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蓝 朱桂雯 吴德红 龚晓虹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BC)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疾病,主要由前肠发育异常导致。根据其发病部位,主要分为三型,分别为纵隔型、肺内型、异位型[1]。异位型相对少见且易误诊、漏诊,本研究针对异位型BC 的影像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搜集我院2013 年6 月~2021 年10 月期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具有完整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的BC 14 例。男9 例,女5 例,年龄4~70 岁,年龄中位数为30 岁。9 例为体检发现,5 例具有临床症状,上腹痛4 例,颈部胀痛1 例。
13 例患者行CT 平扫,其中7 例行平扫加增强检查,1 例直接增强,采用GE Lightspeed 64 排螺旋CT 进行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00~200 kV,管电流200~350 mA,扫描层厚0.625~5 mm,螺距1.375∶1,矩 阵512×512。增强扫描采用Medrad Envision 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mg I/ml),流率2.5~3.0 ml/s,剂量80~100 ml。
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对胸腔外BC 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观察内容包括: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及CT 值(连续测量三个层面CT 值取平均值),同时判断有无钙化、增强后强化情况,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表1)。
表1 胸腔外异位型BC 的影像资料
14 例均为单发;发生在腹部者7 例,分别是左侧肾上腺区2 例,贲门2 例,肝胃间隙1 例,胰腺体部上方1 例,右侧肾后间隙1 例。发生在颈部者7 例,分别是甲状腺左侧叶前方2 例,左侧胸锁乳突肌内、外侧各1 例,右侧颈阔肌内侧1 例,右侧颌下腺后方1 例,颈前甲状舌骨区1 例。
12 例呈类圆形,1 例呈卵圆形,1 例呈梭形;6例囊壁清晰可见,1 例囊壁增厚、略模糊(图1);4例可见斑点、结节状钙化(图2);14 例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最大约7.8 cm×9.3 cm(左侧肾上腺区),最小约1.6 cm×0.9 cm(甲状腺左侧叶前方)。
13 例行CT 平扫,平均CT 值范围约11~71 HU,平均CT 值大于20 HU 者有8 例,平均CT 值小于等于20 HU 者有5 例。2 例位于腹部的病灶,囊内可见分层,下层密度明显增高,密度不均(图2、3)。8 例行增强CT 扫描,其中2 例为囊壁轻度强化(图4、5),6 例无强化。
14 例患者中,3 例在腔镜下切除病灶,11 例行传统手术,均完整切除整个病灶。大部分囊肿肉眼观呈灰白或灰红色,囊肿切开可见黏稠或清亮淡黄色液体,囊壁厚0.1~0.3 cm,部分囊内可见血凝块;镜下可见纤维囊壁样结构,内壁衬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部分囊壁可见软骨、平滑肌、弹力纤维、涎腺等成分(图1~5)。
图1 男,7 岁,甲状腺左侧叶前方BC。a)CT 平扫轴位见囊壁增厚、略模糊(箭),CT 值约24 HU;b)CT 平扫冠状位,病灶位于舌骨下方(箭),边界清楚;c)术后病理镜下见囊壁被覆纤毛柱状上皮,周围可见少量混合小腺体(HE×100)图2 男,40 岁,左肾上腺区BC。a)CT 平扫矢状位示囊内可见高密度液平(箭),CT 值约71 HU,病灶上方另见一类圆形囊性灶,CT 值约21 HU,边界欠清,与膈肌关系密切;b)CT 增强轴位示囊壁清晰伴斑点状致密影,病灶与同侧膈肌脚关系密切(箭),增强后未见强化;c)术后病理镜下见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并可见固有层腺体、软骨成分(HE×100)图3 女,40 岁,胰体部上方BC。a)CT 平扫轴位示病灶呈类圆形,内可见稍高密度液平(箭),CT 值约55 HU;b)CT 增强轴位示病灶未见强化(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c)术后病理镜下见囊壁内被覆假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内可见平滑肌及小腺泡(HE×100)图4 女,34 岁,右侧颌下腺后方BC。a)CT 增强轴位示病灶呈类圆形,向前推挤右侧颌下腺(箭),CT 值约15 HU;b)CT 增强矢状位示病灶边界清楚,囊壁可见轻度强化(箭);c)术后病理镜下见囊壁被覆纤毛柱状上皮,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HE×100)图5 男,26 岁,右侧肾后间隙BC。a)CT 平扫轴位示病灶呈梭型,CT 值约14 HU,右肾皮质略受压(箭);b)CT 增强轴位,囊内容物无强化,囊壁轻度强化(箭);c)术后病理镜下可见纤维囊壁样结构,内壁衬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见纤维组织,腺体较缺乏(HE×100)
BC 是由胚胎时期异常发育的前肠导致的,目前广泛认可的是1985 年Sumiyoshi 等提出的胚芽脱落移位假说,BC 的发病部位跟胚胎发育途径及胚芽发生异常时间相关[2]。从胚胎发育第3 周开始,胸腹腔作为一个整体,原始前肠向腹侧分出气管、支气管树胚芽,肺胚芽逐级分叶,随着生长发育而迁移[3]。在胚胎发育第6 周末,当向颈侧发出的胚芽因各种原因与气管支气管树的连接完全消失时,气管的异常胚芽可迁移至颈中线区域,形成颈中线囊肿;支气管的异常胚芽可迁移至颈侧区域,形成颈侧囊肿,或由胸腔内已形成的囊肿被挤压至颈部而形成颈部BC[4,5]。当向腹侧发出的胚芽在胸膜腔-腹膜腔融合封闭过程中脱落,与原始前肠完全分离时,异常支气管胚芽可迁移腹腔内而形成腹部BC。BC 在各个年龄段均可见,但多见于青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BC 通常无症状,但囊肿生长较大对周围邻近器官产生压迫时可出现相应症状[7]。本组5 例具有临床症状,上腹痛4例,颈部胀痛1 例。病理组织学上,BC 内层被覆以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可含有纤维软骨、黏液腺体及平滑肌等支气管黏膜成分[8]。囊内黏液腺体可分泌清亮或黏稠的浆液,或含有高蛋白成分黏液。
胸腔外BC 即为异位型BC,是支气管源性囊肿中最少见的一型[9],异位型BC 发病部位多变,除了发生在本组腹部和颈部外,文献报道还可见于脑实质、鞍区、椎管、脊髓、副鼻窦以及皮下组织[10,11],结合胚芽脱落移位假说,综合分析,异位型BC 多分布在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区域,而四肢关节处尚未见文献报道,考虑可能与胚胎发育时期支气管芽移行距离有关,距气管支气管树越远,支气管芽移行概率可能越小。腹部BC 主要位于组织间隙内,其长轴多与组织间隙(肝胃间隙、脾胃间隙、腹膜后间隙)走行一致,可受邻近脏器挤压形成卵圆形、梭型等形态。既往文献中提出腹膜后BC 具有与膈肌关系密切的特点,可附于膈肌或者跨膈肌生长[12,13]。本组腹部BC 中,有2 例与同侧膈肌关系密切,其中1 例合并囊内出血,在病灶上方(左后纵隔),另见一囊性灶,呈类圆形,壁毛糙,边界欠清,增强后病灶内部未见强化,囊壁可见强化,表现为跨膈肌生长,本病例手术只切除了左侧腹膜后的病灶,术后2 个月复查,左后纵隔囊性灶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明显变化,边界及囊壁变清晰,推测左后纵隔的囊性灶为支气管源性囊肿,因缺乏病理证实,未纳入多发病灶的病例中。颈部BC 可见于颈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从口腔到中线和侧颈的不同区域,甚至是在口底、软腭、咽后壁和杓状软骨这些少见部位[14-16],据Ustundag 等[17]报道,约四分之三颈部BC 位于颈部中线,而四分之一位于颈侧。本组颈部病例中,7例位于颈侧,1 例位于颈部中线区,与文献报道不符,考虑可能与本组颈部病例较少有关。本组颈部7 例术前均误诊,其中位于颈前甲状舌骨区和左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的病例,在术前分别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和鳃裂囊肿,因此,单靠病灶位置诊断BC 有一定困难。有学者提出异位型BC 囊壁可有斑点、弧形钙化,发生率较低,多数发生于病灶体积较大者[13,18],本组14 例中有4 例囊壁见斑点、结节状钙化。BC 的CT 值与囊内容物成分及其比例紧密相关[19],囊内成分主要以水和含蛋白的黏液为主,本组病灶多为软组织密度,平均平扫CT值大于20 HU 者有8 例(8/13),推测可能是囊内蛋白成分占比较高所致。增强扫描BC 囊内容物一般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强化[20]。本组8 例增强扫描中,仅2 例表现为囊壁轻度强化,其余6 例无强化,符合文献所述。有关BC 囊内容物强化持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病灶周围骨骼的射线硬化伪影、大血管充盈对比剂后的射线硬化伪影干扰有关[21];也有学者认为与病灶层面选取、部分容积效应影响有关[22,23]。本组囊壁强化,多考虑为囊壁含有平滑肌成分,合并肉芽组织增生所致。
发于腹部的BC 鉴别诊断:(1)腹腔囊性畸胎瘤:常见于青少年,由单囊或多囊构成,内可见分隔,囊内成分复杂,存在多种组织结构,包括脂肪、毛发及骨骼等,在CT 上表现为混杂密度;(2)节细胞神经瘤:多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可发生在交感神经链上的任何部位,CT 平扫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肿瘤常呈嵌入式生长,可包绕邻近大血管[24];(3)肾上腺血肿:多由外伤所致,可在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见卵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常伴有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模糊、浑浊,随着血肿液化,血肿CT 值逐渐下降,增强扫描无强化[25];(4)腹腔淋巴管瘤:多生长在正常结构与邻近血管之间,呈单房或多房的囊性灶,壁薄且光整,不压迫邻近管腔,增强后可轻度强化[26];(5)腹膜后神经鞘瘤囊变:好发于脊柱旁,与腰大肌关系密切,多呈类圆形,壁厚,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呈轻中度延迟强化;(6)腹膜后苗勒管囊肿:多见于月经不调的肥胖患者,激素治疗史有助于本病的诊断,CT 上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薄壁囊性灶,边缘清楚,增强后不强化[26,27]。
发生于颈部的BC 鉴别诊断:颈部BC 需要与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甲状腺囊肿、喉囊肿、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淋巴管瘤、节细胞神经瘤等进行鉴别诊断[28-30]。颈部BC 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发生在颈部的囊性病灶相对较多,且影像表现较为相似,影像诊断多依靠病变的发病部位。术前增强CT 可用于初步确定囊肿的性质,并了解囊肿与周围相关组织间关系,以便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法。
综上所述,胸腔外异位型BC 多分布在中线近气管支气管树区,病灶大多数呈类圆形,囊壁可伴有斑点、结节状钙化,多数平均CT 值大于20 HU,增强扫描大多数无强化,少数囊壁可轻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