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南北沟通的纽带

2022-01-08 07:25陈进编辑孙钰芳
中国三峡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丹江口汉江汉中

◎ 文 | 陈进 编辑 | 孙钰芳

丹江口水库面积最大的一片水域,人称“小太平洋”。 摄影/ 刘铁军

汉江流域示意图 制图/ 李浩

汉江行

我从小生活在汉江的终点汉口,经常到汉江“蹚水”,即从汉江下水,漂游到长江,能明显感觉到汉江水清,长江水浑。成年后,学了水利,工作也与水利相关,所以曾十多次沿汉江考察,参观丹江口水库,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记得第一次到丹江口是1979 年,读大二,去丹江口大坝“认识实习”,了解汉江、大坝、大型水库及引调水工程等。当时丹江口只是一个小县城,交通十分不便,从武汉到丹江口要走一天多,先从武汉坐4 个小时火车到襄樊(现襄阳),夜里在襄樊火车站等一夜,第二天早晨再转火车到老河口,然后从老河口坐汽车到丹江口,感觉丹江口好像是湖北的尽头,再也无法往前走了。印象深刻的是丹江口的农副产品极其便宜,公鸡只卖3 角钱一斤,母鸡5 角钱一斤,而且全是散养的土鸡。鸡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好吃的东西,同学们就地取材,买鸡、杀鸡,炖着吃,打牙祭。实习期间,我们乘船到陶岔渠首,必然要经过水库中部的“小太平洋”,那里一望无际,水深不见底、清澈如玉,同学们心旷神怡,感叹万分,水利工程什么都大,大闸门、大坝、大水库,我们不仅感受到学水利的光荣,而且期待着这一库碧水早些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我又到丹江口水库考察,有高铁从武汉直达丹江口,只要两小时,从丹江口到西安也只要两小时,汉江上游及鄂豫陕边界的交通已经十分便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 年投入运行以来已经累计向北方供水400 亿立方米,汉江水已经成为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主要饮用水源,直接受益人口7900 万。如果加上汉江流域3500 万人口和鄂北调水、引江济渭调水工程受益的982 万人口,未来喝上汉江水的人将超过1.24 亿人,占到我国总人口的8.8%,而汉江流域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1.7%,其中丹江口以上的流域面积仅9.52 万平方公里,不到国土面积的1%。

南北交流古道和水道

汉江,也称汉水,全长1577 千米,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其干流在陕西境内长657 千米,在湖北境内长920 千米。汉江上游,沿秦岭南麓自西向东流,到中游襄阳才转向东南,到下游泽口又转为向东流。《尚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水经》载:“汉水,又东南,经江夏云杜县东,夏水从西来注之。”在古代,汉江不同河段有不同名称,汉江源头称漾水,流经沔县(现陕西勉县)时称沔水,流至汉中平原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称沧浪水,襄阳以下称襄江、襄水,汉水之南段,又称夏水,等等。

西周时期,汉江上游(今陕南地区)巴人、蜀人和楚人居多。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在此争锋,到公元前312 年,秦楚丹阳之战,秦国将楚人的势力从陕南驱逐出去,并置汉中郡,首次将今天陕西勉县、留坝以东,干佑河、湖北保康、郧县以西,珍珠岭以北(今陕南地区)统一起来。秦人为了加强对陕南地区的统治,在前人古栈道的基础上,在秦岭南北向的山谷中分别修建了多条栈道,不仅加强其统治,也加强了关东地区与蜀地、巴地、汉江及长江的交流。这其中著名的栈道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

陈仓道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咽喉要道,中途翻越大散关,汉楚相争时,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由此道北伐关中,使“陈仓”之名流传2000 多年。褒斜道,南起褒谷口,北到斜谷口,“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先秦时期,是秦川通往巴蜀的主要干道,秦汉时期,是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傥骆道,也称骆谷道,从汉中傥水河到周至县西骆峪,是秦岭古道中最险要而又最便捷的一条。子午道,始建于战国,是汉唐两代长安通往巴蜀的一条重要通道,秦末刘项相争,刘邦被迫前往汉中就任汉王,所行即子午道。据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经该道送往长安,所以该栈道也称“荔枝道”。库谷道,也称裕谷道,系古代长安翻越秦岭,向南通往金州(今安康)的驿道。武关道,也称蓝武道,系古代长安翻越秦岭,通往东南向的南阳、荆襄以至江南、岭南的主要驿道,因途经蓝田关、武关,故名蓝武道或武关道,又因自长安到达商州(今商县),唐时又名商山路。蓝武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时开辟此道,周秦汉唐时,在诸驿道中其地位仅次于潼关道。上述每一条古道都有一部历史,是秦汉时期关中地区通向蜀地和楚地的主要通道,它将黄河与长江的早期文明联在一起,先人们开山修道、通往远方的能力令人钦佩至极。

河南省南阳市陶岔——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前方为水库,近处为水渠。 摄影/ 刘铁军

跨越秦岭的古道 制图/ 李浩

汉江干流水量比较充足,上中游河道自古以来一直比较稳定,适宜航运。汉江干流95%河道可通航,支流航线也有4317 千米。汉江沿线一直是南北贸易集散地,如南郑、洋县、城固、安康、商州龙驹寨、襄阳等均分布有大量码头,形成了沟通汉江的商路,并与相邻流域保持联系。西北及关中等地所需要的粮食、日用品,经常从汉口采买,经汉水、丹江水运至龙驹寨,然后骡马运至西安。龙驹寨西距西安190 公里,东距武关40 公里,北通潼关160 公里,可东出南阳,直趋中原,南下襄樊,自古有“陕东南第二门户”之称,曾是长安与汉口之间的商贸重镇,河岸帆樯林立,脚子班往来如织,西北两路驮骡每日络绎不绝,街衢熙攘,被人们誉为“小汉口”。汉中盆地中央的南郑县(今汉中市)的东市十八里铺,是汉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水运码头和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兴安府的安康县(今安康市)也是一个商业中心。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 制图/ 李浩

明代以后,汉江水陆联运更为突出,由下游输入上游的货物以棉布为大宗,还有砂糖、石油、烟草、染料及日用杂货,再由陆路运到川北、关中、甘肃与汉中所属各县去销售。而汉江上游的物资,以汉中为聚散中心,分别运到安康、老河口、汉口,主要货物有皮张、生漆、木耳、药材、桐油、竹材、稻、麦杂粮等,转运的还有甘盐等。中游的襄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各地物资云集,在樊城汉江边兴建了供各地商会、同乡人洽谈交易、联络乡谊的会馆20 多座。清末民初,樊城两岸大小码头多达72 个,汉中、襄阳和汉口沿江遍布码头、商会,商业繁荣,金融流通,沿江街市栉比。直到建国前,汉江两岸的码头还保留有近30 个左右。1936 年,陇海铁路通到宝鸡后,汉白、汉宁、汉宝各公路也先后通车,原来由汉中吞吐的货物几乎都改陆运,陇东、徽、成、康各县原由汉江运出的土特产品,也取道陆路,从此,汉江航运一落千丈。

南北文化交融的通道

从地理上看,汉江上、中和下游都有一块平原:汉中平原、南阳平原和江汉平原,三大平原不仅降雨量丰富,气候宜人,而且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是人类走向农耕时代的好去处。汉中平原的李家村遗址位于陕西汉中西乡县城关镇和平村,为史前陕南新石器时代聚落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其持续时间在七千年以上,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南阳平原的黄山遗址时间跨度也相当漫长,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序列完整,是南北文明汇聚的核心区;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与汉江上中游文明同样丰富多彩,遥相呼应。

春秋战国时代,汉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就做出了可贵贡献,例如《诗经·周南·汉广》中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屈原曾流放汉北南阳,《楚辞·九章》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将汉水与黄河、长江和淮河等同。当然,最让汉江闻名于世的是刘邦在秦末楚汉纷争时,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据此地发愤图强,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用4 年时间,便击败项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家王朝。东汉刘秀及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起兵,中兴汉朝,使汉朝延续近400 年,是秦以后最长的朝代,促成了汉民族的兴隆。汉语中汉朝、汉族、汉人、汉字、汉剧、汉白玉等称谓,都源自汉江,在我国能以“汉”为河名的也只有汉江了。

隋唐一统,汉江地区的文学创作与盛世文学一道,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本土文人与穿梭南北的作家,留下诸多雅词颂歌的同时,亦将中原、关陇、荆楚、巴蜀等地的文学融汇。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并长期居住在汉江边,其在《初春汉中漾舟》中乐不思归:“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李白在《襄阳曲四首》中沉迷汉江美景:“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在《襄阳歌》中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更是把汉水比作满江美酒,凸显了“诗仙”的浪漫情怀。

以三地方言为例,来看汉江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汉江上游自古就有“风气兼南北”,造成“语言杂秦蜀”,“其声音山南近蜀则如蜀,山北近秦则如秦。”(《汉中府志·风俗》),现在汉中大部分地方方言接近四川话,属于西南方言的范围,而洋县、城固两县话,却是四川话与关中话融合后的变种,西乡、勉县、略阳三县的话,保留关中话特点较少,而向四川话靠拢程度较高。安康地区受湖北话影响较大,在紫阳县安家河有一个“方言岛”,岛内人全部都说“江南话”。汉中的镇巴县,商洛的柞水县,分别有几百人以上的壮族、苗族聚居点,素有壮乡、苗乡之称,这里既有楚汉文化的融合,又有巴蜀文化的浸润,“楚音”、“川语”、“秦腔”并存,“江南话”、“苗语”、“壮语”犹在,与关中及陕北大体一致的方言形成明显对照。再看襄阳北部及丹江口市方言,与南阳相似度高于与荆州和汉口话,可见,即使元明以来几百年来陕、豫、鄂行政区划分,却并没有隔断数千年来南北语言汇聚的印记。

南北贯通的新“河流”

丹江口水库的水主要来自秦岭南麓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地,除汉中平原区外,其它基本都是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环境好,几乎每条山溪流出的水都是清澈见底,达到国家I 类水的标准。丹江口水库的陶岔渠首到华北正好是我国第二级阶地向平原处的过渡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方城垭口(长江与淮河分水岭),与华北平原有100 米的高差,水流可以像天然河流一样,自流到华北平原,实乃最佳调水线路。中线工程的建成不仅连通了长江与黄淮海水网,而且相当于在我国中部重造一条南北向的“河流”。

山水画廊般的丹江口水库 摄影/ 刘铁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沿线23 个大中城市、152 个县(市)喝上了汉江的优质水,目前郑州、石家庄、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饮用水的70%以上用的是汉江的水。通水4 年多,累计向北方48 条河流生态补水达59 亿立方米,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段回补37.89 亿立方米,华北地区大量干枯多年的河,重现清水灵动、鸟语蛙鸣的景观,其潜在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尚待评估。

京杭大运河原本是一条航运交通通道,还承担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信,未来的汉江连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起,不仅能发挥其重要的水资源效益,而且其经济、社会、生态、旅游和文化等综合效益无可限量,汉江必将焕发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猜你喜欢
丹江口汉江汉中
汉江春晓
河南丹江口库区滑坡危害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汉江之歌
丹江口柑橘价格“破纪录”啦
汉中仙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