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022-01-12 21:10:57戚海亮郑迎凤
运动精品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育人文育人

戚海亮 韦 豪 郑迎凤

美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戚海亮 韦 豪 郑迎凤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美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准则。美育视域下高校学校体育课程的内涵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抓普及,突出人文美育渗透体育课程;抓保障,打造“崇德尚美”的体育课程体系;抓落实,提升体育课程美育水平是美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有效途径。

美育;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实施

身体活动蕴含丰富的美育内涵,人们在运动中不断探索美、追求美、创新美,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审美情感、发展道德情操、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运动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身心发展与需求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对身心协调发展的需要越加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美育水平的重要体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体育蕴含丰富的美育内涵,无论是外显的身体运动,还是内隐的人文精神,学校体育与学校美育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具有塑造学生人格、推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实现政治自由和公民道德精神和谐。因此,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美育特点、弘扬美育特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校体育美育课程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美育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指导思想,本文结合指导意见对高校体育美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美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1 美育视域下的学校体育内涵

美育和体育在高校教育教学课程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而美育处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体育课程为载体,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的目的是塑造人格、发展学生特长,促进人正确理解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体育和美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共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有助于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和谐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校体育与学校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螺旋式提升。深度挖掘学校体育美育内涵,厘清教育与体育的融合规律,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演”的路径让学生体验和欣赏体育美育,体验形态美、运动美,欣赏技术美 ,挖掘隐性体育美育中的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发展学生崇高的人文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进新时代高校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2 抓普及,突出人文美育渗透体育课程

普及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美育是完善人生、强化人格、提高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学校体育美育普及工作是奠定美育人口,提升国家美育水平的基础,要重视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带动美育普及,对体育美育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高校重点扶持。抓高校体育美育工作首先要突出人文美育建设,人文美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人文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行为美,从精神上实现心理美,从行为上实现行为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摇篮,传统的授课观念重视技能而轻人文的思想较为严重。人文美育则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将人文美育渗透高等体育课程中,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要树立人文美育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注重技术与技能、体育与人文、管理与育人的关系,将体育人文素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2.1 完善体育课程设置

紧密围绕体育美育课程内涵,科学设置课程核心和目标,组织专家统编教学素材。突出体育美育课程的内涵关键是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实现技术技能+人文美育的课程内涵。明确课程目标,紧握时代脉搏,坚持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遵循高等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细化体育美育育人目标,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强化体育美育课程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化体育美育育人导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健康第一”育人理念,实现“以美立德、以美育人”价值,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根据高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系统安排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整体设计体育俱乐部。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体育与美育相融合,构建“学”“练”“赛”“展”“演”一体化,充分体现体育美育本质。坚持以文化育人,突出体育美育课程人文美育。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美育文化,在数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美育文化随着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而丰富饱满。守正创新,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寓生活化和道德化,寓知、情、意、行统一,寓国家情怀和社会理性的人文美育。中华大地地域辽阔,历经几千年传承与发展,创编风格迥异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各高校体育美育课程结合区域传统体育项目,挖掘传统体育美育文化,拓展传统体育美育功能。坚持实践教学的课程地位,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实践教学是新时代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以“教会、勤练、常赛、展演”的举措是紧密围绕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常赛”与“常展”的基础是“教会、勤练”,以赛事为杠杆,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生通过学习,积极的练习,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常态化的赛事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促进学生体育道德素养的形成,在实践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体育人文精神。

2.2 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深化高校体育美育课程评价体系改革,首先把师德师风作为课程评价的第一标准,教师道德水平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传授解惑的能力决定体育课程美育教学水平。紧密围绕新时代体育发展方向制定教学内容,满足高校学生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教学特点,把更多时间给予学生练习。紧扣育人目标,解决“三问”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否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大学生。评价内容侧重学生人文美育评价,体育课程是从“技”到“艺”再到“道”的升华,是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学习运动技术,技术与精神高度融合产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方向,勇敢乐观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定性或定量评价学生审美修养、人格修养、传统体育文化意识。在评估考核环节增设阶段性美育素质评价和过程性美育素质评价。在评估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美育、意志品质等分模块进行评价,紧密结合高校学生专业与美育发展特点,兼顾学生职业发展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评估学生体育美育素养。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美育水平

高质量体育美育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质量美育教育的战略任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人文美育水平。教师承担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历史重任,教师个人修养、人格魅力是学生的榜样,在传授技术技能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美育素养的培养水平。体育教师是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实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授者和倡导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美育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美育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组建人文素养教师团队,鼓励与体育相关的优秀文艺工作者走进高职院校兼任体育美育教师,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兼任体育教师、教练员,完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达到配齐配足体育课程美育教师。加强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美育水平,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原则搭建美育学习平台,或者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强化体育教师美育培训水平。鼓励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通过广泛阅读,储备人文知识,提升教师人文知识水平,提升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相关部门组织策划不同级别的美育说课比赛和研讨会议,宣传体育课程美育优秀案例,提升体育课程美育授课水平。

2.4 制定加强学生人文美育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决定要素。体育美育激励机制是根据体育美育课程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文明”在于“精神”的富足,“野蛮”在于“体魄”的强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在文明社会中,通过体育创设出塑造“完整的人”的历史机遇与实践途径。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加强学生人文美育激励机制建设首先要以学生身体活动为载体,鼓励身体运动,牢记美育精神的培养最终归宿到以道德培养为主线,运用机制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团结协作,不放弃不抛弃的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不同的激励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身体与认知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需求,提高学生认知美、实践美。深化学生人文美育评价标准,制定阶段性和全程性评价激励机制,评价学生内涵建设和行为标准,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学习态度、行为方式、努力程度等评价内容。

2.5 打造突出人文美育的第二体育课堂

人文素养的教育需要高职院校隐形文化的配合,而校园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育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生活的社会生存能力,特别是促进学生适应社会、成才就业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和谐的身心发展来源于优秀的课堂文化熏陶,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凝聚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锤炼学生意志、调节学生情绪、提高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隐形的人文素养活动。高校相关部门紧密围绕人文美育内涵开设第二体育课堂,以体育社团为单位策划组织不同运动项目体育赛事,增加体育人文社科类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的人文素养。

3 抓保障,打造“崇德尚美”的课程体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标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德育与美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德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努力提高学生政治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切实为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3.1 构建“崇德”育人平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美育的重要体现形式是情感教育,是维持人类集体生活的源泉,其价值是培养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将生命体现为真、善、美的社会意义,道德是精神和灵魂脱离于肉体的重要表现,因此,道德的培养需要通过美育转化。育人先育德,育德必崇德,崇德的根本是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铸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民族希望,引导青年学生筑理想、练本领、敢担当的气魄,让理想指引人生,让信念勇败挫折。当今的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引领下需要坚定理想信念,认知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补足精神之钙。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学生铸魂补钙、净化灵魂的实施者,在体育课程中深入贯彻思政课堂这个牛鼻子,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指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向美、向善、向真的人生价值转变。

3.2 搭建“尚美”育人平台,培育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美育,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蕴含强身健体、礼仪教育、品格塑造,从现代体育文化角度分析传统体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重礼尚德”“以人为本”“公正公平”“尊重自然”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礼”与“德”是体育活动审美价值的升华,是内心美化的重要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体育课程培育学生审美情趣,需要搭建“尚美”育人平台。根据新时代高校教育根本任务,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美育素养的固有课程,在身体锻炼中,感受身体运动的技术美、艺术美,团体协作的集体精神,遵守赛事规则的体育道德。在体育课程中,规则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体育规则是道德律令,是参与活动者对集体活动的绝对服从,是学生审美品格的升华。在设计体育课程教案时根据课程内容制定不同层次的活动规则,在运动中遵守规则,体验美德。因此,体育课程蕴含泓遂邃的审美品格,良好的“审美”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特有的“美”的内涵,以体育课程为平台,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刻苦拼搏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诚然,在体育课程搭建“尚美”平台,引导学生树立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树立科学向上的道德观念,养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4 抓落实,提升体育课程美育水平

2017年,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意见》,提高体育美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体育美育政策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制定科学的顶层设计,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不同群体的现状出发,尊重不同群体的愿望。实现人人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体育美育政策执行是落实顶层设计,实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各部门重视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价值与意义,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深化学校体育与学校美育融合改革机制,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深入开发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实施过程因地施策,创建一校一品的特色美育课程,鼓励学校特色美育发展。因此,各级相关部门根据政策方案细化实施目标,压紧压实责任,防止政策执行异化,学校不同部门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明确体育课程美育教学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美育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5 小结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人才,承担着增强民族体质、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强化体育课程美育工作,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学习生活需要,增强学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抓好美育普及工作,优化社会资源,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三全育人”。各部门相互协调,实地施策、做好政策保障措施,强化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狠抓落实,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责任清单,避免政策执行异化。努力构建人人爱运动、人人享受运动、人人欣赏运动的社会氛围,最终实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实现体育强国梦。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西藏教育,2021(1):3-5.

[2]曾玉山,刘素梅.论体育人文精神的美育[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2):33-35.

[3]李道远,林泽茂.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3(5):63-65.

[4]王登峰.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J].中国教育科学,2020,3(2):96-102.

[5]刘欣然,高楚兰,张娟.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哲学认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6):14-21.

[6]段美玲.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7):19-22.

[7]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J].基础教育参考,2018(1):80.

[8]《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N].四川日报,2022-02-09(001).

[9]李孔珍,李鑫.新时代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新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2021,46(4):99-106.

A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the View of Aesthetic Education

QI Hailiang, etal.

(Guangdong Dance and Drama College, Guangzhou 510075, Guangdong, China)

基金项目: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2021年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WX-2021-b014)。

戚海亮(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郑迎凤(1995—),本科,助讲,研究方向: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美育人文育人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