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是思政课内容的重中之重,要从方法、体系、内容、理论结合实践等方面加以完善。充分利用南阳当地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对张仲景等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及其价值的研究学习,能够达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于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劳动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教育 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主导下不遗余力的推进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必须秉承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携手并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塑造的和谐统一。其中,实践教学作为关键着力点,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实践教学内容的筛选。南阳师范学院位于拥有优厚传统文化的南阳,把丰富的人文资源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途径。尤其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这个思政课内容的重中之重,立足南阳是一些历史名人比如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对张仲景等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及其价值的研究学习,能够达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于大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教育的目的。
第一,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教育,首先要掌握科学方法。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就是从对商品的抽象的研究出发,开始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就是这一思维过程的伟大成果。列宁在概括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时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一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各部分的总和中的、从这个社会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1]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理解的效果,也应采用这一科学的方法。具体说,首先要从感受一些具体劳动开始。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和本质规定表明,劳动是人类实现自身生存发展需要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服务性活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南阳市温凉河畔的医圣祠以及张仲景的故乡——南阳市邓州穰东,了解了张仲景曾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控制了一些疫病、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医治经验、充实和提高了在中医学方面的理性认识,对当今新冠疫情的积极防治具有巨大价值。学生从中认识到,正是这样的劳动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活动性质,由此增进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也能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劳动实践的推动,从而达到完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教育,要注重体系结构的建构。例如,在实践教学中,首先,用“劳动的基本价值和特性”充实“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需要学习的主题为:1、劳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生存价值、发展价值、道德价值。2、劳动活动的本质特性------活动方式的社会性、活动内涵的创造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目的的多重性、活动发展的历史性;其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即从与任何社会形式无关的自然过程”[3]出发,对劳动活动以系统完整的考察,重点领悟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再次,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题主要有:1、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劳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力量、劳动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依据、劳动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2、劳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劳动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规定、劳动者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劳动的发展与人的发展。3、劳动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劳动解放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劳动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要求、劳动解放的社会表现形式。这样既可完善体系,为其他内容提供坚实的理论根据,同时从简单到复杂、从初始到发展、由低级到高级,深刻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增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结构的有序性、完整性和说服力。针对这些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查阅了《伤寒杂病论》及相关文献资料,这是张仲景深入医学方面的劳动实践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用心血凝结而成的鸿篇巨制:“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4]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为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学生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体现的人类劳动的不朽价值。
第三,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教育,要安排系统精准的内容。劳动在所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具有“元”功能的性质,历史唯物主义的本原和本质应是“劳动本位”。必须以劳动观点为依据,引导学生对现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予以科学的现实的把握,摒弃与劳动概念相悖和缺乏劳动证明的观点,从目的和手段、形式和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各个方面,形成系统、完整的观点和原则,丰富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要素。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张仲景生平的深入了解,同学们知道了关于他一生奉献人民的许多劳动实践活动。张仲景所生活的时代,疫病流行,“生灵涂炭,横尸遍野”,而统治阶级丝毫不顾人民疾苦。张仲景从幼年时就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终生也一直对医学刻苦钻研。他“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包括民间验方。后来,张仲景以其博学多才,孝顺父母,行为清廉,被州郡举为孝廉。做官后,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为群众诊治,这就是“坐堂医生”的由来。张仲景还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即饺子,他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又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了冬至日吃饺子这一传统习俗。从张仲景的种种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劳动的本质,现实的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有效地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
第四,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在现实条件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完善与否,要看能不能促进学生自我全面成长、指导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密不可分,我们要让学生清楚,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就是通过赋予劳动者劳动自主权,全面体现出劳动者的社会权利和责任,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提高。新时代高校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教育需要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实效性,把弘扬张仲景等历史人物活动中所具有的传统劳动价值意义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深化对劳动问题的研究,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
综上所述,劳动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具有基础性、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结合本地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让学生走进医圣祠,瞻仰张仲景,能够看到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劳动实践: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创造了很多剂型,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从医学发展的角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通过无比感性真切的体验,让学生领悟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的决定性意义。所以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接纳或者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更不是空洞的所谓“回归”,而是采用一切现实的方式对有机内容从实践层面予以弥补和充实,保证整个理论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教育的实效性。采用可行的实践教学,从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让学生确立起劳動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观点,就能够在整体上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教育的发展,许多混沌不清的疑点、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类社会发展就能够获得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这是正确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科学途径,也是完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7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第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26—27页。
[4]张仲景,《仲景全书.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版。
作者简介:何柳,(197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