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琦,方 静,侯智惠,任永峰,王建国,慕宗杰,耿志勇,赵小庆,,路战远,
(1.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3.奈曼旗新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新镇 028300)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又名油莎草,为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Cyperus)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地中海地区,20 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至世界各地,目前在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中国等众多国家种植[1-2]。油莎豆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具有适应性广、耐贫瘠等优异特性,块茎产量一般为7 500 kg/hm2,油脂含量为25%~35%[3],是一种集粮、油、牧、饲用于一体,综合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的新兴经济作物。
光合作用作为植物最基本的新陈代谢过程,是植物生命活动和物质积累的基础,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进而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4-6]。研究表明,不同的栽培措施对作物的光合作用有显著影响[7]。作物生长发育与光、温、水等环境因素紧密关联,播种期不同作物生长起点的环境因素不同,适宜的播种期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性能[8-10]。毕建杰等[11]研究表明,播种期不同棉花相同生育时期的光合速率均以早播为高,适当早播有利于提高棉花后期的光合能力;伞斌[12]研究表明,播种期对大豆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片光合特性有明显影响。
种植密度不同,作物群体结构不同,适宜的群体结构能够使作物的光合效应进一步优化[13]。王之杰等[14]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明显,高密度谷子群体结构的总体光合作用效率并不高。胡树平[15]研究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向日葵叶片光合速率有调节作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群体形态、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影响。张向前等[16]研究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莎豆分蘖后期主茎叶片的光合特性有明显影响。
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栽培措施对棉花、玉米、谷子等作物光合特性变化规律的影响,在油莎豆方面仅见不同密度对光合特性和光响应的影响等少量研究,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对油莎豆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探究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对油莎豆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下油莎豆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确定油莎豆适宜的播种期与密度,从而为油莎豆的丰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于202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40°75′N,111°67′E),海拔1 035 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北方干燥炎热型,冬季较长,约占180 d,无霜期仅120 d 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6 ℃,最冷是1月,平均气温约-13.2 ℃;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1.9 ℃,平均气温年较差35.1 ℃。全年静风日100 d 左右,大风多在春季。年平均降水量在400 mm左右。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棕壤土,有机质含量为22.68 g/kg,全氮含量为0.54 g/kg,全磷含量为0.72 g/kg,pH 值为8.2。
供试材料为油莎豆吉林好易收丰产2 号。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主处理2 个播种期(4月30日,S1;5月10日,S2);副处理3 个密度(6 万株/hm2,D1;12 万株/hm2,D2;18 万株/hm2,D3)。试验共6 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 次,共18 个小区,小区面积为8 m(25.0 m×1.6 m)。播种前采用漫灌补足底墒,其他管理方式同大田。8月8日进入块茎初生期,9月7日进入块茎膨大期,9月20日进入块茎成熟期。
油莎豆进入块茎初生期、块茎膨大期、块茎成熟期时,利用美国LI-COR 公司生产的便携式光合系统分析仪LX-6800 在8:00、10:00、12:00、13:00、14:00、16:00、18:00 分别对S1D1、S1D2、S1D3、S2D1、S2D2、S2D3 六个处理进行油莎豆植株主茎叶片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 株长势相当、叶面积大小基本一致的油莎豆植株,分别测定各处理油莎豆主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情况,3 次重复,取平均值。为防止光照强度随时间变化,在利用LX-6800 进行测定之前,先感应出开始测定时的光照强度,然后把红蓝光源设定为该时间所感应的光照强度进行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WPS Office 2021 软件进行分析,利用Sigma Plot 12.5 软件进行绘图。
由图1 可知,在油莎豆各生育时期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分布曲线均呈“M”形。块茎初生期双峰值在10:00 和13:00,块茎膨大期双峰值在10:00 和14:00,块茎成熟期双峰值在12:00 和14:00,谷值的位置出现在12:00—13:00,存在明显的“光午休”现象。
在油莎豆块茎初生期(图1a)时各处理净光合速率(Pn)的双峰值位置分别出现在10:00 和13: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2D1>S1D3>S1D1>S1D2,S2D3处理净光合速率(Pn)最大,为24.68 μmol/(m2·s),S1D2 处理最小,为19.70 μ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2D1>S1D3>S1D2>S1D1,变化范围在18.23~22.23 μmol/(m2·s);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2D1>S1D3>S1D1>S1D2,S2D3 处理最大,为16.086 7 μmol/(m2·s),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油莎豆块茎膨大期(图1b)时各处理净光合速率(Pn)的双峰值位置分别在10:00 和14: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S1D3>S2D3>S2D2>S2D1>S1D1>S1D2,波动范围为16.36~19.88 μ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3>S2D3>S2D1>S2D2>S1D2>S1D1,最大值是S1D3 处理,为19.28 μmol/(m2·s),最小值是S1D1 处理,为10.24 μmol/(m2·s);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1>S1D3>S2D3>S2D2>S1D2>S1D1,S2D1 处理与S1D1、S1D2 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S2D3 处理与S1D1、S1D2 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S2D1 与S2D3 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
在油莎豆块茎成熟期(图1c)时各处理净光合速率(Pn)的双峰值位置分别在12:00 和14: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3>S2D1>S2D3>S2D2>S1D1>S1D2,S1D3处理净光合速率最大,为12.02 μmol/(m2·s),S1D2处理净光合速率最小,为7.49 μmol/(m2·s);第2 峰值各处理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1D3>S2D1>S1D1>S1D2,变化范围在7.16~10.67 μmol/(m2·s);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2D1>S1D3>S1D2>S1D1,S2D3 处理与S1D1、S1D2、S1D3、S2D1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1 播种期密度耦合对油莎豆各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的影响
综合分析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Pn)可知,S2D3 处理较好。
由图2 可知,在油莎豆各生育时期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曲线均呈“M”形。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油莎豆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均以早晨和傍晚较低,块茎初生期双峰值在10:00 和13:00,块茎膨大期双峰值在10:00 和14:00,块茎成熟期双峰值在12:00 和14:00。
在油莎豆块茎初生期(图2a)时各处理蒸腾速率(Tr)的双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 和13: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1>S1D3>S1D1>S1D2>S2D2,S2D3处理蒸腾速率(Tr)最大,为0.006 3 mol/(m2·s),S2D2 处理最小,为0.003 9 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1>S2D2>S2D3>S1D3>S1D1>S1D2,变化范围在0.0036~0.005 9 mol/(m2·s);日平均蒸腾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1D1>S2D1>S1D3>S1D2>S2D2,S2D3 处理最大,为0.003 7 mol/(m2·s),与S1D3、S1D2、S2D2 处理(Tr)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油莎豆块茎膨大期(图2b)时各处理蒸腾速率(Tr)的双峰值分别在10:00 和14: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1D3>S1D2>S2D1>S1D1,波动范围为0.002 8~0.004 2 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1>S1D1>S2D2>S1D3>S1D2,S2D3 处理最大,为0.002 9 mol/(m2·s),S1D2 处理最小,为0.001 8 mol/(m2·s);日平均蒸腾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2D1>S1D3>S1D1>S1D2,S2D3 处理与S1D1、S1D2、S1D3、S2D1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油莎豆块茎成熟期(图2c)时各处理蒸腾速率(Tr)的双峰值分别在12:00 和14: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3>S1D2>S2D3>S2D1>S2D2>S1D1,S1D3 处理蒸腾速率(Tr)最大,为0.001 7 mol/(m2·s),S1D1 处理最小,为0.001 2 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1>S1D1>S1D2>S1D3>S2D2,变化范围在0.000 9~0.001 5 mol/(m2·s);日平均蒸腾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1>S1D3>S2D3>S1D2>S1D1>S2D2,S2D1 处理与S1D1、S1D2、S1D3、S2D2、S2D3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2D3 处理与S1D1、S1D2、S2D2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2 播种期密度耦合对油莎豆各生育时期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影响
综合分析各生育时期的蒸腾速率(Tr)认为,S2D3 处理较好。
由图3 可知,在油莎豆各生育时期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曲线均呈“M”形。块茎初生期时双峰值在10:00 和13:00、块茎膨大期时双峰值在10:00 和14:00,块茎成熟期时双峰值在12:00和14:00。
在油莎豆块茎初生期(图3a)时各处理气孔导度(Gs)的双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 和13: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1D1>S1D3>S2D1>S1D2>S2D2,S2D3处理最大,为0.29 mol(/m2·s),S2D2 处理最小,为0.13 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3>S2D3>S2D1>S1D2>S1D1>S2D2,变化范围在0.12~0.18 mol/(m2·s);日平均气孔导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1D3>S2D1>S1D1>S1D2>S2D2,S2D3 处理最大,为0.148 0 mol/(m2·s),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油莎豆块茎膨大期(图3b)时各处理气孔导度(Gs)的双峰值分别在10:00 和14: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3>S2D3>S2D1>S2D2>S1D2>S1D1,波动范围为0.08~0.17 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1D3>S2D1>S2D2>S1D2>S1D1,S2D3处理最大,为0.13 mol(/m2·s),S1D1 处理最小,为0.07 mol(/m·2s);日平均气孔导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2>S2D1>S1D3>S1D1>S1D2,S2D3 处理与S1D1、S1D2、S1D3、S2D1 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油莎豆块茎成熟期(图3c)时各处理气孔导度(Gs)的双峰值分别在12:00 和14:00,峰值存在明显差异。各处理的第1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3>S2D3>S1D2>S1D1>S2D1>S2D2,S1D3 处理最大,为0.07 mol/(m2·s),S2D2 处理最小,为0.06 mol/(m2·s);第2 峰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1D1>S1D2>S1D3>S2D1>S2D2,变化范围在0.04~0.06 mol/(m2·s);日平均气孔导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1D3>S1D2>S1D1>S2D1>S2D2,S2D3 处理与S1D1、S1D2、S2D1、S2D2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3 播种期密度耦合对油莎豆各生育时期气孔导度(Gs)日变化的影响
综合分析各生育时期的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认为,S2D3 处理较好。
由图4 可知,在油莎豆各生育时期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的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趋势曲线均呈“U”形。峰值均存在于8:00 和18:00,块茎初生期谷值在12:00,块茎膨大期与块茎成熟期时谷值均在13:00。
在油莎豆块茎初生期(图4a)时胞间CO2浓度(Ci)的谷值出现在12:00。S2D1 处理的谷值最大,为101.95 μmol/mol,S1D2 处理最小,为59.15 μmol/mol,S2D1 处 理 分 别 比S1D1、S1D2、S1D3、S2D2、S2D3高8.57%、72.36%、53.41%、32.22%、12.54%;日平均胞间CO2浓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2D1>S1D3>S1D1>S2D2>S1D2,S2D3 处理最大,为142.959 6 μmol/mol,与S1D1、S1D2、S2D2 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油莎豆块茎膨大期(图4b)时胞间CO2浓度(Ci)的谷值出现在13:00。各处理的谷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1>S1D2>S2D3>S2D2>S1D3>S2D1,变化范围在66.51~94.62 μmol/mol;日平均胞间CO2浓度(Ci)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2>S2D3>S2D2>S2D1>S1D3>S1D1,S1D2 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油莎豆块茎成熟期(图4c)时胞间CO2浓度(Ci)谷值在13:00。各处理的谷值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2D3>S1D1>S1D2>S2D2>S1D3>S2D1,S2D3 处理最大,为100.47 μmol/mol,S2D1 处理最小,为87.35 μmol/mol;日平均胞间CO2浓度(Ci)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S1D1>S1D3>S2D1>S1D2>S2D2>S2D3,S1D1 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4 播种期密度耦合对油莎豆各生育时期胞间CO2 浓度(Ci)日变化的影响
综合分析各生育时期的胞间CO2浓度(Ci)变化趋势,在油莎豆块茎初生期时,S2D3 处理较好;在油莎豆块茎膨大期时,S1D2 处理较好;在油莎豆块茎成熟期时,S1D1 处理较好。
适宜的播种期以及合理的密度可以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使作物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光合作用,利于达到丰产、稳产的目的[17-18]。于凤瑶等[19]研究表明,播种期对大豆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播种期有利于改善其光合性能;合理种植密度下可有效提高大豆光合性能[20]。本试验研究显示,在4月30日播种和5月10日播种时,随着密度的增大,油莎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增大,而胞间CO2浓度没有因密度的变化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相同的密度时,5月10日播种时油莎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总体来看比4月30日播种的高,而胞间CO2浓度没有因播期的变化发生明显的变化。播种期的推迟改变了光温等环境因素,早播处理时在出苗或者幼苗期可能受到了低温的影响,以至于在后期影响到了光合作用;密度的增加改变了植物的群体结构,低密度的群体结构不利于合理利用光热资源,在18 万株/hm2密度下气孔导度最大,利于积累胞间CO2浓度和提升蒸腾作用,这与TOLLENAAR[21]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结果表明,油莎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分布均呈现“M”型,双峰区和双峰值随播种期、密度和生育时期不同分布趋势有明显差异;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趋势呈“U”型分布,峰区均保持一致,谷区略有区别,这与前人[22-24]研究结果相同。综合分析认为,在不同播种期密度耦合下,5月10日种植、密度18 万株/hm2的油莎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较高,这与王永刚等[25]、马祥等[26]研究发现不同,可能是因为地域不同;与肖继兵等[2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高群体密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合作用,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方法。从光合特性日变化趋势的角度可以发现,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油莎豆较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中旬,密度18 万株/hm2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