三种常见的筛查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结直肠癌的筛查阶段和筛查效果各有不同。

相应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结直肠癌,但结直肠癌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通过症状筛查往往漏诊率非常高,发现时也可能属于中晚期,错过最佳的诊治机会。因此,预防结直肠癌,定期筛查很重要。

随着癌瘤增大,可能会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在当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普遍应用的金标准。 内镜医师在可视镜头下可以完整地检视整个结直肠的情况,对于发现的可疑病变可以取组织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可以认为,现阶段最有效的筛查结直肠癌方法就是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除了可以发现结直肠癌,还可以发现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自40岁开始上升,并从50岁起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盛主任介绍,目前指南中多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对于评估结果为高风险人群建议从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对于评估为中低风险人群建议从5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为了提升结肠镜筛查效果,降低间期癌发生率,健康人群推荐每5~10年进行一次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

但是,肠镜的检查效果高度依赖于肠道的清洁程度,中老年人常常因为便秘问题,导致清肠不够彻底,无法很好地进行肠镜检查,无法及时发现病变,致使漏诊、误诊。盛主任建议,在就诊时,应该跟医生充分沟通自己的便秘、血糖、心脏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清肠方法,做好肠道准备,保证肠镜质量。

盛主任所在科室坚持34年的“灭癌行动”中,最主要的筛查方法就是粪隐血检查,如果初筛结果为阳性,下一步就要做结肠镜来确诊到底是不是结直肠癌。粪隐血检查先筛选出肠癌的高危人群,缩小了做结肠镜的人群范围。

所谓粪隐血检查,指的是通过特异性的抗体检测粪便标本中的人体血红蛋白,从而发现少量的出血。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粪便外观可无异常改变,肉眼不能辨认,如果肠道中存在出血,往往提示存在病变。有研究发现,消化道癌症时(如胃癌)粪隐血阳性率可达95%,是一种对发现肠道癌症意义重大的检查。盛主任提醒,超过45岁的人群最好持续进行粪隐血筛查,连续筛查漏诊率更低,能更有效发现肿瘤。

持续筛查是我们这项灭癌行动的要义,因为结直肠癌的早期或者癌前病变期,不一定有出血的情况,或是少量、低频率出血,很难被筛查覆盖,只筛一次的话,结果往往不够准确。盛主任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能发现更早期的病变,通过积极地治疗,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编辑    王    幸)

猜你喜欢
结肠镜发病率直肠癌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49:34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0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西南军医(2016年3期)2016-01-23 02:17:57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