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契机与空间研究*

2022-01-12 21:10:57王晓晨张福云
运动精品 2022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体育

王晓晨 张福云

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契机与空间研究*

王晓晨 张福云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利用少数民族特色优势文化资本夯实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基础是治理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的可持续策略,而立足资本视角寻绎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发展的可行契机与空间是利用身体文化的逻辑起点。因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在梳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上,试图在契机与空间中进一步找到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主要操作路径。调研发现:夯实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社会矛盾化解、提升少数民族健康水平是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适宜契机与空间。而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化教育资本促进文化传承与认同、利用体育赛事和民间体育组织来化解社会矛盾、多层次开展民族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大众健康水平等是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主要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利用其固有文化资源来促进社会治理提供参酌。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少数民族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诸多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性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反映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侧面,集聚了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国家体育总局在2021年10月25日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到:“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十三五”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悠久历史、多样形式以及与民族地区高度融合等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机遇与挑战,同时也给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于是在梳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实需求的背景下,寻绎利用少数民族体育这一民族地区固有身体文化资源来夯实治理基础、营造治理手段,形成社会治理走向善治与少数民族体育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双赢时代课题。

1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逻辑

认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是发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是坚持在问题导向的逻辑下,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起因。现实是,我国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带。民族地区虽地域广大,物产资源丰富,但在民族文化上,由于居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文化多元而有间隙和冲突;经济上,由于历史原因和大多资源还处于难以被开发与利用而造成少数民族经济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生态上,由于其大多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是典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因此,民族地区由于先天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劣所呈现的社会心理多样、历史文化多元等时空原因,也造成了民族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发展不稳定等潜在治理危机,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如动力不足、社会惯性等问题都相较于非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地域的特殊性与治理复杂性的现实也决定了其治理过程必须借助多方综合手段。而实施治理,细察其基本发展诉求首当其冲。

2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

民族地区具有民族成分复杂、文化结构多元、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典型特征。因此,其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也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便使得民族地区往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人员聚集成群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经济繁荣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首要基本诉求,更是其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核心所在;其次,民族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文化类型结构多元,文化多样性使得各民族生活习惯各异,各个民族之间又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读而缺乏大局意识。于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国民族团结统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起精神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又有着“小聚居和大杂居”的特点,各个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差异,其生活习性、价值理念、审美标准等方面皆彰显着各自的个性特征,各民族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在所难免更是客观存在的,改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来化解社会矛盾同样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诉求;最后,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最基础性需求和诉愿。民族地区诸多族众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性和贫穷的生存条件造成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有效防止因病致贫也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础诉求。

2.1 经济基础有待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部分地区甚至曾经是深度贫困区,虽然已经整体脱贫,但致富的基础较薄弱。由此,民族地区的后脱贫时代任务仍然较为严峻。在脱贫攻坚战之前,民族地区先天的致贫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封闭的文化观念、薄弱的市场资本、较强的政策依赖性和代际的贫困传递性等因素影响[6]造就了原先深度贫困的局面,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少的民族地区至今也影响深远。为此,要稳固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其经济繁荣发展,厚实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的经济基础就变得非常迫切。

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落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恶劣。大多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承灾害能力弱,易受破坏且难以恢复和恢复周期长,加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交通不便,通讯设施落后。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山路崎岖,山环林绕。当地民众自己种养的大量优质农产品无法向外运送,同时在山区也难以实现机械化的高效耕作方式,使得民族地区的农耕经济进一步滞后发展。三是产业水平低,结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由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率低效且回报率低。产业比重严重不协调,依赖于采掘业和原材料等资源型重工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回报率同样很低。四是教育落后,人才外流。民族地区大多经济长期滞后发展,其教育水平也一直跟不上全国平均教育水平,因此相应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普遍偏低,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人才外流,本地人才匮乏。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对进一步巩固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维护我国长治久安,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2.2 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有待强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人类文明的继承性与实践检验。由于精神文化是物质文明的观念体现,其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表现形式与内涵。因此,精神文化的治理现代化乃至实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又一重中之重。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从地区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发展、政治属性、社会习俗、文化结构等多方面来看,各民族之间也是千差万别。这种民族之间多元化的差异给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共需增加了耦合的难度。因此,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就不可能千篇一律。精细化、精准性的管理方式由此孕育而生。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党和人民、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携手共进来完成。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心任务。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仔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对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指明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归宿。精神文化有了共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发展的机会就会更多,这对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发展进步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2.3 社会矛盾冲突有待平衡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我国各个民族风俗文化都各有其特殊的历史内涵。汉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范围广。而少数民族却大部分分布在西北、西南等远离“庙堂”的位置。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偏远封闭,与外界联系有一定的地理区位阻力,相较封闭的民族地区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这种多民族交错封闭的个性民族文化,从正侧面都给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与高速发展联系的发达地区脱轨从而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当前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少数民族群众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矛盾。而另一方面,则是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巨大的反差动摇民族地区相当一批干部和群众改变贫穷落后局面的决心和信念。从而导致民族地区在资源分配、民族关系、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社会矛盾较为复杂。

放眼当今世界,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各个地区来看,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客观问题。因此,采取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治理手段,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优秀民族文化,针对性的去化解民族地区现在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有关社会矛盾的化解,其实历史早就总结了不少实践经历,无论是哪个时期,归其根本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要根据地域文化,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中习俗、民间社会组织架构来促进矛盾的化解更有优势。那么将视野聚焦到民族地区,想要有效地化解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也要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手段。

2.4 身体健康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影响身体健康水平的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等活动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外界的交流也想对较少。因此,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大众身体健康水平,从侧面减轻民族地区在医疗卫生方面建设的负担,从而使少数民族群体减少因病致贫的发生这一问题引发深思。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对促进大众健身水平的提高和满足人们对大众健身的需求作了重要部署。大众健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人们个体的健康水平,更重要是健康的体魄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社会发展效益,对社会多个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式,由于文化的交流相对滞后等诸多历史因素导致民族地区对身体健康水平的兼顾远远不够。加之少数民族好酒、精神生活单一等文化传统造成的不健康生活习惯,使得民族地区大众的平均健康水平不高,长期病痛得不到医疗、生命长度与质量得不到保障,整体健康状况堪忧。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提升群众的健康水平对社会治理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因此,努力践行大众健身,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

3 耦合视域下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路径审视

少数民族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更具历史性与民族性。每一个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意义和不同的文化内涵,其在精神与思想方面与少数民族地区内的人们产生共鸣,丰富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结构复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多样化,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与冲突的诱因相比中东部也更多。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问题的复杂化,少数民族体育未尝不是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手段之一。少数民族体育凭借着其特殊的文化印记,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从文化治理的角度来看,找到少数民族体育在未来发展中基于自身功能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路径是实现双赢的应然之义。

3.1 促进经济发展,文旅融合打造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社会治理完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特定的文化需求,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因此,针对民族地区来说,要想更好地实施社会治理的手段,就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民族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来制定符合当地民族文化特点的治理方式。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原来农业和工业为主要重心逐渐转变为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十九大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也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部分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一开始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为主,转变为享受资料消费为主。因此,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满足人们的切实需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绿色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体育设施为条件,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民族体育观赏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的民族体育旅游,因具有历史传统性、文化传承性、健身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成为当前体育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以三江侗族抢花炮文化节为例,三江境内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文化深厚,有着闻名世界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木制建筑,是我国所拥有集中侗族建筑群并数量最多且较完整的地方,被冠上“世界桥楼之乡,侗族风情殿堂”的美誉。侗族的庆祝活动非常多,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每逢三月初三、三月十三,侗族人民就会进行抢花炮活动,以此来祭拜祖先并为后辈祈福。三江侗族抢花炮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参与度。在当今这个民族认同不断加强的社会,三江侗族抢花炮凭借着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浓厚的历史底蕴深受少数民族人们的喜爱,这也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和开展类似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提高当地的消费水平,促进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民族地区发展环境普遍存在特殊性,自然条件、地理特征、经济类型、历史文化、政治影响等因素对当地社会治理形成多方面的影响,增加社会治理难度。通过发展与当地民族文化有关联性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在进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时所面临的经济滞后、文化冲突等问题,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更加有针对性的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夯实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础,加快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

3.2 转化教育资本,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认同

教育是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弘扬民族精神,进而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在于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教化,达到民族文化的认同。缘起于民族自身的特色优势文化的教育资本转化更容易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少数民族体育源于生产劳作,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发展并最终形成的。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一种鲜明形象,少数民族体育绝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宗教性、特殊的地域性、历史的可传性等特点,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面。如,红水河流域壮族的抛绣球、云南景颇族刀术、广西三江侗族抢花炮、马山壮族打扁担、壮族蚂拐舞、藏族赛马、彝族打陀螺等等不胜枚举。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中起着弘扬民族节气、强身健体、休养生息、生活娱乐、繁衍后代的重要作用。况且,当今社会已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体育既是强身健体、增进友谊的活动,又是象征和平与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桥梁,更是本民族实现精神文化认同的教育资本。毕竟,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具有现实性、广泛的参与性,同时也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使人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

南宁民族高中开展的抛绣球、板鞋竞速、蚂拐舞等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通过学生们熟悉的、喜爱的体育活动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自孩童时期就熟悉的体育活动中体会和感悟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群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随着抛绣球、板鞋竞速、高脚马、蚂拐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走进校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继承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行是知之成,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取决于人们对文化体验的感觉。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带入校园,学生们通过自己主动的参与,对民族文化和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潜移默化。学校师生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觉日益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就越高。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提高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功能,随着认同度的提高,使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时所面临的民族文化的复杂性问题和民族精神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性的矛盾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某种意义上,利用教育阵地,只要合理适时正确运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所反映的精神文化意蕴,在逻辑起点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形成遵化思维,方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与机制改善的最基础策略。

3.3 成为文明手段,化解民族矛盾冲突增强民族凝聚力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项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必定与民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人们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可因经济、政治、文化和认知等不同而产生差异,也因此产生了化解社会矛盾的不同手段。学者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反映少数民族精神面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身体文化,在价值导向、道德示范、文化认同、关系调适、社会整合等方面有着圭臬秩序的价值。”这对改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以及少数民族民间体育组织就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和化解矛盾可以依仗的平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体育赛事可以带动当地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达与否一直是民族矛盾产生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无法达到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矛盾,矛盾的积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形成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阻力。由此,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经济文化所特有的优势条件,利用少数民族体育采用更为文明和谐的矛盾化解手段。例如,组织少数民族体育赛事,利用这一手段进行有效缓解民族地区经济矛盾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政治层面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民族体育竞赛,发挥了少数民族体育在体育中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体育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了解,随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体育赛事当中,各民族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竞赛的方式得到了缓解,从而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围绕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方面来说,少数民族体育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人们通过体育竞赛这种文明和平的竞争方式,在公平规则的约束下,发挥着民族体育特有的魅力。第一,通过参与民族体育竞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体育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第二,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使各民族的不同体育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各民族的文化彼此适应、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第三,通过观看和欣赏民族体育赛事,更好地理解和更深层次的感受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面对矛盾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深陷民族矛盾和冲突的人们以旁观者的角度欣赏和感受民族体育赛事带来的视觉和感触上的冲击,从而可以更理性的看待民族矛盾,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组织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笔者与团队在广西金秀调研瑶族盘王节中的民族体育时发现,瑶族的民间体育组织在架构上沿袭了瑶老制的范式与文化传统,在组织瑶族民族体育展演、比赛和发展的同时,也在以一种文明化的方式协助解决民间个体的社会矛盾,得到了地方瑶族社会的认可。综上看出,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化的手段,利用赛事与其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了民族凝聚力强化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3.4 作为健身手段,提升大众身体健康水平丰富精神生活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远景目标,完善中国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当前,健康越来越被国家和人民重视,也日益成为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战略部署。坚定不移的实施这一战略是促进国家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民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最基本需求。从这一方面来看,人民的健康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治理的先进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发达程度。一个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其社会治理的先进性也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因此,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其发展进步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历史进步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如少数民族体育中的养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及文化,也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体现民族文化的积极性特征。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对促进大众健身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问题来说,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在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影响下,不仅能够提高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民族体育对民族地区人们精神上的影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般都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群众性、欣赏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恰巧这些特点,正好适用于少数民族体育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提升少数民族群体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需要。在深入挖掘传承我国民族地区优秀少数民族体育的同时,增加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提升少数民族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另外,我国不少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蕴含着深厚的体育养生因子。例如,彝族的打跳、壮族的打陀螺、苗族的芦笙踩堂、云南景颇族的刀术、仫佬族的舞草龙等等优秀民族体育项目,是民族群体活动中具有健身娱乐、养生休闲价值较为突出的代表性活动。桂西北养生带中利用少数民族体育的养生理念与养生方法来推进大众健身的行动比比皆是。这些活动是少数民族在适应自然和践行健康生活价值理念中所反映的社会表象。少数民族体育传承至今的身体健康与养生观念,源于对生命与存在方式的特有认知,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主动调和,源自生活的直观感受与经验,更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基于此,少数民族群体的血脉中代代延续着敬畏自然、扎根生活、动静平和、天地和谐的生命理念,其健康生活的精神风貌世代流传。从少数民族体育入手,利用其本土优势体育健身项目,引领其少数民族群体走进大众健身行列,逐步促进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少数民族体育健康发展,少数民族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势必会随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会显著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平。从而达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有效发展。

4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受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提升各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本视域,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发展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落后、精神文化多样复杂、社会矛盾多元化、体质健康水平参差等困境的纾解中少数民族体育大有可为空间与机遇。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多措并举的布局中,一是通过文旅融合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体系,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的魅力助力当地的经济发展,逐步改变民族地区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的社会治理困境所形成的巨大发展阻力,逐步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经济动力;二是将少数民族体育转化为教育资本,让少数民族体育在教育领域发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增进民族的大团结;三是借助少数民族体育团体组织的力量,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竞技和体育赛事繁荣发展,使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冲突可以用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式进行化解,丰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矛盾化解的手段;四是引领少数民族体育走进大众健身的行列,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的强身健体、养生休闲和修养身心的作用,从而提升民族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改变民族群众大面积的因病致贫的情况,从而达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期盼少数民族体育在未来的区域社会治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生境困境与消弭路径[J].体育科学,2019(7):33-44.

[2]郭新艳.“赋能下沉”与“组合规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22,41(2):98-103.

[3]贺高祥,文传浩.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1-09-30(06).

[4]马正业.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N].中国民报,2017-11-03(007).

[5]李昭楠,刘七军,刘自强.民族地区慢性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探讨:以宁夏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5(1):226-230.

[6]韦仁忠.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生态及困境破解[A].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西部发展评论(2016)[C].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2016:64-69.

[7]万鹏,盖媛瑾.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与开发现状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4):36-40.

[8]黄莹,韦丽春,谭文星,等.三江侗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0):26-29.

[9]徐世栋.传承与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优化研究:以青海省六个民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3):123-129.

[10]顾健.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经济价值[J].甘肃科技纵横,2013,42(5):119-120.

[11]田世昌,母顺碧,张爱华.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武术研究,2020,5(9):90-92.

[12]王钧,韦晓康.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及其演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64-69.

[13]王晓晨,乔媛媛,蒲玉宾,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生秩序逻辑及其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基于对桂西的田野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3):132-137.

[14]刘汉生.“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146-147.

[15]冯艳琼,程斌,吴梦天.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1(2):70-75.

[16]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06-18].http://www.seac.gov.cn/art,2018-01-19.

A study on the Opportunity and Space of Minority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in Minority Areas

WANG Xiaochen, etal.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Guangxi, Chin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YJC890028);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22YJJD0050)阶段成果。

王晓晨(1980—),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体育
我们的民族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我们的“体育梦”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