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庆
摘要:以推动制药业集群式发展为前提,探讨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领域的运用。介绍生物工程制药发展背景,了解到生物工程技术对于制药生产的应用价值。随后介绍制药业领域常用的四种生物工程技术,总结不同技术在制药生产中需要关注的要点,有利于提高制药生产效率。最后提出培养生物工程制药创新型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给予资金支持、推动生物制药集群式进步三点建议,发挥生物工程技术优势,促使制药业在行业环境下实现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制药业;微生物学;胰岛素
生物工程的基础为科学技术,生物学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媒介,所有产品都被有极高的經济价值。现如今生物工程开发覆盖的行业领域非常广,生物工业领域的发展更是非常迅速,推动新工业体系的进步。生物技术被运用于各个行业,需要了解生物工程技术面临的问题,使社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业的应用,涉及微生物学、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多个专业范畴,通过各个专业领域科学原理进行药物制造。站在医学角度,生物工程技术用于药物生产,具有极高的经济性,比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和乙型肝炎疫苗等药物。除此之外,生物工程技术在医药、保健、日化产品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可见其在制药业的使用价值。
一、生物工程技术制药
生物工程技术同时融合了科技发展以及其他专业学科,具有综合性,使用先进技术提取不同的微量元素。生物工程技术覆盖了基因、细胞、生物反应以及微生物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是将常规菌当作遗传物质,利用外来基因介入生产出新产物,而生物反应、微生物工程则数培养与孵化新产物,在实践中生物工程技术获得非常显著的成绩[1]。
我国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业的应用,同时关系到社会发展、人们的工作与学习[2]。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领域,使用精密设备、微生物等,可以提取出药物所需的成分,尤其是现代工业环境发生变化,逐渐产生了一些新型疾病。这些新型疾病必须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微生物、基因等满足制药需求,防治不同类型的病菌,推动制药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药业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
(一)微生物工程
微生物发酵技术,即发酵工程,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借助微生物具有的一些特殊功能,进行人类所需产品的生产,也可以直接在工业生产中运用微生物。发酵工程制药需要发挥微生物代谢这一环节的优势,进行药物生产。这一类药物包括微生物、抗生素、氨基酸等,研究目的为对微生物菌种进行筛选与改良,通过发酵工艺的分析与研究,解决产品后处理、分离纯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重组 DNA 技术是微生物菌种改良比较常用的方法,早在20世纪基因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这一类生物工程技术就已经得到重视,标志着发酵工业正式进入到现代发酵工程时期。通常医疗保健类药物的生产使用微生物技术比较常见,如生产胰岛素、干扰素、抗生素等。水蛭素一般情况下不会和血小板发生反应,对于血小板减少症(HIT)的治疗,通过该技术也可以获得其他种类抗凝药物不能达到的疗效[3]。例如在5L发酵罐内,将毕赤酵母重组,发酵之后产生水蛭素的密度也非常高,最高总产量可达到1.8g/L,真正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4]。
(二)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以基因水平为前提,根据实际制药需求展开针对性设计,再按照设计方案研发具有新性状生物新品系,使其在向后代遗传时更具稳定性。基因工程可以使用和工程设计比较相似的方式,同时具备有理学、工程学特征,对基因鉴定、克隆、搭建和导入基因载体、分离纯化等进行深入探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还不是非常成熟,但在各个领域也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基因工程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制药业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细胞工程
按照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总结的基本原理,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在细胞水平基础上展开相应的遗传操作。在以往制药工作中,总结细胞工程有3种类型,如分染色体工程、细胞融合工程、细胞质工程,通过动、植物细胞进行生产药物培养,培养过程中得到人类生理活性因子和疫苗等制药业所需产品。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生产的植物有效成分中,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可为人活性因子、疫苗一类的重组DNA产品生产提供支持。与此同时,植物细胞培养可以规避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含有大量次级代谢产物。例如应用人参皂苷,组织培养的含量在干重中占比为27%,在全株占比为4.5%。如果使用紫草素,那么其在细胞培养物中的占比为12%,全株占比仅为1.5%。结合现有针对三七、人参等药用植物培养的研究,培养条件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了优化。
再以人参细胞培养物为例,试验与研究表明人参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分析,对比种植人参差异并不明显。很多植物细胞培养在商业领域也有非常广泛地运用。黄芪毛状根的培训,其效价与药用黄芪有很大相似度,丹参毛状根培养物的丹参碱共有7种,而且可以分泌至培养基。在褐藻酸盐固定化条件下培养希腊毛地黄细胞,有毒物质毛地黄苷在培养基中向地高辛转变,此时应用紫草细胞培养技术便可以生产得到紫草宁。野生新疆雪莲作为药物,具有抗炎和抗辐射等功效,细胞培养物、天然新疆雪莲抗炎等的药理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疆雪莲细胞培养物在制药生产中,可作为野生新疆雪莲代替物质,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犀角这一类药用动物器官,缓解制药业资源不足的现状[5]。
(四)酶工程
通过酶、细胞、细胞器具有的特异催化效用,在生物反应装置中生产相应的药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了酶学理论、化工技术的融合。现如今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在药品生产中有非常广泛的体现,酶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一部分,用于制药业,主要是在药品生产环节使用酶,采取固定化酶,全过程合成药物分子,并支持药物快速转化。现阶段制药业在一直以来的发展中,已经实现了微生物两步转化的研究与运用,酶工程制药以产药酶渠道、酶固定化以及酶反应器等为对象,应用前景非常可观,将带动发酵工业、化学合成工业进一步发展。
三、生物工程技术制药的优化建议
(一)培养生物工程制药创新型人才
生物制药研发期间,主要由生物制药领域科研人才负责,有利于提高我国生物制药研发水平,这就体现出生物工程制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科研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与素养之外,经济意识、管理能力同样是培养的重点。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到各大企业中实习,通过这种对外交流积累经验,熟练应用不同種类的生物工程技术。各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设置专门的晋升途径,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自愿参加生物制药研发的队伍,不断提升生物工程技术制药实力。
(二)在科研工作中给予资金支持
生物制药研发需要充足的资金,一般政府部门会为生物工程技术制药研发提供资金方面的补贴,当然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生物制药获得的市场、消费者支持比较有限,政府部门必须为制药科研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创建生物科研制药产业集群区,及时更新制药基础设施与设备,在产品研发、服务创新、人才培训、风险投资等方面加大力度,创建生物制药领域集群发展为最佳环境。另外,制药科研宣传必不可少,在生物工程技术的支持下,积极拓宽制药业发展途径,引导消费者能够深入认知,带动我国制药行业的科技发展。企业在科研资金方面,需要拓宽资金渠道,例如获得品牌赞助、创设基金,都可以为生物科研提供经济保障。尽管在实践中潜在一些风险,但只要企业做好风险预警,便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资金风险,优化制药业产业链[6]。
(三)推动生物制药集群式进步
生物制药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一方面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应该更新上下游配套产业,比如科研人才培训、生物工程技术引进等,实现所有相关产业的联动,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为了达到集群式发展目标,政府部门具有联合科研人才、资金与政策支持的作用,搭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使生物医药产业链、产业集群逐渐得到完善,自然可以提高制药生产效率。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制药要产业集群建设,建设的基础为科研,生物工程技术发挥出生产力作用,方可提高生物制药流程的效率。另外,生物制药还需与科研技术结合,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优势,为生物制药工作提供帮助。因为生物工程技术具有逻辑推理、图像显示控制等功能,还可以深入分析生物制药量子、分子以及化学结构,在了解了生物分子、药物制剂功能之后,得出药物关键结构、化学特征、分子活性基团和药效构象等,利用药物机理组织实验,已有生物结构经过活性物质分析,探讨各个结构中的药物药性,通过先导化合物方法,优化药物量子与分子运用,缩短药物在临床研究与观察环节的时间。该药物合成方法具有高效、稳定的优势,孵化得到不同类型的化合物数据库,各结构内容详细记录达到分离、固相处理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工程技术在制药业中应用,其中涉及到微生物发酵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不同的技术形式,在一直以来的制药生产中也获得理想的成效。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还可以对生物基因遗传特性、传统药物疗效进行改善,制药环节使用高浓度提取物,生产得到的生物药品含量也非常高。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将性质各异的细胞结合,为一种细胞赋予两种不同的性质,这在肿瘤医治领域,可以将患者体内不良细胞消除。此外,生物酶被当作催化剂产生化学高效反应,可以提高制药效率、节约成本,不仅大力推动了制药业的发展与进步,还真正实现了生物工程技术与制药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伟.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2.
[2]邓子腾.生物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19(3):3.
[3]冉翠翠,高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饮食保健,2019,006(010):293.
[4]班宇珂.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发与生产技术现状[J].中国科技投资,2019,000(004):234.
[5]付明,郭润泽.生物工程制药废水脱氮除磷工艺中的MAP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9):3.
[6]陈梦菲.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地位研究[J].祖国,2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