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学习动力、能力、毅力的综合体现,是人們获取、分享、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力,教师要深刻认识数学课程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把提升学习力作为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质量评价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
一、 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要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学前教师必须首先关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特质,调查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从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系统”视角去审视数学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归纳总结,得出新知;巩固运用,及其推广;反思小结,提炼规律。
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从学生内在需要出发,加强数学知识的整体设计,体会到所学内容在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整理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培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上,通过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的方法解释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提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并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一一列举”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采用喜欢的方式尝试列举,暴露问题,然后设置多个对比环节:列举“遗漏→不遗漏”、思维“无序→有序”、形式“画图→列表”,引导学生质疑并思考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列举?怎样做到有序列举?如何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何种方法更优化?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获得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深化了对列举策略的认识,实现了对列举策略的意义建构。
课堂应该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质疑,探寻并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反思,这样,学生才能学会数学地思考,從而提升数学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第一、让学生做一个题目,就要明确做这个题目的目的,知道练习题考的是哪一部分的知识,并知道它是考查知识的哪一个方面。如有的题目是考概念或性质的理解,有的题目则考的是法则和基本方法的运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行业的目的性;有了目的性,做事的自学性也就加强了。
第二、数学中的性质概念比较多,而且近似的概念和性质易混淆,是非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和性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果断性能否抓住实质性的东西。果断作出结论是做好是非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是非题、选择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知识意志力双丰收。
第三、正确引导学生做几道较难的题目,在苦苦思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灵感闪现时果断下结论的果断性,都可以得到培养。
学习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教师不能只盯住知识结果和一招一式的教法,而要转变教学理念和目标,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