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庆 范 红
北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徐智庆 范 红
(吉林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在我国得到进一步推广,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为了学校体育的热点话题,但由于冰雪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经验,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存在诸多阻碍。文章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冰雪运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发扬优秀体育精神、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但存在着自然条件差异、冰雪认知不足、社会力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周边场地利用、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专项体育教师、发展冰雪特色学校、进行差异化教学、营造冰雪运动氛围等策略,以保障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冰雪运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冬奥会;学校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通过举办北京东奥会,带动我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201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了全国中小学冰雪特色学校2020年要达到2000所,2025年要达到5000所。201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冰雪健儿们奋勇拼搏,突破自我,在赛场上争金夺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冰雪运动在我国也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原因所限,冰雪运动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对冰雪运动进校园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路径,以提升冰雪运动的大众参与度,为我国冰雪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开展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冰雪运动同样如此。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已经连续25年处于下降趋势,由于暴饮暴食、生活缺乏规律以及体育锻炼较少等原因,肥胖症、近视眼的儿童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学校体育应秉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深入开展奥林匹克进校园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健康追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冰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但为了推动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体育总局、教育部等多个部门陆续出台多项相关文件,以推动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传统的学校体育多以旱地项目教学为主,使冰雪运动走进校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使学校体育融入新鲜血液,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扩大了学生的运动认知领域,拓展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范围,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不过由于我国学校对于冰雪运动教学的开展还缺乏相关经验,在未来仍需通过实践来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
学校是将人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主要场所,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体育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体育可以对人进行人格的塑造,将更多的奥运项目带进校园,有助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冰雪运动作为特殊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危险性,也符合人们追寻刺激、突破极限的价值追求。开展冰雪运动,可以使学生在惊险刺激的运动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大力推广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剔除了传统的举国体制下所带来的弊端,让体育回归校园,使体育人既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又掌握卓越的运动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出现了大批的学生运动员,其中北体大和东三省的体院成为了冬季项目人才输送的主力军。在未来,我国需继续加快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步伐,扩大冰雪运动人口的基数,使冬季项目拥有更广的选材范围。
冰雪运动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雪上项目多在室外进行,对于气候以及地势地形都提出极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较大,东三省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因此我国大部分冰雪健儿都孕育于此。而南方的气候较为温暖,大部分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处于0-15摄氏度之间,对于开展冰雪项目产生很大的挑战。此外由于在南方地区可供大众使用的冰雪场地本就不多,想要使冰雪运动走进校园便更是难上加难。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体育场地面积为29.17亿m2,其中冰雪运动场地仅为0.61亿m2,仅占全部体育占地的2%左右,当然这一数据较北京冬奥会申办之前已有显著增长,未来我国想要继续推广冰雪运动,促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还需政府持续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冰雪运动对于我国而言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由于发展较为滞后,缺乏群众基础,社会的认可度较低。无论是学生、老师、家长都对冰雪运动较为陌生,这对冰雪运动在校园的推广形成了阻碍。高校是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主阵地,但在校园冰雪文化的推广过程中,仅靠几门冰雪相关课程和少数体育类师生的参与还远远不够。冰雪文化在高校中萎靡不振。而在中小学中,多以文化生为主要群体,冰雪专项的体育教师又十分罕见,冰雪运动的推广则更加困难。
北欧的传统冰雪强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冰雪运动协会,承担着推广冰雪项目、组织冰雪赛事、建立青少年培养体系、促进冰雪俱乐部和运动员的发展等诸多任务,对于冰雪运动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我国的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尚不具备这样完善的社会力量,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也促使了我国冰雪运动的社会组织数量出现一定的增长,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各级冰雪运动社会组织共有792个,其中国家级协会8个,省级协会32个,其他冰雪运动社会组织752个,是2015年冰雪运动社会组织数量的2.89倍[3]。冰雪运动进校园主要是借助这些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开展,而这些组织大多都成立于北京冬奥周期,因为成立时间较短,普遍缺乏较强的能力,不可避免地出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情况。因此在未来,必须加强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整合行业内部规范,提升服务质量。
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冰雪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校里开展此类运动需要冰雪专项教师对学生的安全做出保障。而现阶段我国开展校园冰雪运动的学校较少,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旱地项目为主,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更擅长旱地项目教学,冰雪项目的专项教师非常匮乏。在目前已经开设冰雪运动的学校中,多由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师兼任冰雪运动的教学,对专项的匹配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传授与技术动作指导。因此可能会增加学生冰雪运动损伤的风险,导致学校对于开展冰雪运动持谨慎态度。学生也难以学到更加专业化的内容,从而失去对冰雪运动的兴趣,不利于冰雪项目的大众传播。
冰雪运动想要成功进入校园,就必须对配套的冰雪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冰雪运动需要像其他传统体育课程一样具备课程的基本属性,如规划教材体系、编撰理论课程、推动实践普及。而开展冰雪课程就必须有相关教材作为指导依据,以北京市为例,大多数中小学所使用的冰雪运动教材为《冰雪运动》《学校冰雪运动竞赛与裁判》《冰雪运动普及读本》及《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丛书》等。由于冰雪运动暂时还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因此并没有官方性的指导教材,学校当前在开展冰雪运动教学时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相关校本课程。
冰雪运动对于场地设施有很高的要求,拥有足够数量的冰雪项目基础设施是实现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根本保障,直接决定着冰雪运动进校园后续工作的开展,需要各地政府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完善各地冰雪运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学校也可向当地企业寻求合作,说服企业拉动赞助,从而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企业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为学生创造参与冰雪运动的条件,促进校园冰雪文化的形成。而企业可以借助与学校间的合作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在当地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开展冰雪运动的配套场地,因此需加强对于校外场地的利用,统筹校内外资源,为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创设条件。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起步相对较早,社区的冰雪场地资源相对较多,而在北京冬奥会的引领下,近年来南方各地区也新建了诸多冰雪场地,为了促进冰雪运动的大众参与,部分地区还建造了室内雪场,以解决气候条件的限制。缺乏场地条件的学校应对这些场地加以利用,政府也可牵头学校与当地社区的冰雪场地进行协作,以满足学生体验冰雪的实践需求。例如北京市延庆区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组织师生到社会滑雪场进行培训,截至2022年初,已有累计30所学校、10余万学生参与到了滑雪训练之中[8]。除此之外,北方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室外的某些地区将成为天然的冰雪场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该类资源。吉林省就利用了这样的天然优势开展了净月潭瓦萨大学生越野滑雪锦标赛、万科松花湖大学生越野挑战赛等冰雪赛事,既促进了当地青少年的冰雪运动参与度,也借机提升了学生的冰雪运动竞技水平[9]。
安全问题是学校开展活动最注重的环节,而冰雪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这对其在校园中的推广形成阻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当前影响学校开展冰雪运动的安全因素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学校用于开展冰雪运动的基础设施较少;教师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导致无法在冰雪运动中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保障;学生体质状况较差、安全意识不强。以上原因都对校园冰雪运动的安全性提出考验,有些学校甚至因此对冰雪运动的开展产生抵触。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必须完善相关安全制度,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对于冰雪课程的设置与组织形式需由专业人士组成小组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既保障学生安全又保证教学质量的课程指导方案。对于学校开展冰雪运动所需要的场地器材,需定期安排专人进行安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排除非人为安全隐患。对教师与学生都应开展冰雪运动的安全教育,进行安全演习,以保障师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从容应对。
曾有学者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的冰雪运动专项教师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校的冰雪课程教学任务都由校外的冰雪运动教练来完成,在为数不多由校内教师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学校里也均只配备有一位冰雪专项教师。因此我国在该领域的师资力量上存在很大缺口,但不能够因为人员匮乏就降低准入标准,各学校在选聘冰雪运动专项教师时仍应与其他项目秉持同等的入职条件,聘用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扎实的专项教师。中小学可与当地开设有冰雪运动专业的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既促进了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的发展,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与就业的平台。此外,在高校资源匮乏的地区,中小学可通过优质待遇来吸引冰雪项目退役运动员进入当地学校任教,不仅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问题。在课余时间里,各地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应适时对当地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开展冰雪运动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扩大冰雪运动专项教师的规模。
冰雪运动是一项非常适合年轻人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为了更好地促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应在各地区创立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先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为其他学校在未来开展冰雪运动时做出参考,形成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模式。北京东奥会已经为我国的校园冰雪运动点燃了热情,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冰雪体育特色学校已经达到了1027所。此外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参与过冰雪课程的学生比例已经由2018年的3.9%上升至2020年的6.7%,提升率高达172%。随着办学经验的不断丰富,这些数据将会继续增长,未来不光要在冰雪体育特色学校中发展冰雪运动,更要让冰雪运动走进更多的普通学校,使冰雪运动真正走进全体学生的校园。
针对学生们的冰雪运动基础水平不同,学校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认知的差异,分层级地进行授课。例如在高校中,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南方的学生相较于东北等冰雪产业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冰雪的机会较少,冰雪运动的基础较为薄弱。学校在冰雪教学上可以不以传统的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冰雪运动基础水平进行测评,分为有理论与实践基础、有理论基础无实践基础、无理论与实践基础三个层级,分层级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动态化管理,在新的学期开始时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评定,再次进行层级分类。这样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促进冰雪运动技能的掌握,利于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进一步发展。
良好的氛围对于校园冰雪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市教委举办了冬奥主题演讲、冬奥体验日、模拟冬奥会、冬奥艺术作品征集等多项与冰雪运动相关的主题活动,促使当地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冰雪文化,深刻激发了学生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弘扬了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此外,北京市也不忘在青少年中对冬奥知识进行普及,中小学生冬奥知识竞赛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冰雪运动社团组织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参与冰雪运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开展冰雪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作为运动员体验比赛的竞争性,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杰出者甚至可在该领域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成为竞技体育选材的来源,亦可作为裁判员参与执法,掌握冰雪知识,树立规则意识,全方位多层次地营造校园冰雪氛围,助推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
北京冬奥会如今已圆满落下帷幕,校园冰雪运动的普及将关乎着我国未来在冰雪项目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助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纵向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以冰雪运动进校园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全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实现以体育人的最终目的。
[1]王昕光.冬奥会背景下山西省冰雪运动进校园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6):184-187.
[2]陈海燕.冰雪运动进校园推进机制及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4):22-28.
[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北京体育大学.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遗产报告(2022)[R].2022-1-19.
[4]贺征征,刘一男,殷继唐.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教学,2022(2):18-19.
[5]崔思梅,王刚.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体育教学,2022,42(2):59-61.
[6]张世平,骆秉全.北京市中小学“冰雪运动进课堂”的可持续开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1):56-61.
[7]张敬雨.冬奥会背景下长春市冰雪运动进高校路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9.
[8]王旭光.“以体育人”:冰雪运动普及进校园[N].环球商报,2022-1-6(005).
[9]李海燕,吕途,郭畅.吉林省“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实践经验及启示:访吉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胡仁友[J].体育教学,2022,42(2):57-58.
[10]李晓焕,马长会,王利勇,等.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安全风险管理和长效评价机制研究[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2,32(1):31-33.
[11]芮秋云.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8.
[12]雷宇生.冰雪运动进校园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4):17-18.
Research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Ice and Snow Sports in Campus after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XU Zhiqing, etal.
(Jilin Sport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徐智庆(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范红(1976—),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