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娅琴,陈 瑜,何美英,张 林
(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 关节骨病科,广东 韶关,512026)
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假体脱位,不仅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还延长其术后恢复时间[1]。相关调查[2]显示,老年患者首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率为2.8%~10.5%,而翻修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率高达18%~27%。因此,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强化术后护理干预。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患者认知调节中的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方面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促使其产生保护动机,从而促使其养成健康行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已在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探究其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经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于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均为单侧发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② 年龄≥65岁;③ 采用非骨水泥固定性假体;④ 认知功能正常;⑤ 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偏瘫;② 下肢肌力<Ⅳ级;③ 病理性骨折;④ 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⑤ 严重意识障碍。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为(72.11±3.23)岁;小学及以下15例,初中16例,高中或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2例;手术类型:首次行髋关节置换术38例,再次手术5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为(71.59±3.02)岁;小学及以下13例,初中15例,高中或中专12例,大专及以上3例;手术类型:首次行髋关节置换术36例,再次手术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手术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至术后3个月,具体内容如下:① 医护人员术前积极主动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住院环境、病房管理情况、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等。② 术后,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其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指导其循序渐进地开展踝关节背伸锻炼、跖屈运动锻炼、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和三点支撑引体抬臀训练等。同时,在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咳嗽和展臂扩胸锻炼。③ 出院时,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坚持功能锻炼,一旦出现关节明显疼痛或肿胀等症状应及时回院就诊。④ 出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每月1次的电话随访,了解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2.2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干预至术后3个月。首先医护人员以髋关节置换术和假体脱位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预防的相关证据,根据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个方面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
1.2.2.1 威胁评估
(1)针对严重性和易感性两个变量实施以下措施。① 集中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将髋关节置换术的相关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和动画模拟假体脱位等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并生成二维码。待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积极指导其扫描短视频的二维码,促使其了解相关内容,并意识到假体脱位的危害。针对依从性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引导其观看脱位患者接受复位治疗的视频,使其感受到复位的痛苦。② 个体化宣教:集中宣教完成后,护理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估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危害的掌握程度。针对掌握不佳的患者,由责任护士当面讲解,并对其不了解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2)针对内部回报和外部回报两个变量实施以下措施。① 集中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采用PPT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髋关节置换术后诱发假体脱位的各种危险因素。② 建立微信交流平台:首先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加入微信交流群,责任护士每天在微信群内推送假体脱位的识别方法。嘱患者一旦发现髋部明显疼痛、活动受限或无法活动等症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
1.2.2.2 应对评估
(1)针对反应代价实施以下措施。① 集中健康教育:术后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一起阅读床边的健康教育单,并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解释,确保其详细了解术后护理的要点。② 个体化指导:针对护理方法掌握不佳的患者实施一对一的讲解,如介绍患肢摆放体位和翻身技巧等。责任护士向患者家属强调护理过程需做到“三防三位”,即防内收、防内旋和防过度屈曲,同时嘱家属重视搬运体位、翻身体位和排便体位的护理等。责任护士向患者强调避免过早进行直抬腿训练,侧卧时宜保持健侧卧位,术后1周适当进行髋、膝屈伸训练,术后6个月内严禁两腿交叉和久坐。叮嘱患者训练过程须循序渐进,且需有专人看护,预防其发生跌倒。
(2)针对反应效能实施以下措施。责任护士组织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在微信群内分享自身康复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和康复效果等,促使其他患者积极应对自身康复问题,每周进行1次。
(3)针对自我效能实施以下措施。责任护士每天检查患者保护行为的执行情况,评价其髋关节的恢复效果,并指导患者或家属记录康复进展情况,使患者明确保护行为的益处。出院时,为患者创建健康教育单,开展每月1次的专项电话随访,必要时可上门随访。
1.3.1 假体脱位情况 于术后3个月统计两组的假体脱位率,假体脱位率=脱位例数/总例数×100%。
1.3.2 功能锻炼依从性 干预3个月后,参考Frost等[4]的评价方法评估两组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其中擅自减少动作幅度和频次,甚至不锻炼为不依从;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监督下可按时按量完成锻炼,动作基本符合规范为部分依从;可主动按时按量完成锻炼,且动作规范为依从。总依从率=(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3.3 髋关节功能 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5]评估两组的髋关节功能。该量表共包含疼痛、功能、畸形和活动度4个维度,分别记44分、47分、4分和5分,得分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1.3.4 护理满意度 干预3个月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6]评估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该量表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个维度,>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不满意,<70分为非常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的假体脱位率为2.33%(1/43),略高于对照组的16.28%(7/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5,P=0.063)。
观察组的功能锻炼总依从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锻炼依从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Harris各维度评分和总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畸形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髋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和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35)。
髋关节置换术后有效防范假体脱位是确保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体位不正和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差等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主要危险因素[7]。科学且有效地防范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脱位对于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技能是临床骨科护理关注的重点之一。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是通过对患者的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方面进行干预,从而强化护理人员的髋关节置换术护理技能,加强患者对假体脱位的防范意识[8]。其通过多途径提升患者对髋关节置换术的认知,强化其自身护理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假体脱位的高危因素,从而有效降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不仅注重对患者的集中健康宣教,还通过微信群为其介绍假体脱位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指导其进行科学锻炼,从而强化患者的自我保护行为[9]。功能锻炼依从性、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率均是评价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情况的客观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功能锻炼总依从率和护理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进而改善其髋关节功能。究其原因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威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更切合不同患者的真实需求。同时通过记录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可使其明确保护行为的益处,从而促使其形成长期的保护习惯[10]。
综上所述,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髋关节功能和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