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清,李五星,何琪芬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湖北 咸宁 437100)
自2019年末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来,随着对病毒了解不断深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C)将其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1]。因该病毒潜伏期长、高传染性、人群易感性高,且可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甚至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归入乙类传染病,并建议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措施[2]。而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目前严峻疫情形势,院内感染防控问题凸显。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3],于疫情高峰期,中国医务人员院内感染COVID-19达3019例。而截至现今,疫情逐步控制,由国务院下发《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可有序指导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医院门诊陆续开放,如何于疫情常态化下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十分关键[4]。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及各种外科急救的主要场所,是医院内的重点科室,其作为医院感染高风险科室,做好疫情常态化阶段感染控制与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报道[5],进行有效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1/3,且武汉火神山构建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并应用为典型示范[6]。基于此,笔者以本院手术室为目标,着力构建手术室感染防控与监测体系并运用于临床实践,现总结2018—2020年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作报道如下。
以2018—2020年本院手术室在岗在职医务人员及收治患者开展研究,本院共有手术室15间,麻醉医师23名、手术室护士45名,以2018年、2019年为对照组,以2020年为观察组,2018年、2019及2020年度手术例数分别为11428、13250、11003例,Ⅰ类切口手术人数依次为5477、6215、5203例;2018年累计监测手术室45间(可重复)、手120次(可重复)、消毒灭菌物品72件(可重复);2019年分别为51间、180次、96件;2020年分别为65间、260次、150件。
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于现有手术室感染防控与监测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于2020年1月从组织架构、制度标准、人员管理、工作流程、环境物品处理、措施督查落实及责任明确等方面着手构建。
1.2.1 组织架构
我院遵循《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已建立院内感染三级网络防控体系,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防控小组。科室感染防控小组第一责任人为科护士长,组员为科室质控麻醉医生、科室质控护士,感染防控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每月督促检查本科室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及时记录监测及督查情况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疫情时期,手术室作为院内感染高危区域,系感染防控重要病区,且手术室与各外科科室联系密切,是以于2020年1月27日成立手术室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任小组组长,负责统一部署分工和明确管理职责;科护士长为副组长,负责人力资源调配、全面落实协调;院感质控员为核心组员,负责院感质量、院感防控培训;麻醉、护理专科组长为小组成员,负责突发疫情下手术的顺利开展。随疫情常态化,同时明确手术室感染防控小组职责,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组员包括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护士,细化分工,层层压实各级责任,并签订院内感染防控责任书。针对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情况严格开展自查自纠,详细记录手术室风险问题、时间、地点、应急处置措施、整改情况(限定整改时间),形成手术室感染问题整改台账,于科内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审核备案。
1.2.2 制度标准
除依据《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形成的《手术室感染防控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制度标准外,2020年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制定相关制度标准,以《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中译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和防控方案的通知》《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21年版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及《国家卫健委关于建立医院感控督查员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为指导,最新制定《感控督查员职责》《疑似/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术室感染防控技术规范》《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穿戴防护用品流程》《新冠肺炎医疗废物管理及处理流程》《手术室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筛查管理流程》等,以上制度可有效指导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进行。
1.2.3 人员管理
积极开展院内感染防控知识教育,强化手术室人员底线思维,建立疫情常态化手术培训机制,重点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制度、个人防控、消毒隔离及应急处置等方面培训。使用现场、在线、混合等形式进行考核,追求感染防控“零缺陷”。创新性融合“互联网+”,通过网络直播课程、腾讯会议等实施线上教育或培训,并将感染知识教育、相关培训视频上传至百度网盘,便于手术室人员学习,可避免疫情期间人员集聚感染风险。疫情常态化时期,手术室人员及外科医生进入手术室每日均需测量体温并登记、出示行程码,每月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严禁非手术人员入内,谢绝参观手术。此外,关注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针对手术室人员疫情常态化下产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解,给予精神关怀。
1.2.4 工作流程
按就诊人群类型规范实施术前感染策略,住院及门诊患者均于门诊进行健康码管理、核酸检查,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一日严格核查胸片、核酸检查项目,手术当日测量体温,若各项结果正常,医务人员采取规范防护措施实施手术,若检查结果异常,则取消当日手术或送回病房,按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处理,急危重症手术患者按疑似/确诊新冠肺炎进行处理。术中按照手术患者类型实施针对性感染防控管理,针对非新冠肺炎患者采取常规感染防控措施,譬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控制手术间人数、环境及物表清洁、消毒等;针对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者,采取特异性感染手术管理,手术应安排在有独立通道的负压手术室,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装备应按照三级防护标准配备,每台手术配备外巡回护士1名,负责沟通协调、物品供应和感控监督工作。术后按照规范将防护装备规范脱除,保持轻柔动作、操作幅度不宜过大,避免与污染面接触。
1.2.5 环境物品管理
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文件,并考虑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理化特性,采用75%酒精、含氯消毒剂等进行灭活。于手术室区域精准合理实施消毒,譬如空气消毒,自然通风,必要时使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灯消毒。手术室内专用器械物品依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实施清洁、消毒及灭菌。且对手术室内空调、卫生间严格管理,依据《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要求,启动空调时,需开窗通风,且使用后加强清洗频率。针对混风空调系统或供风范围不明空调应予以关停,针对不排除感染手术患者,首要选择负压手术室;卫生间应持续开窗通风,30min/次,3次/d,针对卫生间地漏口,在非排水时期,可采用10mL含氯消毒液混合500mL清水进行消毒;针对马桶盖,应将马桶盖放下冲水后用消毒液进行擦拭,并适时增加清洗时间、频次。针对术后医疗废物,根据要求进行分类收集,使用双层专用袋,注有清晰标示,且封口采取鹅颈式,由专人、专车作一站式回收。
1.2.6 措施督查落实
基于疫情常态化形势,参照《医院感染防控指导手册》,落实手术室各环节防护措施。经感染防控督查组人员采取每日随机检查及专项督查等形式进行检查,并对督查信息进行上报,汇总为日报、周报、月报报送至感染管理科。创新性引入“5G网络传输+云通话”信息化督导平台,对手术室区域全程实时开展督查。
1.2.7 责任追究
根据自纠自查、专项督查等形成手术室感染问题整改台账,根据整改意见于整改期限内规范完成整改,针对问题频发、屡教不改等情况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进行责任追究,且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提升手术室人员感染防控及监测意识。
①客观监测指标:统计院内感染发生率、院内感染漏报率(院内感染漏报率=漏报人数/院内感染发生人数×100%)及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依据院内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标准:院内感染发生率≤10%、院内感染漏报率≤10%、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5%;②客观防控指标:空气样本合格率、手卫生样本合格率、消毒灭菌物品样本合格率,参照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细菌总数测定标准(GB/T18204.1-2000)、《消毒技术规范》实施检测,依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进行评估,于手术室置入培养皿采用沉降法收集空气样本送检,非洁净手术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Φ90皿,计合格;洁净手术室Ⅰ、Ⅱ、Ⅲ、Ⅳ等级手术区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分别≤0.2cfu/30min.Φ90皿、≤0.75cfu/30min.Φ90皿、≤2cfu/30min.Φ90皿、≤6cfu/30min.Φ90皿,计合格;使用无菌棉拭子(浸润复方中和剂)涂抹手、消毒灭菌物品,若细菌菌落总数≤5cfu/皿,计合格。
2020年客观监测指标中院内感染发生率及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均低于2018年、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2018—2020年客观监测指标比较[n(%)]
2020年客观防控指标中手卫生样本、消毒灭菌物品样本合格率均高于2018年、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
表2 2018—2020年客观防控指标比较[n(%)]
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系医院感染管理重要版块,需由院级领导、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手术室护士共同参与。如何确保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良好进行,有赖于完善组织架构、规范制度标准进行指导[7]。而针对现今疫情常态化形势,此前基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建立的医院感染防控与监测体系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譬如组织架构不完善、制度标准缺乏、人员管理薄弱、物品管理不当、责任落实不足、督查工作不到位等[8-9]。且由何磊等[10]、罗爱武等[11]提出相应对策,诸如增强感染防控战略地位、健全医院感染防控组织建设、推动医院感染防控科建设、提升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及严格规范分层督查等,而这均是体系构建重要组成内容。
基于此,笔者所在医院借鉴火神山医院感染防控体系构建优秀经验,以手术室感染为重点着手构建感染防控与监测体系。截止现今,随体系于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现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初具成效。本次结果显示2020年院内感染发生率及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均低于2018年、2019年,表明所构建体系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感染风险。具体原因[12-13]在于组织架构中明确手术室感染主体责任,签订院内感染防控责任书,可对各级责任层层压实,且成立感染防控督查组,有利于使现有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暴露,并积极整改完善,可使管理日臻完善。通过相关制度标准建立,手术室感染及监测工作有据可依,而通过人员、物品、工作流程等环节层层优化,建立与绩效、评优评先挂钩的督查奖惩机制,可使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步入正轨。陈亚男等[14]研究与本文结论相似。由于上述数据是基于全年统计得出的,无法就手术室某一时段感染及监测工作进行有效评估,而据张玉芬等[15]研究表明,空气、手及消毒灭菌物品细菌数目可对手术室某一阶段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有初步反映,由此,在进行自纠自查及专项督查过程中,监测收集空气标准、手卫生样本、消毒灭菌物品样品结果显示:于2020年,手卫生样本、消毒灭菌物品样品合格率均高于2018、2019年。这提示手术室感染及监测体系构建及实践过程中,全年各个时期均可控、在控。亦从另一层面上证实该体系构建应用的实效性,原因可能与手术室感染防控及监测体系从人员管理、物品管理、工作流程、措施落实督查、责任追究等方面着手,于疫情常态化下重视各类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从手术室各环节全盘展开防控及监测工作,使得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科学、有效运作有关[16]。这与上述研究结论是类似的。不过差异在于本文在空气样本合格率上并未体现出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既往手术室关于空气感染防控及监测工作十分重视有关。
综上所述,疫情常态化下手术室感染防控与监测体系建立后,于2020年实践初期便获一定成效,而随体系不断完善,已可满足疫情常态化感染防控及监测要求,这为后续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