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开放设计探究
——以广州市公园开放边界实践为例

2022-01-10 08:17刘若慈
现代园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天河城市公园边界

刘若慈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宜居宜业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是城市中展现自然之美、释放生态价值的重要开放空间[1],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

“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公园,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城市的宜居度,普惠大众的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格局。建设公园城市,可以使城市与自然生态无界融合,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2]。“公园城市”理念为城市公园的提升改造设计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公园开放边界是践行“公园城市”理念重要的手段,公园边界通过提升改造,成为公园内外过渡区域,将公园绿地景观与城市串联融为一体,推动公园从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到实现绿色生态和环境景观共享的转变,已成为城市公园发展的一大趋势。现以广州市公园开放边界的实践为例,探究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开放设计研究。

广州享有“花城”“绿城”的美誉,百余座城市公园参与构建广州的绿地体系,也承载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流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东山湖公园、天河公园、麓湖公园、珠江公园等各具特色的著名公园,伴随城市建设而兴,见证了广州数十载的发展飞跃。而这些具有一定年代的老城市公园,也需要通过不断地更新,与城市发展保持和谐统一的步调,才能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和人民游赏休闲的需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园城市探索的背景下,广州进行了一系列公园开放的实践,选取适宜开放的城市公园逐步进行拆围透绿、开放边界的升级改造。

1 公园开放的历程

广州公园开放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免费开放;第二阶段——拆围透绿,逐步改建公园原有的围墙,将公园围墙由封闭式改造为通透式,联通公园内外景观,达到了透绿的效果;第三阶段——开放融合,公园融入城市开放空间,增强可达性、开放性和连通性,加强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形成生态休闲网络体系,为城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城市公园免费开放以前,公园的边界空间一般无法成为设计重点,往往被忽视[3],公园边界通常用生硬的围墙或栏杆将公园与城市道路分隔,视线不通透,环境不融合,公园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空间,并未实现与城市的资源与空间共享。近10 多年来,广州市有30多座公园实现免费开放。在此基础上,广州市选择适合条件的公园边界开展“拆围透绿”提升改造工程,以视线更加通透的绿化景观代替原本封闭的围墙,将公园中的景色释放出来,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4],过路的市民在公园外也能远距离欣赏公园的美景。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会展公园等城市公园已逐步拆除围墙,开放边界,实现公园内外视线与空间上的连通。

拆除围墙后,公园边界承担着公园与都市的过渡区的作用,需考虑其功能和交通布局与公园内外的连续性,进行景观元素和功能布局的重组[5],“柔性边界”等设计理念为城市开放式公园边界景观提供了思路[3]。目前,广州正在进一步探索公园内外空间功能的融合与交通的贯通,在天河公园、荔湾湖公园等公园进行了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开放。

2 公园开放的原则

公园开放应遵循整体性、以人为本、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的原则[6],注重保护公园边界原有树木、历史文化古迹等,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市民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同时,应根据公园的类型特点和使用情况,适度、合理地进行开放。以广州市为例,动物园、儿童公园等专类园、历史名园和纪念性公园不适宜边界的开放,而天河公园、珠江公园、麓湖公园、会展公园、流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东山湖公园、东风公园等综合公园以及社区公园,可根据公园边界实际的情况,进行全段开放或部分开放。另外,在公园开放边界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同时考虑开放后的安全保障措施。

3 公园开放的手段

3.1 拆围透绿,协调景观

拆围透绿是公园开放的先行步骤,通过拆除生硬的围墙,整理公园边界杂乱的植被,打开公园的视线,将园景释放入城市空间,使公园景观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过路的市民在公园外也能远距离欣赏公园的美景,在视觉体验上还绿于民。公园与城市的交界区域经过恰当的设计改造,融合公园内外空间和景观,成为公园内外景观和视线上的过渡,削弱公园的边界感,使公园与城市自然衔接缝合,渗透交融,营造出延绵无尽之感。

开放式公园边界的形式多样,植物组团和花境花带、树池坐凳、广场、地形营造、溪流水系等,都可作为视线引导,打造公园内外的过渡景观。绿化设计通过乔灌木和地被在形态、色彩、层次、疏密的搭配变化,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开合有致的空间,根据公园内外的环境风貌创造不同的景观氛围。在满足视线联通和景观美化需求的同时,自然生态的环境也为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场所,有助于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构建。在重要的节点,片植色彩明快的花带,成为惊艳的景观焦点[7]。植物群落疏密搭配,营造视线空间的开合变化,保证重要节点视线的通透。通过地形设计,既能实现公园内外交界面高差自然过渡,也能强调边界的变化。可营造阶梯广场或下沉空间,增强边界景观的趣味性,丰富路人行走视觉体验。公园边界为水体时,可设计亲水平台、桥梁、堤岸等景观设施,结合水岛、水生植物等进行综合布置[6],增强游人与边界景观的互动性。

广州市天河公园、珠江公园、流花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城市公园经过边界拆围透绿的升级改造,梳理现有植被群落,形成疏朗通透、繁花似锦的边界景观空间,与公园内的建筑亭廊相呼应,视觉融合,让公园的内在美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融入城市环境,融入市民生活。有代表性和纪念意义的门岗被保留下来,进行优化改造,成为公园的文化名片。开放边界的设计充分运用了古典园林中“藏”与“露”的手法,利用有限的公园边界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1]。

3.2 系统衔接,功能融合

公园开放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公园内外的可达性和连通性,衔接城市生态休闲网络体系,乃至功能上的渗透的共享。如何协调公园内外的功能和空间,实现无缝对接和转换渗透,是公园开放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公园开放后,公园与城市交界面区域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它成为了城市中各种元素交汇的场所,需要分担更多的功能。应整合公园内外资源,将公园与城市的交界面打造成为具有多重复合功能的有机的整体,满足各类人群活动的需要,增强城市空间功能的连续性和无限性,有助于推动城市绿地间的有机统一。

原有城市公园开放后,市民有了新的使用需求,公园内部也应主动适应变化,进行功能分区调整和交通组织完善。对公园内部部分消极空间进行活化,老公园中的园中园,除少数精品外,其他逐步开放,减少公园中的消极空间和视觉死角。同时,为适应城市公园开放以后游客量的增长,应增加设施数量,公园路网与城市慢行系统无障碍连接,在必要地点增加公交站点、连通过街人行设施,提高公园配套设施的质量,合理安排布置。

天河公园位于广州“第三CBD”的中心区域,在周边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天河公园通过一系列开放边界的改造行动,实现了从郊野公园到中央公园的蜕变,升级成为集枢纽集散、健康休闲、城市门户、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天河绿心。

天河公园增设10 余个出入口,优化路网和配套设施,方便周边市民从各个区域进出公园,增强可达性,拉近了公园与城市距离,提高通行的效率。公园西门至小北门界面,打造一条专业的缓跑径,通过合理规划路线,多个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联通,为市民跑步锻炼提供便捷,体育运动设施与公园景观相结合,形成中心城区的“缓跑胜地”。

同时,公园将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合理布局路径和空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天河公园地铁站是连接广州新城区和中心区重要的大型交通枢纽,依托广州天河公园的绿化景观和集散空间,将天河公园地铁站上盖打造成为花园式的地铁车站枢纽。游人无需穿梭喧嚣的马路,全程置身于公园绿地美景之中,便可进行交通换乘。便捷的通行路径、安全的步行空间、宜人的休息空间、优美的绿化环境,给予人们美好的过境体验。

图1 天河公园边界

另外,天河公园的边界还将与周边社区公园绿地、创意园、儿童乐园等场地衔接融合,共同构成一个规模更大、功能更加丰富、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的活动集散空间,满足周边市民、办公人士和游人的需要。

荔湾湖公园是以岭南园林为特色的综合公园,位于广州城西风景优美的荔枝湾地区,是传统的贸易商业地和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今,公园周边重要的历史遗存、旧城风貌、岭南建筑群等人文景观和建筑风貌基本保存完整,并集中了具有岭南风貌特色的餐饮、娱乐、购物等城市游憩场所,部分地段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城市游憩产业发展已成为荔湾湖公园周边社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成为旧城更新、社区重构的发展方向[8]。荔湾湖公园东部荔枝湾沿岸街区,已打造形成极具传统西关风情的街区,泮塘古村、仁威庙、文塔、荔湾博物馆、西关民俗馆、西关古玩城等特色商铺、餐饮和文化展览馆通过水系串联,一直延伸至公园内部,与公园内的轩榭廊坊、湖景、园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此处公园的界限已基本模糊,游人沿着河涌边的特色街市,自然而然步入公园,实现了公园与城市深度的融合,形成公园观光与文化、休闲、娱乐的一体化。

荔湾湖公园经过开放边界的提升蜕变,与周边街区共同构成了集观光、文体、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荔枝湾景区,成为展现广州西关风情的游览胜地,打造广州西关历史文化名片[9]。

图2 荔湾湖公园边界

3.3 安全管理保障

公园开放边界是大势所趋,但随之可能为公园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7]。公园开放边界,增加交通出入口和更多服务功能,意味着游客规模更大,出入公园更加随机。进入公园的人群不再限于观光游玩的游客,还将包含周边居民和办公人士,以及休息停留的路人等众多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群。因游人的素养和意识差异导致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同时,消防安全管理和绿化及景观设施的维护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公园开放边界的规划设计中,如何保障游人的安全,维护环境和设施仍然需要深入探索可行对策。

安全管理保障包括监控、照明、安保、警示等措施。建设智慧化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查看公园情况,全视角监控,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的效率,大大增强安全性。灯光照明在保证夜间公园安全的基础上,亦可营造适宜的气氛,使夜间园路具有观赏性,丰富市民的夜生活。雇用安保管理员或组织志愿者维护园内秩序和游人安全,强化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用设计感强的标识牌吸引游客注意,提醒游客保护自身安全,并维护公园的环境和秩序。另外,相应地提升坐凳、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以满足更大的使用需求。

在不适宜完全开放的边界区段,可设置隐形围栏代替厚重的围墙。隐形围栏融合于植物之中,并向园内退缩一定距离,在公园外围留出适当的开敞空间,既保证了公园外空间视线的舒朗开阔,又能起到交通分隔的保护作用。

4 结语

公园开放的意义,远远不止于为城市增加绿色,它折射出思维方式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进步[10]。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定义中,包含“公共绿地”“游憩”“美化城市”“生态效益”等多种功能[6],公园的开放使城市公园回归其功能的本质。广州是无边界公园建设的先行者,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公园内外景观、交通和功能的融合与蜕变,使老公园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城市公园在生态方面、美学方面、人文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面、社会方面的多种价值。公园开放是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城市的重要一环[2]。

目前,我国对城市公园开放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通过更多的实践与探究,总结理论,积累经验。公园开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顺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逐步更新和蜕变。总结了广州城市公园开放边界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同类型公园开放的设计提供参考,推动公园与城市的渗透交融,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功能和价值,打造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

猜你喜欢
天河城市公园边界
基于AHP的城市公园体育资源评价体系及实证探究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守住你的边界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对天河览胜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一条天河走运来
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 “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