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婷,刘飞跃,姚惠萍
心脏手术创伤大,以及受体外循环、机械通气、镇痛镇静、营养不良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心脏术后肺不张发生率为30%~72%[1],肺部感染发生率2.4%~20%[1-2],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达25%~100%[3],严重者甚至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损伤[2]。鉴于此,心脏术后患者通常需入住ICU观察。早期康复对心脏术后患者意义重大,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4-5]。目前心脏术后康复主要集中于普通病房、门诊和家庭中,而对ICU患者早期康复的关注度较少。且现有研究中,心脏早期康复锻炼方案差异较大,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各有不同。本研究旨在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提取、归纳、总结高质量证据,为ICU心脏术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实施提供参考。
1.1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Medline、Up To Date、PubMed、Cochrane Library、CINAHL、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万方、知网、医脉通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心脏手术、心脏术后,危重症、重症监护室,心脏康复、早期康复、重症康复、快速康复、肺康复、康复锻炼。英文检索词为cardiac surgical procedures,cardiac operation,cardiac surgery;intensive care unit,criticall illness;cardiac rehabilitation,early rehabilitation,rapid rehabilitation。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6月30日。
1.2文献纳排标准 ①纳入标准:以PIPOST模型为依据,目标人群(Population,P),心脏术后ICU住院患者。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心脏术后ICU内早期(24~72 h)康复,如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证据应用的实施者(Professio-nal,P),临床多学科人员,包括重症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医护人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结局指标(Outcome,O),患者早期康复的预后,包括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健康生活质量、病死率、并发症、不良事件、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等。证据应用场所(Setting,S),综合ICU、SICU、CCU、重症康复病房。证据类型(Type of Evidence,T),临床指南(最新版)、专家共识、最佳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②排除标准:文献质量评价等级低、指南解读、文献不完整、非中英文。
1.3文献质量评价 指南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Ⅱ)[6]进行评价,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评价工具[7]。由经过循证护理培训的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质量评价,若评价结果不一致,邀请本院校循证护理专家进行裁决。当不同来源的证据结论冲突时,遵循循证证据优先、高质量证据优先、最新发表的权威文献优先。
2.1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共检索到1 376篇文献,经查重、阅读文题和摘要后获得36篇文献,阅读全文后获得文献13篇。文献质量评价后剔除1篇C级文献,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3篇指南[8-10],均来源于Up To Date,主题分别为心脏康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5篇专家共识,2篇[11-12]来源于万方数据库,3篇[13-15]来源于医脉通指南网,主题分别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基于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心脏重症康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运动康复;其余4篇[16-19]为系统评价,均来源于PubMed,Ramos等[16]和Chen等[17]的主题均为心脏术后早期康复,Gomes等[18]和Lorscheitter等[19]的主题分别为心脏手术前后吸气肌训练、ICU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呼吸理疗。
2.2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2.1指南 指南评分内容包括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独立性6个领域,本研究3篇指南[8-10]所有领域得分均大于60%,评价为A级,均予纳入。
2.2.2专家共识 本研究纳入5篇专家共识,2篇[11-12]中“陈述的结论是不是基于分析的结果”这一条目评价为“不清楚”,其余均为“是”;1篇[13]中“陈述的结论是不是基于分析的结果”为“否”,其余均为“是”;1篇[14]中“所提出的观点与以往文献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为“否”,其余均为“是”;1篇[15]6个条目评价均为“是”。5篇质量整体较高,均予纳入。
2.2.3系统评价 本研究共纳入4篇系统评价。2篇[18-19]质量评价11个条目均为“是”。2篇[16-17]未提及检索词,“检索策略是否恰当”这一条目评价为“不清楚”,其余均为“是”。4篇质量整体较高,均予纳入。
2.3证据总结 本研究首先提取心脏术后患者ICU早期康复的证据并进行分类和归纳,其次根据JBI2014版证据预分级系统结合GRADE证据分级系统确定证据级别,最后在JBI证据FAME结构(证据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有效性)的指导下确定证据的推荐强度[20]。见表1。
3.1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理念,为患者提供系统性、全面性的早期康复服务 本研究从组建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康复前评估、制订康复计划、制订心脏早期康复方案、康复过程动态评估、康复后评估、心理干预、健康教育8个方面对心脏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进行总结,共34条证据。其中1~4条证据提出组建MDT,以及成员构成及资质要求。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MDT可融合各学科领域的资源,发挥各专科领域的优势,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系统性的康复治疗,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段霞[21]的研究表明,MDT有利于形成规范化康复运动流程,保障患者锻炼过程中的安全,降低心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费用。2018年我国学者对加速康复外科MDT建设提出建议[22],指出MDT需体现专业的匹配性、整体互补性、信息互动性。团队成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各自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心脏早期康复方案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辅相成。且团队成员均具有双重身份,虽属于不同的临床科室,但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同时MDT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加强沟通与互动,相互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3.2以护理程序为导向,实施计划性、程序性的心脏早期康复 第5~6条证据指出在康复运动前首先要从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从证据内容中可以看出,患者心脏术后早期因其高危管道的留置、血流动力学的波动、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等原因,其评估内容更为复杂。第7~8条证据为制订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从而确定将要实施的康复内容。第10~22条证据为心脏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方案,主要包括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两个方面。其中呼吸训练包括机械通气期间、脱机拔管前后的功能锻炼,通过对呼气末正压的干预、气道廓清技术、呼吸肌锻炼,改善肺通气与换气功能,减轻呼吸症状。呼吸训练有利于增加气道压力,促进塌陷的肺泡复张,帮助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从而降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发生率[23]。运动训练包括体位训练、四肢活动、有氧运动。体位训练能使膈肌下移,增加肺泡通气量[24];四肢活动有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25];有氧运动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26-27]。与普通病房心脏康复[28]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患者意识尚未清醒即进行康复干预,即使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也应在排除禁忌证后尽早实施综合性康复锻炼计划。且心脏术后ICU早期康复训练主要为低强度水平运动,循序渐进,其活动的时间、强度、持续时间应基于患者病情与活动耐受性,不涉及康复后期的力量性运动或抗阻力运动。第23~27条证据分别为康复过程动态评估和康复后评估。动态评估目的为及时识别终止指标,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康复后评价目标完成情况与康复效果,以便调整锻炼计划。总结以上步骤,心脏术后早期康复始终以护理程序为导向,体现了其计划性、程序性。
表1 心脏术后患者ICU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证据总结
3.3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需贯穿于整个康复锻炼过程 第28~30条证据总结了心理评估、干预措施和治疗方式。由于疾病的痛苦、医疗环境陌生、产生新的人际关系等因素,患者往往出现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尤其是ICU的环境增加了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29]。杨青等[30]的研究发现老年心脏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依从性不理想,其身体感受、对不良事件的恐惧、活动方式等可能影响康复依从性。研究表明心理护理有利于降低焦虑和抑郁评分,缓解或释放心脏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效能[31]。第31~34条证据总结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有研究指出,健康教育可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对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增加患者对康复锻炼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32]。心脏术后患者不仅对其进行早期康复相关知识的教育,而应系统、全面,涵盖各个领域。教育前先充分了解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根据其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并采取多样化、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需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提高锻炼依从性,保证康复有效性。
本研究总结关于心脏术后患者ICU住院期间早期康复的最佳证据,包括组建MDT、康复前评估、制订康复计划、心脏早期康复方案、康复过程动态评估、康复后评估、心理干预、健康教育8个方面共34条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制订ICU心脏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本研究中最佳证据转化时,需结合我国的医疗文化背景和证据应用场所,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意愿,考虑证据在我国临床环境中的可行性和适宜性,推动最佳证据的转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