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气象科普特色品牌探索研究*
——以《湖说天气》微信栏目为例

2022-01-12 08:01王丹丹邱吉东
浙江气象 2021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数湖州气象

王丹丹 奚 雷 邱吉东 吴 彬

(湖州市气象局,浙江 湖州 313000)

0 引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气象科普宣传不仅能激发公众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能加深公众对气象服务内容的理解,使公众从被动接受气象科普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取[1]。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指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等固定时间段进社区、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设置科普宣传栏和展板、发放科普宣传单等活动,向公众宣传气象科普知识。“请进来”是指气象部门设置对外开放日,不定期向公众免费开放,带领小学生参观气象台、科普展馆等,让大家近距离了解气象[2]。但这些传统的科普方式受到时空限制,科普力度有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被应用于科普工作中。王晓莉等[3]、李晨[4]提出,以新媒体为媒介创设特色品牌是推广气象科普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年以来,浙江省气象部门推出了众多优秀的气象融媒体作品,例如嘉兴市气象局推出的《布克私议》气象科普栏目、杭州市气象局推出的《科普67》短视频栏目以及金华市气象局推出的《0579说天事》数据新闻栏目等,内容新颖,形式丰富,涉及图文、手绘、短视频、音频、H5等多种形式,传播效果十分显著[5]。

湖州气象为顺应时代潮流、加强气象科普工作,依托“湖州气象”微信公众号,于2019年10月创建了《湖说天气》气象科普栏目,以“湖说不胡说,天气我来说”为官方宣传口号,旨在通过科普篇、节气篇、四季篇、旅游篇和其他篇共五大篇章,不定期开展气象知识科普宣传。本文剖析了栏目自创建至2020年底的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思考,以期提升《湖说天气》栏目的服务质量。

1 《湖说天气》服务现状探析

1.1 概况分析

2019年10月8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通过收集素材、处理数据、绘制图片及编写文稿,共制作湖州气象微信科普特色栏目——《湖说天气》45期,其中科普篇13期(常识栏5期、灾害栏8期)、节气篇24期、四季篇3期、旅游篇2期和其他篇3期,内容主要集中在日常节气和气象科普方面,并结合生活旅游应时应景制作。截至2020年底,“湖州气象”微信公众号粉丝数增至8401人次,较年初增长27%以上,《湖说天气》科普栏目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公众号的粉丝数量,提升了气象科普的宣传力。

1.2 阅读分析

分析“湖州气象”微信公众号不同发布顺序可知,《湖说天气》主要集中在第一栏,日常天气预报和其他宣传常发布于次栏。第一栏的阅读数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远大于其他栏,这与公众往往在有限时间内仅阅读首栏发布内容关系密切(图1)。

图1 《湖说天气》不同发布顺序阅读数对比分析

分析不同篇章的阅读数可知,高阅读量集中在科普篇的灾害栏,均值为1 016人次,最大阅读数高达2 329人次;其次是旅游篇、四季篇和节气篇,最大阅读数均达1 000人次以上;科普篇的常识栏和其他篇关注度略少,最大阅读数仅为700~900人次。科普篇、节气篇和其他篇的最小阅读数低于四季篇和旅游篇,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篇章有部分发布于次栏的科普内容。可见,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灾害、旅游、四季篇章更具吸引力。林建忠等[6]通过对温州气象科普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也发现公众喜欢的科普知识排序位于前二的是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活气象知识。

1.3 栏目特点及典型案例分析

结合创客贴、秀米等图文排版设计工具,采用图文并茂、视频制作、趣味实验和科普问答等多种传播方式,对《湖说天气》栏目进行了个性化设计,具体特点如下。

(1)创意图文,吸睛有个性

王晓凡等[7]通过调查发现公众认为当前气象科普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单调、不够丰富;表达过于专业、看不懂;内容严肃枯燥、不够有趣。即公众认为气象科普或者过于肤浅、或者过于深奥。如何将晦涩难懂、枯燥专业的气象知识通过浅显易懂、诙谐有趣的方式进行传播,是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王晓凡、林建忠等[6-7]调查发现,在众多科普产品形式中,公众最喜欢的是科普图解、微视频动画、科学原理示意图以及漫画等。

为满足大众的科普需求,区别于繁琐冗长的文字科普方式,《湖说天气》坚持原创,常将气象原理、气象本地化特征等通过自制图解简化内容,以便于公众接受和理解。在2020年12月17日推出的《湖说天气——大风起兮,利之弊之?》中,将风的形成原因——气压差(气压梯度)类比于水压、电压,结合卡通自制图解,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形成,并通过自制风矢图让公众对气象中的风向和风速一目了然。通过此方式使全文图文并茂,避免了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文章阅读数近1060人次,并被《柯桥天气》等其他媒体转发扩散,科普效果明显增强。此外,“副高内部为何多晴热天气”“台风形成机理”“湖州站历年雾况统计”“节气要素变化”等均通过图解形式发布,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好评。图2为《湖说天气》部分自制图片。

图2 《湖说天气》部分自制图片

(2)原创视频,诙谐有内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H5、抖音等小视频的日益繁盛,人们获取信息的途经已逐渐从通过文字向通过视频倾斜。湖州市2020年5月29日入梅,7月18日出梅,梅期达50 d,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时最长的梅期。如此长时间的梅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湖州市气象台抓住时机,联合湖州市气象服务中心于2020年6月16日打造原创科普视频——《湖说天气——气象小哥哥带你认识梅雨》,将梅雨拟人化,诙谐地将其比喻为“梅雨大神”,将其形成的典型形势类比为三大助手在发力,多方助力辐合上升运动,并将梅雨的异常情况(早梅雨、迟梅雨等)归结于得力助手——副热带高压的过于积极或消极怠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专业有趣的科普短视频开启了《湖说天气》的新天地,摆脱了以往“说教”的灌输形式,受到网友的广泛好评,阅读数近1200人次,评论数猛增,互动热情高涨。此外,《湖说天气》还会在二十四节气中插入自制“气象小主播”视频,适时插入热点科普视频,如“专家解读局部在哪里?”“大风防御怎么办”等,短小精悍的视频既及时传递了气象知识,又为防灾减灾贡献了一份正能量[8]。图3为《湖说天气——气象小哥哥带你认识梅雨》视频截图。

图3 《湖说天气——气象小哥哥带你认识梅雨》视频截图

(3)抓住热点,新颖有互动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数以亿计的网民每天都可以产生无数的舆论热点,引爆舆论的重大热点事件往往也是信息非常不确定的事件。从热点话题切入,发掘直击受众的科普点,往往可使科普知识的传播力、活跃度和覆盖度达到常规科普不能达到的程度[7]。如通常每年7月都是台风活跃期,但2020年湖州市历经超长梅期,截至7月31日洋面上仍未有台风生成,仅有一热带低压在积蓄能量,此低压能否发展成为台风?2020年7月或将成为史无前例的“空台”7月?此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舆论热点,湖州市气象台抓住此热点,制作发布《湖说天气——今天你将见证历史首次……》,标题以“……”和“历史首次”成功引起关注,并通过7月“空台”热点话题切入内容,向公众科普了台风相关知识,阅读量首次突破2 300人次,阅读数、评论数和点赞数均创新高。此外,在春运期间,抓住公众对返程天气信息的需求热点,制作《湖说天气——Word天,居然有这么全的春运天气》,在19 a一遇的“双节”来临之际,发布《湖说天气——“双节”天气出炉,还有避堵游玩攻略》等,《湖说天气》借势热点话题,在传播知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亲身实验,科普有依据

2020年8月湖州迎来持续高温。当时,有些人觉得气象局预报的温度比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低多了。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湖州市气象台于2020年8月20日推出科普专题——《湖说天气——被误解的高温低报究竟为何?》,从两个角度解答这一问题:①温度不是你想测,就能测。气象预报员首次进行实地小实验,采用3个相同的简易温度计,起始温度相同,将其分别放在公路上、树荫下和气象观测温度的百叶箱内,一段时间后,3者的温度分别为52.8 ℃、37.6 ℃和37.3 ℃,可见不是高温低报,而是气象观测温度有其专门的仪器和标准。②温度不是你觉得,而是我觉得。通过胖子与瘦子对温度的感受差异图解,形象地展示了预报温度不是体感温度。小实验的科普形式新颖独特,有实验做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能让公众的接受度和信服度大大提升。图4为《湖说天气——被误解的高温低报究竟为何?》实验视频截图。

图4 《湖说天气——被误解的高温低报究竟为何?》实验视频截图

(5)互动答题,亲民接地气

气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专业气象科普时,要注重科普的亲民性和互动性。《湖说天气》栏目积极践行该理念,在各大篇章中都适时穿插养生、旅游等生活小贴士。此外,公众在阅读文章时如有参与互动,会提升阅读兴趣。比如2020年11月27日发布的《湖说天气——湖州入冬了》,在文末进行了冬季养生知识随堂测验,参与人数高达1 000多人次,文章阅读数列四季篇之首,互动答题有效吸引了公众,扩大了科普宣传面。图5为《湖说天气——湖州入冬了》互动答题截图。

图5 《湖说天气——湖州入冬了》互动答题截图

2 《湖说天气》存在的问题剖析

2.1 栏目内容的开发不够

(1)内容广度深度不够。栏目内容主要集中在科普篇与节气篇,节日、旅游等生活方面的科普内容仍较少;科普篇中仅关注基本常识和灾害性天气,对监测仪器和环境气象方面的科普仍较缺乏,总体内容广度不够。此外,针对某一主题的科普内容,往往对气象知识的深入剖析不足,内容的精细度和深度还需加强。

(2)形式丰富度的持续性不强。科普内容总体仍以传统的图文为主,自制的全视频科普、户外实验等方式偏少,缺乏持续性。

(3)内容策划缺乏预见性。当前《湖说天气》的制作,往往是等天气过程来了才开始,时效性较差,且时间仓促,部分质量无法保障。

2.2 交流互动不够深入

(1)难以做到及时交流。由于业务值班轮班制度,常常不能24 h在线,容易错过信息回复的最佳时效。

(2)难以在内容上有效地交流,科普的深度不够。交流时存在简单化等问题,气象科学素养、知识营养和文化传承仍较缺乏,重要的气象信息未解读和挖掘[9]。

2.3 科普团队的建设不足

(1)团队建设不足。目前《湖说天气》的制作发布仅由个别预报员兼职完成,没有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气象科普团队和运行机制。

(2)人才队伍培养不够。现有的科普人员均为气象专业出身,对于手绘、漫画、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综合性的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队伍仍未建成。

2.4 品牌塑造和宣传欠缺

(1)品牌塑造不深入。目前,《湖说天气》微信科普栏目仍处于初创阶段,只有官方名称、官方口号、官方科普内容和官方发布渠道,未形成相应的系列宣传产品。较之嘉兴气象的《布克私议》科普手册、二十四节气笔记本和定制版圆珠笔等,《湖说天气》的品牌塑造还远远不足。

(2)推广宣传力度偏弱。目前,《湖说天气》的对外宣传是通过当地微信公众号“湖州气象”扩散,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分享,阅读数仍仅局限于公众号粉丝和朋友圈好友,影响力、传播力及覆盖面明显不足。

3 《湖说天气》栏目未来发展建议

3.1 加强栏目内容开发

(1)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个性化特色。不断丰富《湖说天气》内容,扩大科普宣传面,比如增加监测类、常识类、生活类科普内容,诸如卫星、雷达、看云识天气、晚霞预报等。

(2)制作系列产品,提高持续关注度。多制作自制全视频,或外出直播、实验记录等,并形成分类系列产品,使《湖说天气》持续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3)年度策划,提前形成科普方案。加强对《湖说天气》科普栏目的重视,逐步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业务运行,每年制定科普方案,统筹人员,合理安排,提前酝酿,保证产品有质量、有时效。

3.2 重视与公众的互动

(1)要及时回复。回复应该成为新媒体平台维护的日常工作,可将网友们提出的问题分门别类地梳理,对各类问题认真地分析、讨论,形成恰当的回复,最后逐渐形成回复规范[9],实现自动化回复。

(2)要及时解读重要的气象信息。

(3)要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

(4)要举办创意活动,增加参与度。比如适时举办有奖竞答活动、科普实验小比拼等。

3.3 加大科普团队建设

(1)建立相关制度,形成专业化的科普团队。鼓励科研、业务骨干人员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工作,组建气象科普专家团队,形成团队策划制度,使科普流程简化有序。

(2)加大技术投入,培养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在科普团队中,积极对科普人员开展气象知识、新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技能的培训,培养综合性的全媒体气象服务人才。

3.4 拓宽渠道宣传推广

(1)加强品牌塑造,深化品牌效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制作《湖说天气》系列品牌产品,如官方Logo、官方二维码、系列气象表情包、系列气象玩偶、系列气象宣传册等等,使品牌塑造更为全面,通过品牌产品吸引公众眼球,增强栏目关注度。

(2)多渠道宣传科普栏目。扩大科普宣传面,粉丝基数是重中之重。应通过多媒体预警显示屏、网站报纸、媒体宣传、政府推动、好友相互推荐、微信朋友圈、气象日活动、科技活动周等方式加强各种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发动地方官方媒体多转发、多宣传,提升影响力。

(3)扩充宣传工作队伍。在建设专业化科普团队的同时,可以招募更多的气象爱好者或气象服务志愿者,并聘请专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业务培训,熟悉气象知识,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效应,大力推动科普宣传。

(4)打造立体科普宣传网络。创建3D科普宣传,进一步加强科室之间的联系,增强工作协同性。

4 结 语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气象科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湖说天气》栏目的初步探索打开了湖州气象新媒体科普的大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微信气象科普的新鲜感会逐渐减弱,泛化的信息供给和大众化的科普产品会让公众产生审美疲劳。未来《湖说天气》栏目要想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摆脱同质化的气象服务,要更加注重在专业内容上的深耕,在科普形式上的创新,在宣传推广上的加持。此外,要跟随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公众需求,才能更好地找准科普切入点,引发受众共鸣。

猜你喜欢
阅读数湖州气象
科技政务微信传播方式与效果研究
——以某省科技微信公众号为例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