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艳红 张 斌 庞洪伟
(①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4 ②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③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了1015986亿元,同比增长了2.3%,是2000 年的10 倍。这腾飞的经济增长背后离不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发展在一国经济增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可忽视的是,虽然我国GDP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仍然比较落后,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自2007年开始,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人均差距明显得到改善。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兄弟省份帮助下,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由于西藏地区的特殊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地广人稀,农牧区远多于城市,文化教育问题等),从而导致西藏地区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同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都还相对落后。鉴于此,需要对西藏目前金融发展和农牧区经济增长进行深度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追溯根源之所在,从而为进一步促进西藏金融发展、提高农牧区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以及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文献,可以将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Patrick(1966)提出需求追随理论和供给引导理论,前者强调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后者强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能动作用[1]。Mckinnon 和Shaw(1973)论证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2]。Abebrese(2017)提出集中力量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3]。在实证研究方面,Goldsmith(1969)是第一个用实证方法去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学者,并且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概念,用以衡量某国或某一地区的金融发展情况,并将经济增长和金融相关比率结合起来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金融发展能加快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金融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4]。
国内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晚,大多借鉴国外研究经验,且以实证分析为主。本文研究主体是金融发展对农牧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就此研究方向而言,姚耀军(2004)构建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而农村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无影响[5]。安翔(2005)利用帕加诺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农村经济增长中,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禹跃军、王菁华(2011)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发展结构与人均实际农业GDP 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村人均实际GDP与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7]。在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研究上,闫丽瑞、田祥宇(2012)以省级面板协整检验得出,无论在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金融发展都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西部地区最小。为实现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推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8]。杨友才(2014)以金融发展为门槛变量考察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在中西部大于门槛值样本点较少,为促进经济收敛,减小区域差距,应大力发展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9]。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宏观方面的政策和实证研究较多,很多研究缺乏针对性,针对个别地区的研究,尤其是西藏等偏远地区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细化研究主体,针对性地研究西藏金融发展与农牧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西藏地区1990-2019年的相关数据通过VAR 模型揭示西藏金融发展对农牧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为提高西藏金融发展、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响应国家实行全面改革与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号召,西藏金融发展亦进入改革创新与快速发展阶段。西藏年均GDP 增长率高达10%以上。截至2019年末,西藏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97.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19亿元,增长4.6%。在以第一产业发展衡量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西藏农牧区经济在2000 年后20 年间平均保持14.5%的增长水平,其中,农林牧渔各个行业生产总值增速均不低于10%。在经济强力发展的带动下,西藏金融业也取得了显著发展,截至201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973.91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住户存款960.19 亿元,增长3.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695.22 亿元,增长3.1%(见图1)。
图1 1990-2019年西藏GDP和金融机构存贷款额情况统计
在衡量金融发展情况时,姑且用金融机构存贷额来代表金融发展情况,在此条件下,选取1990-2019年数据绘制图1。由图得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具有同样增长趋势,故猜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相关理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无外乎互为因果、单向因果以及不具有因果关系三种情况,为进一步明确西藏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故对二者进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
鉴于本文主要研究西藏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所涉及的变量主要是指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在衡量经济增长指标上,一般采用GDP 增长或者GDP 增长率来表示,Heston(1994)指出人均GDP 数据相比较GDP 数据出现的错误更少,也能有效避免GDP 中人口因素所带来的误差,故对于西藏农牧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本文选取第一产业人均GDP 作为实证分析中的被解释变量AGDP。实际GDP 以不变价格计算,以消除物价扰动因素,并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同时,为消除异方差现象,对所有指标均取对数。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通常可以表现为金融发展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通常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 指标和麦金农(1973)提出的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本文借鉴姚耀军(2004)设计的指标RL/RGDP,其中RL 代表农村贷款余额,RGDP 代表农村GDP,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代表金融发展规模指标为(CK+DK)/GDP,记作GM,其中CK、DK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大多数学者认为金融效率指标具有较高综合性,充分反映了金融中介存贷款转化的效率,数值越高说明资金融通利用效率越高。存贷比可以有效反映储蓄资金是否转化为投资,当存贷比LD 值〈l 时(西藏地区存贷比长期低于1),说明存款额大于贷款额,将出现资金外流现象,此时金融是低效的;反之则高效。本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设计为金额机构贷款与存款之间的比值,记作XL。
金融发展结构。目前,西藏地区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为居民存款,运用该指标可以体现居民存款对于金融发展的贡献率,故本文运用居民存款与金融机构存款比值代表金融发展结构,记作JG[8]。
本文采用1980 年Christopher Sims 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VAR 模型用来估计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而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9-10]。VAR 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把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建模型,从而将单变量的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的一般表达式可写为:
结合本文选取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指标,为进一步解释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在农牧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人均GDP、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的VAR 模型,用以观察各变量对农业人均GDP 的影响[11-12]。表达式如下。
式(2)中,T 是样本数量,p 为滞后阶数,A1,…,AP是待估计参数矩阵,εit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取了1990-2019 年西藏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数据,主要数据来源为《西藏统计年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通过建立VAR 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和农牧区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论述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如何促进金融发展,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试图验证:西藏地区金融发展与农牧区经济增长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静、动态关系,以及在长期均衡的前提条件下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农牧区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1.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时间序列常常并不平稳,如果在不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直接建模有可能会出现伪回归。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本文通过ADF 值来检验各个变量数据是否具有平稳性,原假设H0:存在单位根;备择假设H1:不存在单位根。如果ADF值小于临界值就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见表1)。
表1 各变量ADF检验结果
由表1 结构可知,原始变量LNGM、LNXL 均为非平稳序列,LNJG、LNAGDP 原阶平稳,但所有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变为平稳序列,即存在一阶单整序列I-(1)。
2.模型稳定性检验
模型是否稳定将有可能影响检验分析结果的判定,为了确保实证分析的准确和严密性,需要对VAR 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一般情况我们运用VAR 模型中的所有特征根进行判断。图2 结果显示,所有特征根均落在单位圆内,由此得出该VAR模型具有稳定性(见图2)。
图2 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
3.协整检验
本文采取Johanse 协整检验,探索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见表2)。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2 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没有拒绝原假设,因此对假设结果取交集,得出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基础上,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在长期内与农牧区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在长期内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与农牧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当金融发展规模扩大、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后可以促进农牧区的经济增长。
4.Granger因果检验
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前提下,接下来可以对变量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主要是用来分析一个变量是否可以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结果可以得出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结构与农牧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证实了Patrick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引导”的观点,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金融发展通过扩大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发展是“需求遵从”的论点在西藏农牧区也得到了认同,这表明,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新增金融服务需求会反过来影响金融发展的进程。金融发展效率与农牧区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但金融发展效率与金融发展发展结构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意味着西藏地区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可以通过优化金融发展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见表3)。
表3 Granger检验结果
5.脉冲响应函数
上述通过协整检验了解到VAR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静态关系,但关于变量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还尚未得知。故选取脉冲响应函数获取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表示VAR模型中某个内生变量的冲击带给其他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程度。西藏农牧区人均GDP(AGDP)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3所示(见图3)。
图3 脉冲响应函数结果
从图3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可以看出,西藏农牧区人均GDP受到自身影响冲击作用最大,前3期内略微下降然后保持平稳,有一个持续的正向影响;当给予金融发展规模一个正向冲击后,前两期会有一个轻微的负向影响,随后开始逐渐好转,从负向影响转变成正向影响,并在第7 期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步减弱趋向平稳;给与金融发展效率一个正向的冲击之后,对农牧区人均GDP 具有负向影响,原因源自西藏地区长期存贷比小于1,从而对金融发展效率以正向冲击反而加剧了资金外流;金融发展结构在前4 期会出现“V”走势,随后会有一个轻微提升的负向影响,这表明给与金融发展结构正向冲击,在西藏地区居民存款增加推动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并不具备正向影响。上述脉冲结果表明,通过促进金融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中刺激金融发展规模方面对提升经济增长效果更为显著;而对金融发展方面,调结构、提效率、改变传统存贷比小于1的格局,让更多的存款资金运用到本地贷款发放,减少资金外流,才能实现金融高效发展,进而促进西藏农牧区快速经济增长。
本文基于VAR模型,选取了1990-2019年的金融、农牧区经济数据,通过对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以及农牧区经济增长指标变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检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西藏地区金融发展和农牧区经济增长在长期中存在稳定关系;其次,农牧区经济增长受金融发展规模的正向影响;最后,综合来说,合理的金融发展规模,有助于提高本地区金融机构贷款数量,进而有效刺激农牧区经济增长。
在检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发展情况,深度挖掘金融发展对西藏农牧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不难得出,西藏地区金融发展在促进农牧区经济增长方面作用程度还不强,尤其是金融发展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发展效率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较低。这跟西藏目前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现状有着深厚联系。西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发展;金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较为严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供给缺乏针对性,城乡间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为“三农”服务不充分,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西藏金融机构网点布设不均匀,大部分营业点集中在拉萨市市区范围内,为广大农牧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以农业银行为主,又由于农牧区地广人稀,金融机构网点布设相对分散,人员配备相对不足;此外,西藏地区农牧民更加侧重于传统的生活方式,缺少现代的经营理念和金融知识,因而金融素养与能力相对欠缺。
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新型金融机构为辅助、民间信用为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为西藏地区农牧民提供高效、便捷、公平的金融服务。首先,为了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西藏自治区政府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提升创新力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对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当前,传统的金融服务供给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这对普惠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充分调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各自优势,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面覆盖的金融服务;最后,通过对西藏地区农牧区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准入门槛的降低调整,就机构发起设立条件、跨区经营、融资比例等方面降低标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农牧区发展,满足弱势群体融资需求。
运用技术驱动,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在广大的农牧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农牧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若依靠增设物理网点的方式增加金融服务供给,可能存在金融服务供给不经济的问题,特别是在西藏广大农牧区这一问题可能尤其严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金融发展的成本与效率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依赖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数字金融进一步拓展了金融的可及能力和服务范围,实现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共赢。数字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都会有长期的正向影响,对发展农牧区经济有着巨大推力。
首先,联合金融机构提高农牧民对金融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由于受农牧区经济长期不发达,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农牧户文化水平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农牧区家庭对金融的本质、内涵的认识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从调查实际来看,目前拉萨农牧区政府给予了金融业务大量援助支持,但在农牧区金融覆盖度仍然比较低。因此,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金融宣讲会,针对农牧民金融认知偏差,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策略,拉进金融和农牧民的距离。设计一套金融知识进农牧区的激励机制,把最新的金融政策、金融服务等以通俗易懂方式传递给农牧民。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金融素质教育、培养,增加农牧区学生的金融知识。通过实践课业,以一个个来自农牧区的大学生为源点,以点扩面,将高校教授的金融知识带回自己的家乡,传递给自己的邻里乡亲。最后,对于农牧区居民来说,应该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金融知识,才能理性处理资金需求,理智应对金融风险,合理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金融大发展的时代,不仅仅只是需要靠政府支持、金融机构付出的时代,学习金融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在适度、理性的前提下,积极接触正规的金融服务,不仅有利于满足农牧民自身的金融需求,而且有助于西藏地区金融发展,从而有效推动农牧区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