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陈一年 (香港)
摄影大师陈复礼的艺术生涯中,一直保持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影画合璧》是他的一系列创造性艺术实践代表作,显示了他广交艺友的大匠风范,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特殊价值的艺术珍品。
2008年初,应《中国摄影家》杂志之请,由我对陈复礼大师进行了一次访问,其中重点是关于《影画合璧》系列的创作回顾,访谈文章曾刊登在《中国摄影家》杂志2008年2月号,题为“徘徊在雅俗之间——陈复礼访谈录”。本画册节选其中有关“影画合璧”的部分,以飨读者。
由1979年开始,陈复礼先生应中国摄影界邀请,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个人作品巡回展览。从那时开始,陈复礼先生被国人广泛认识。继而他担任了全国文联、政协等机构的委员。陈复礼利用出席全国文联会议、政协会议,以及与文艺界人士的交往机会,先后邀请了数十位书画家为他的摄影作品补笔,孕育出《影画合璧》系列作品。
陈复礼事先有充分准备,根据合作者的艺术风格,选出适合的照片,任他们自由发挥。这些照片留有补笔的空间,还附上一些空白的相纸让书画家适应这种陌生的纸张。倾情合作的中国书画家都是艺术造诣甚高的大家,包括吴作人、刘海粟、李苦禅、李可染、黄冑、吴冠中、黄永玉等,陈复礼与他们共同合作了百幅以上的《影画合璧》作品,弥足珍贵,当属最早的“多媒体艺术”作品,可谓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他说:我当时搞《影画合璧》,除了想创新,就是通过摄影与绘画联姻,来提高摄影艺术的地位,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为画意摄影开辟一个新天地。艺术家们用中国的毛笔、墨和色彩,在预备的摄影照片上挥毫,让不同艺术材质融合为统一的画面。这些别开生面的作品,一经展览、出版等活动,即引起轰动并引发了热烈的艺术交流和讨论,成为那时的社会盛事。
问:……您开创了“影画合璧”的艺术形式,像是展开对于您的摄影作品的二度创作。而这个创作过程更像是一种摄影行为,这方式在今天看来非常有趣,有如“行为艺术”。请您谈谈起初的想法好吗?
答:中国的文艺家们有一种很有人情味的传统,即不同类别的文艺家各展所长,融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篆刻于一炉,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又或者,以一本折页册子,请不同的文艺家留下墨宝,成为一部合集。这样的行为,其它国家的文艺家会有吗?我相信,同是这个陈复礼,如果不在中国也就不会有此想法。
我只是企图把摄影这种与书画差异更大的艺术门类牵到一起。
而我有了想法之后,也要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特别的时空环境、一系列周全的安排下才能完成《影画合璧》系列,从这点来说,也许真有“行为艺术”的味道。
我最早是向吴作人先生和黄胄先生说出“影画合璧”的合作形式,得到他们的热烈赞同。
问:创作《影画合璧》系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参加全国文联大会,文学艺术家们济济一堂,那时我首次在北京举行个展,为人所认识,文联大会又使我与文艺家们交往更深,因此,我萌生了完成《影画合璧》的愿望。
我请求合作的都是了不起的“大家”。大家们欣然合作,动机单纯,没有“笔下有黄金”的观念,完全是出于友情和重拾事业的欢欣。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问:1966-1976年您的摄影创作好像停顿了,《影画合璧》与那段遭遇是否有关联?
答:那十年,我虽然不像内地文艺家们受到那么大的冲击,但是心情压抑,也难以返回内地进行摄影创作。之后重回内地,朋友重逢,使我想到“影画合璧”的创作方式,其实也有与朋友们“联欢”的意味在里面。
问:当时您是如何与这些画家们合作的?
答:我长期都有与书画家朋友交往,较集中的机会是在全国文联大会期间。
我对各位画家的风格有所了解,知道他擅长画什么,便预先选好相适合的摄影作品,放大成大约20×24英寸的照片,有时要制作数张供一位画家选择,或者供画坏了重画。例如:我用沙漠的照片请吴作人补画骆驼;以古树乱枝的照片给李苦禅补画老鸦;用一幅卡通化的鳄鱼头,让漫画家华君武施展他的幽默……
问:1984那年,《影画合璧》在香港引起争论,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影画合璧》是两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引起争议是很正常的事,而最集中刊登关于《影画合璧》的争论文章的是香港的《摄影画报》(陈复礼是创办人,时任董事局主席),我是支持有学术气氛的争论的。
问:后来《影画合璧》这类作品为什么没有延续下来?
古松 题诗/刘海粟 摄影/陈复礼
答:《影画合璧》是把不同门类艺术共冶一炉的尝试,因为摄影和绘画的特性不同,材质各异,在摄影照片材料上施展绘画的技巧确有一定的限制。而且,我不是在创立一种新艺术,而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不同门类艺术家的合作、交流,是一种联谊行为,“情”的因素远重于“物”。我征求《影画合璧》作品由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潮在80年代上半期,一直到90年代初才停止,时间跨十几年,珍藏的作品过百幅。后来,随着一个特定历史环境的结束,产生这种作品的社会条件也时过境迁了。
问:《影画合璧》在您一生的摄影创作中处于何种地位?今天您是如何评价这一系列作品的?
答:《影画合璧》始终是我非常珍重的一批艺术作品,是情谊之作,我甚至珍视如宝,也许别人是难以理解的。它们是我的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但我不能视作我一人的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们一部分已先我而去,睹物思人,这些独特的艺术品更是弥足珍贵。
问:在《影画合璧》完成之前,照片是作为一种半成品,您是如何看待您与画家之间的关系的?
答:我请画家们补笔的照片,确实是不完美的半成品,这样才能留有补笔的余地,引出画龙点睛之妙。在这样的合作中,画家和我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创作者之一;但我是征求者,是集藏者,所以是拥有者。在那些年头,人与人的关系较单纯,重情谊。我常利用聚首的机会为文艺家朋友摄影造像,郑重赠之。而我所存的文艺家朋友影像,也请对方签名留念。
秋江水冷鸭先知 补画题字/黄永玉 摄影/陈复礼
问:《影画合璧》为什么大都是请国画家和书法家们补笔,而没有请油画家或雕塑家。
答:我在前面说过,中国书画家有同堂命笔的传统,而西洋画家却无。这里面也许既有文化和伦理的差异,也同艺术材料的特性有关。以油画或雕塑的材质,恐怕与摄影材料更难撮合在一起。其实,与我合作的画家也有画油画的,如吴作人,但他自然而然用国画补笔,一定不会选用油画的。
问:1979年,您到中国大陆办个人摄影展的背景是怎样的?
答:那是我第一次在大陆举办个展,也是内地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境外华人摄影家的作品展。当时由新华社牵头,促成了这个展览。先有香港预展,再上北京美术馆首展,然后在全国巡回展览,前后历时两年。
问:您是如何分析:为什么1979年您的作品展会在大陆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答:当时中国内地的文化艺术刚刚结束了长期封闭的状态,人们很渴望看到世界上的艺术天地。大家突然间看到,摄影原来可以是那样美好,充满诗情画意的,觉得非常震撼。所以这在当时中国大陆的摄影界影响较大。
问:1879年至1980年代,您的作品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在中国大陆传播?
影子 补影题字/吴冠中 摄影/陈复礼
答:我在内地的摄影展经过20多个省市的巡回,直到80年代初结束。80年代是我最频繁进入内地拍摄的时期,陆续有些地区主动举办我的作品展,也有出版社出版我的摄影集。因为摄影图像对刚刚起步的旅游开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80年我参与创办的香港《中国旅游》画报常刊登我拍摄的内地风光。《中国旅游》和我创办的《摄影画报》在80年代都得以在内地发行。
问:您是如何看待1980年代以来由您引起的在中国大陆风光摄影热的?
答:毕竟风光摄影是美好的,容易引人入胜,利于摄影艺术的普及。风光摄影热对改革开放后艺术摄影在中国内地的复苏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使一些人满足于浮光掠影,只求表面风光,却缺乏内涵。拍摄风光也要有艺术修养,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思考,才能有大的提高。
问:对广泛出现在今天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摄影”,您如何评价?从事这类摄影的人很多都是当代艺术家,他们几乎都是绘画出身,或者说他们几乎都是画家。
答:从视觉上看,影与画是有一定的亲和感的;摄影术诞生时,人们曾把摄影作为绘画的一种新形式来看待。后来分野拉开了,无可否认,在艺术地位和辈份上绘画都是老大哥。我们从事“影画合璧”的创作方法,就很注重在绘画中吸取养分。 “影画合璧”有创新的因素,也有借比摄影发展得更加成熟的绘画之长为摄影“点睛”的作用。当然,摄影始终要走发挥自身特性的道路。
反而,现在有些画家却看中了摄影术和新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些绘画所不能达到的技巧,用来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是可喜的事情。
不过,由于我远离了新进的艺术潮流,已很难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