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

2022-01-11 16:23黄建锴
运动精品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生教育体育教师生命

黄建锴

“三生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

黄建锴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州 福建 35011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三生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发展现状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优化路径。现实困境:教学目标浅表化,弱化“三生教育”的人本价值;教学模式形式化,背离中小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师知识片面性,忽视体育人文的价值诉求;评价体系单一化,缺乏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完善路径:以贯彻落实为根本,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融入体育课程目标设定;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形成体育核心素养;以专业发展为目的,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三生教育”知识能力的提升;以激励进步为导向,创设融入“三生教育”的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三生教育”围绕生命、生存、生活三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学校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减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事故、溺水、自杀等安全事件的发生。当前,意外伤害和自杀行为成为近些年青少年死亡的两大主要因素,面对中小学生生命意识匮乏、生存观念淡薄和生活理念异化等问题,仅靠现有体育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师知识以及评价体系难以解决问题的全部,而“三生教育”理念打破“知识本位”的教学弊端,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引导教育回归本源,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因此,探讨“三生教育”理念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实问题并寻求其消解路向,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

1 “三生教育”的内涵阐释与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时代意义

1.1 “三生教育”内涵阐释

“三生教育”是指教育者重视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中小学阶段处于学生的青春发育期,学生通过学习生活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从而热爱并尊重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存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从而学会生存、积极生存;生活教育教导学生掌握生活常识,理解生活真谛,从而学会生活并热爱生活。在学校体育视角上,生命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本质追求,学校体育通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对生命健康的认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的体育活动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树立科学健康的生命观。生存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价值体现,学校体育根据学生发展需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生存技能的提升,树立安全理性的生存观。生活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方向所指,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只有贴切生活的教学内容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生活的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1.2 “三生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时代意义

“三生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学科进步、学生健康成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体育的生命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而健康是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危及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下,预防传染性疾病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积极响应,以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社会生存教育为基础、幸福生活教育为方向的学校体育能够切实解决中小学生命健康问题,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三生教育”从理论层面引导人们思维方式、观念的转变,而体育运动则是从实践层面塑造和培养人们的身体和意识,将以人为本的“三生教育”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和体育价值观,充分彰显体育人文关怀,为学校体育价值提升指引方向。“三生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结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学校体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塑造学生体育品德,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2 “三生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生命教育:疫情时期学校体育地位提升的关键机遇

2019年底突然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一方面,加大生命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100余部生命教育相关短片的创作;另一方面,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组织专家编写生命教育相关优质教材。在现代医学领域尚未研究出彻底有效的疫情应对方案的情况下,提升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体育运动成为人们面对传染性疾病的救命稻草,中小学生更加积极自主追求体质健康,并积极通过体育运动来解决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问题。据《2020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统计,疫情期间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约占93%,人均体育消费高达1972元,运动健身类软件使用率接近7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健身需求的增长,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举措为中小学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升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水平奠定了信息基础。

2.2 生存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所指

当前全球变暖、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随即而来的海平面上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安全,同时日益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作为一项开放性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与生存教育高度吻合,学校体育的空间、场地等场域条件为生存教育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提供现实条件。当前许多学校探究将生存教育内容融入体育课堂实践,以寻求适应学生自身需求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苏州市的两所中学与苏州户外运动协会合作在体育课程中引入爬树项目,从而增强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教育快速发展,为中小学生生存技能提升提供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只有少数中小学将营地课程纳入学校体育的课程范畴。由于当前中小学学校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学生生存意识淡薄,将生存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武术教学中,满足武术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弥补学生安全知识的不足和生存技能的匮乏。

2.3 生活教育:中小学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的必要举措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定关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中小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然而当前学校体育对于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的实践效果不容乐观,各界学者意识到学校教育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试图结合校外资源创新学生的培养方式。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旨在通过研学旅游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接受能力强和可塑性强的优势特征,学校体育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身体教育方面创设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实践,在精神文化教育方面唤醒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达到《规划纲要》中普及健康生活的要求。体育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活教育,新时代学校体育要将优秀体育文化和精神品格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未来人才。

3 “三生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

3.1 教学目标浅表化,弱化“三生教育”的人本价值

“三生教育”是以实现人主体价值为目标,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实施效果不容乐观,一方面,课程目标具有宽泛性、模糊性的特征,未能彰显课程目标的指导性作用,导致体育课堂实践是以提升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违背“三生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虚泛化的课程目标促使重技能教学、轻文化育人的教学形式成为常态,多元的课程目标无法具体引导体育课程教学,以至于学生最终学习结果无法达到体育课程的总体要求,再加上一味追求考试结果的功利化教育氛围,使得健康知识、体育品德等隐性教学目标被人们所忽略。另一方面,体育课程中的健康教育是落实“三生教育”理念的关键环节,然而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没有与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导致“三生教育”无法落实到位。课程标准的实施增加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权限,而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性不足以科学创编合理的教学内容,导致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衔接,这是阻碍学校体育贯彻“三生教育”理念的关键因素。空泛的体育课程目标弱化体育教育的精神价值,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体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2 教学模式形式化,背离中小学生的现实需求

学生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以及营养失衡等问题严重危害了我国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排除家庭教育观念、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健康教育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多以宣传、讲座等方式对学生的生命健康、生存技能和生活观念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无法引起中小学生对生命健康知识传授的重视。其次,学校过于担心体育课程的安全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低下致使体育课程变成了“说教课”“纪律课”。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在准备部分的集合整队、运动技术动作的讲解以及课程总结耗费大量时间,而学生体质健康的改进、生存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观念的养成需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和运动专项练习,因此,以说教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阻碍了“三生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落实。最后,传统体育课堂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将学生视为学习的“机器”,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内在需求,未能彰显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生活态度、价值观养成的独特优势。

3.3 教师知识片面性,忽视体育人文的价值诉求

运动项目中的文化精神教育是学校体育实施“三生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当前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忽视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缺乏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背离“三生教育”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运动文化教育,再加上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学科导向的课程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将课程窄化成生理练习或被异化成“对身体的规训和改造”,对运动实践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视而不见,最终将体育教学活动陷入模式化的课程设置之中,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培养。继续教育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路径,而目前我国在职教师培训仍以集中教学和专家讲座为主,不能有效解决课堂实践问题和弥补体育教师在文化素养与人文修养方面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命健康教育作为“三生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人们对于生命健康教育知识需求呈爆炸性增长,而体育教师作为生命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无法从自身专业角度对疫情防控问题进行专业回答。

3.4 评价体系单一化,缺乏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参考竞技比赛中的可量化的技能要素,脱离学生健康生活的现实需求。教师和学生则以成绩达标为主要目的进行机械化的重复训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既不能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性和自觉性,也不能满足学生面对生存危机的身体教育需求。工具性的教育思想和功利化的教学追求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意识中已根深蒂固,以绩效考核和升学率为标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阻碍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过分重视课程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背离了课程评价以评促进的激励功能,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无法体会到课堂技能练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学生难以形成运动兴趣和终生体育意识。体育教师一味追求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往往将终结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不同的身体条件和精神需求,以最终成绩决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违背了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本质追求和公平性原则,抹杀学生的生命创造力和运动积极性。教师和学生未能重视教学评价改革和监管部门执行不力使得多元评价体系流于形式。

4 “三生教育”融入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路径选择

4.1 以贯彻落实为根本,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融入体育课程目标设定

当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能够较为全面的涉及各个领域,但以空泛为特征的课程目标在实践应用中形同虚设,导致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引导课堂教学。为进一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将“三生教育”的价值理念融入学校体育的课程目标,具体指向学生的生命健康、生存技能和生活习惯,结合学生现实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中小学生处于青春成长的黄金时期,对外界事物的发展有了初步判定的能力,体育课程应充分发挥身体教育的独特功能,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技能,引导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其次,课程目标设定应以实践为导向,尤其是健康教育部分要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具体地引导“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实践。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从课程实施的视角,结合学生现实条件和需要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在实现课程目标时将运动技能练习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有效载体,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结合教材特性重点落实一至两项领域目标,使学校体育能够切实惠及学生生活,彰显体育文化精神育人优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生存观和生命观。

4.2 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形成体育核心素养

“三生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实践相结合应突破健康教育内容繁琐而课程安排不足的弊端,将运动技能练习作为提升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基本载体,将“三生教育”理念和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融入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教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改变单一运动技术传授而忽视运动项目整体价值的教学模式。这种将“局部”到“整体”转变为“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模式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重复地练习,引导学生对运动项目内在规律的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此外,随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元宇宙技术逐步进入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范畴之中。元宇宙教学模式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实践的共同体,利用MR技术创设虚拟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机会,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多元化的现实需求。这种混合虚拟现实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场域条件限制,将教学内容和实践应用相统一,尊重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现实需求和自主选择权。例如,定向运动教学过程中,元宇宙教学模式可以结合校园场域条件通过AR(增强现实)等技术创设虚拟户外场景,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成既定的任务。

4.3 以专业发展为目的,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三生教育”知识能力的提升

体育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去实践和感悟,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发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活动真正体会运动文化的内在力量,将体育课程学习的文化精神内化成生活真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在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打破“运动员式”驯服形式,提升职前体育教师健康教学素养以及对运动项目文化价值的认识。文化自觉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生命自觉能够推动体育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更新与重建,唤起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继而将生命自觉的价值取向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之中。生存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提升的内在诉求,一方面要求提升体育教师对于紧急避险知识和校园欺凌应对之策的教学能力,利用体育课堂的场域优势,创设符合教学情境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将生存教育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创编的过程,以身体运动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技能。教育即生活,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即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需要,体育教师要将生活教育理念作为体育课程的最终归属,并非将体育课程以工具的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是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独特性和生活需要。

4.4 以激励进步为导向,创设融入“三生教育”的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甄别和选拔不再是教育评价的唯一特性,融入“三生教育”的学校体育需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为核心,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育评价体系。第一,建立多元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追求,将生命、生存、生活元素融入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重视运动项目文化要素的评价和反馈,体现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第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体育课程评价格局。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除了要进一步完善国家部委、省市教育局、学校内部的监督评价体制机制外还需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将教学监督权力下移至基层,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指出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切实去解决问题。以教师、同学、学生自己、家人作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保障学习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评价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反思自身存在的缺陷,教师能够获取更为真实的评价意见。第三,采用多元评价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评价的科学性。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打破传统教学评价片面追求甄别和选拔功能的现象,将激励学生进步和形成健康生活习惯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本质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 结语

“三生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相结合并不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一种创新,而是引导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源,以“三生教育”为思想引领、身体运动为实践载体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三生教育”视角探讨学校体育发展路径不仅转变工具化体育教育思想观念,而且深化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的发展备受争议,一味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考核方式导致人们对体育教学的价值功能有所误解,因此,新时代学校体育以新冠疫情为契机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健康意识,充分发挥身体教育的独特优势,通过角色扮演、竞技运动文化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体育品德,彰显体育教育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文化魅力。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9-10-25)[2022-06-13].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l.

[2]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1-5.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75号(教育类118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20-12-09)[2022-06-13]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szs/202101/t20210119_510327.html.

[4]新华网.《2020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发布,疫情后大众健身产业强势复苏的依据来了![EB/OL].(2020-09-28)[2022-06-13]http://sports.xinhuanet.com/c/2020-09/28/c_1126554712.html.

[5]李冲,史曙生.新时代生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原因及实践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00-104.

[6]新浪教育.爬树也能成为体育课苏州校园将开设爬树课[EB/OL].(2016-05-09)[2022-06-13].http://edu.sina.com.cn/l/2016-05-09/doc-ifxryhhh1779627.shtml.

[7]陈飞,王晓东,杨建营.人类生存视域下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5):140-144.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29)[2022-06-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9]阎智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5):14-22.

[10]季浏.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6):12-22.

[11]邵天逸,李启迪.从自主到自律:青少年体育学习自由度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71-80.

[12]舒宗礼,王华倬.教育生命视阈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态及未来愿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91-98.

[13]尚力沛,程传银.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2):29-36.

[14]于素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十大政策要点落实策略探析[J].体育学刊,2021,28(5):1-13.

[15]党林秀,董翠香,方千华.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5):454-460.

[16]刘宏玉.基于“元宇宙”环境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究与展望[J].高教探索,2022(1):75-79.

On the Dilemma of Integrating“Life, Survival and Living Education” into the P. E. Cours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Path Selection

HUANG Jianka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Fujian, China)

黄建锴(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三生教育体育教师生命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