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110000
终末期肾病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目前多采用血液透析疗法,疗效确切〔1-2〕。为了避免患者在长期血液透析中多次反复进行血管穿刺,需要通过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此通路具有血流量充足、可长期反复使用等优势〔3-4〕。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多学科协作护理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由疾病相关学科医护人员组成固定小组,整合优势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5〕。为了探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本文就多学科协作护理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实践意义进行探索。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84例。纳入标准〔6〕:①满足终末期肾病的诊断标准(肾小球滤过率<5 ml/(min·1.73 m2),每周透析器监测尿毒清除量与体积比值(kt/V)<2.0;②均行动静脉内瘘术;③患者同意参与该项研究。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语言表达能力障碍;②精神异常;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④甲状腺切除史;⑤肾移植史、动静脉内瘘手术史;⑥凝血机制异常;⑦恶性肿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0~73岁,平均(58.72±9.83)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1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1~77岁,平均(59.18±9.94)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14例,糖尿病肾病1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接受住院治疗,主管医生与相关人员讨论确定手术时间,由血管外科医生实施动静脉内瘘术,血液净化中心制定明确的透析计划,血透室护理人员负责透析穿刺护理、用药管理、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术前健康宣教,实施心理护理,讲解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预后,并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术后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早期接受功能锻炼。术后1 d可适当活动内瘘侧手指,促进血液循环;术后7 d可尝试捏软皮球,每次活动3~5 min;术后14 d可在上臂捆扎止血带,做握拳运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人员进行透析期间、透析后宣教,透析期间告知患者透析侧尽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刺破血管发生血肿。指导患者检查内瘘搏动情况,两次透析期间内瘘侧肢体适当活动,监测血压等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1)成立多学科协作护理小组,以肾病科主任(担任组长)和护理人员(护士长1名,护师1名,责任护士6名)为主导,以血液净化中心(2名)、肾病科(2名)、血管外科(2名)医师、心理师(2名)、营养师(2名)、超声科医师(2名)为成员,共同组建多学科协作工作团队。(2)制定多学科协作护理方案,由组长带领组员在术前对患者展开病房巡视,了解患者手部血供状态,结合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明确手术部位和方式。肾病科护士负责收集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手术资料、既往病史等相关信息,全面评估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建档保存,通过与小组成员共同研讨,制定护理方案。(3)落实多学科护理计划,①由手术医师和小组成员为患者说明手术流程、注意事项,术后告知患者手术情况,为其介绍预后良好病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②术后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说明术侧手臂严禁提举重物、屈曲、抬高术肢,保持衣着宽松、舒适,禁止搔抓术侧皮肤,维持术侧皮肤干燥整洁,指导患者开展握力训练。③由血管外科医师指导患者掌握内瘘通畅度、术侧末梢血管充盈度的判断方法;责任护士负责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防控血流不畅、血栓等情况发生。④首次应用内瘘前,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查房,根据彩超评估、物理观察结果判断内瘘成熟情况,选择高年资护士负责穿刺工作,确认穿刺方向、穿刺点。合理使用血管,每个月评估1次内瘘情况,及时改进穿刺方案。⑤营养师负责制定患者饮食计划,由责任护士落实到位,保证患者营养摄入充足。⑥心理师负责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给予患者所需的心理护理服务。⑦透析期间由血液净化中心护士负责观察吻合口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告知主管医师。
①参照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7〕评价护理前和护理后2 w患者的自护能力,包括4个维度、43项,每项用5级评分法,评为0~4分,求取总分,评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自护能力越高。②统计并发症。③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生活质量量表SF-36标准评价,该量表共包括36个方面,分为生理职能、认知功能、情绪职能、角色职能与心理健康几个方面,每项满分100分,评分高则表明生活质量高。④护理满意度。根据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价,护理满意度评价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技术、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宣教情况,划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患者根据自主意愿填写,总满意率为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之和。
护理后,两组自护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自护能力评分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护能力评分对比(分,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7.14%),包括感染1例(2.38%),血栓1例(2.38%),出血1例(2.38%);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2例(28.57%),包括感染3例(7.14%),血栓4例(9.52%),出血4例(9.52%),动脉瘤1例(2.38%)。由此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573,P=0.010)。
观察组生理职能、认知功能、情绪职能、角色职能、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对照组满意11例,一般20例,不满意11例,总满意率为73.81%;观察组满意24例,一般16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为95.24%;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2,P<0.05)。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生命线,动静脉内瘘以其使用便捷、并发症少、寿命长的优点,受到了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临床中完善的护理方法是保持内瘘通畅、防控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8-9〕。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士大多遵医嘱被动展开各项护理措施,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医护合作水平较低,影响护理效果,难以满足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是指由多个学科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医疗团队,针对某一系统疾病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提出诊疗意见,现已在呼吸、肿瘤、血液外科等多个医疗领域得到了逐步应用和推广〔10-11〕。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为当前临床医疗机构探索、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该模式是多个学科专家形成固定专家组,针对某一组器官或系统疾病,利用定时、定期、定址会议,提出针对性诊疗意见的治疗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科、肿瘤科等重要领域中。在团队成员确定方面,侧重于选择能力强、资历深的人作为领导,保证治疗方案切实可行与权威性。同时建立相互交流平台,方便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下,专科医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各科室工作人员的协作水平。本文中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并发症风险更低。分析后可知,应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能够集中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术相关学科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科室医护人员的专业优势,由专业的医师和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护理计划。同时在该种护理模式下,各学科医护人员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能够有效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促使医护人员互相配合,提高团队协作水平,为患者提供所需的生理和心理护理服务。例如,肾内科医护人员能够对病患进行围术期相关健康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动静脉内瘘术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心理师能够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心理护理服务,减轻其负面情绪,促使患者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各项护理和治疗工作;营养师能够合理制定饮食方案,使患者能量摄入充足,避免营养不良情况发生;血液外科医师能够使患者熟练掌握对内瘘通畅度、末梢血管充盈度的判断技巧,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使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医护人员对症处理,有效防控并发症发生。
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多学科协作护理干预增进医护之间的合作,而且强调成员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为患者提供治疗决策,保证医护工作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提高患者病情改善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而且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认为人体本身为有机整体,以人为中心,重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为特定患者提供护理意见,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术前开展巡视,观察患者的病情,贯彻全面的护理计划;术后针对性预防护理,培养患者良好的健康行为,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干预操作,进一步提高自护能力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在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积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