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河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脉络研究

2022-01-07 01:48:26李立威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育厅河北省图书

李立威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0)

0 引言

晚清时期,各项近代社会事业随着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在全国萌芽,近代图书馆事业也肇始于此。直隶地区紧邻京津得风气之先,图书馆事业随之兴起,经过民国前期尤其是南京政府“黄金十年”的发展至1937年已经初具规模,但日军侵华给刚刚兴起的图书馆事业带来重创。统观抗战胜利前的近五十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政权更迭,呈现不同特点,为了准确把握其发展脉络有必要进行分期研究。

1 研究回顾

随着史料的丰富,民国时期图书馆研究日渐兴起,北京、天津、甘肃、湖南、山东、河南等地的图书馆同仁都对本地区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事业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但该时期我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研究较少,仅发现一篇专题论文,该文按照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通俗图书馆三种类别,对“七七事变”之前河北省几个重要图书馆做了简单介绍[1]。另外,在一篇论述民国时期我省地方政府及社会教育关系的硕士论文中,有一章节涉及到了该时期我省的图书馆发展的内容,除对该时期省级大馆做出介绍之外,还点出了我省图书馆在机关、经费、职员数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2]。以上两项成果未对民国时期河北省的图书馆事业进行分期研究。

其他省的图书馆史研究者将图书馆事业发展分期作为研究起点,如将民国时期湖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划分为萌芽期(1912-1921)、勃发期(1922-1937)、艰难期(1937-1945)和衰落期(1946-1949)[3];韦庆媛将民国时期北京图书馆事业划分为发展阶段(1921-1937)萧条阶段(1937-1945)恢复阶段(1945-1949)[4]。笔者以刊行于1934年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所载数据为主,辅以其他统计表,对每年的开设的新馆数量进行梳理,发现该文献统计的所有84座图书馆,自1926年之后开设数量逐年增加,至1929年四年间开设了46座新图书馆(见图1)[5]。另外,1937年日军侵华之后,河北省沦为日占区,在日伪政府的摧残下图书馆事业遭遇重创,至1945年后开始重建。故笔者将河北省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1927年之前)发展期(1927-1937)低潮期(1937-1945),每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下面将详细说明。

图1 1932年前河北省市县立图书馆开设数量

2 萌芽期(1927年之前)

2.1 省级图书馆的设立

这一时期图书馆思想和实践传入河北,建立了省级图书馆。1910年清朝学部发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其中要求“各省图书馆亦须依限于宣统二年一律设立”而在此之前,直隶首任提学使卢靖已于1907年委托学务所张秀儒接管天津教育品陈列馆的20万卷藏书,并以此为基础筹建天津直隶图书馆,经过不到一年的筹备于次年6月9日开馆,当天就接待读者22人[6]。1908年直隶总督杨士骧将保定莲池书院交由提学使卢靖筹建保定直隶图书馆。两座省级图书馆在清末相继建立,直隶成为唯一具有两座省立图书馆的省份。

笔者认为两座省级馆的建立不但顺应了清廷学部各省建馆的要求,同时也是省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1905年时任直督袁世凯在留日学生梁士宸的提议下,授意学务处选派各州县“品学兼优、乡望夙孚”者赴日考察教育,希望他们能够学成归国后“尽效力之义务”早日实现直隶教育普及的目标,之后在全省相继建立了多处劝学所,经查此次赴日游历的16名直隶学校司人员中卢靖、范延荣、李金藻3人成为河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7]。所以,两座省馆的建立不但应从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潮流去认识,还应该从河北省教育事业近代化的潮流中认识,也从侧面印证了潘燕桃和程焕文关于清末民图书馆事业深受日本影响的观点[8]。

2.2 县级图书馆的设立

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末开始到民国初年河北省的一些县市开始出现图书馆,根据统计1902-1926年河北省共开设13个县市馆,年均开设量为0.52座,应该说发展势头是较为缓慢的。从地域分布上来看,13座县市馆中有6座(良乡馆、昌平馆、三河馆、蓟县馆、通州馆、涿县馆)分布在北京周边各地,4座(临城馆、赵县馆、巨鹿馆、威县馆)集中在邢台附近,另外三座分散于滦县、天津和东光县[5]。

3 发展期(1927年-1937年)

3.1 图书馆在省内大范围铺开

1927年开始河北省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县市纷纷建立图书馆。据统计1927-1931年的五年间,全省新开设图书馆71座,年均14.2座。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到1936年河北省公私各类图书馆已经到达439座,在全国各省中名列第三,图书馆事业在河北省初具规模[9]。

另外,在战乱中遭遇重创的图书馆恢复旧观。天津直隶图书馆屡遭兵燹,1924年冬曾被征用为兵舍停止开馆,此后五年此来彼往战乱不断,书籍器具多有散失,直至1928年经中华图书馆协会与河北省教育厅进言,又致函当时的平津卫戍司令部和天津市警备局,才将所驻第三集团军第四师第七团迁移出馆[10]。后经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部专门拨款增设书籍器具于1929年6月恢复开馆。河北第二图书馆同样因为军事影响闭馆已久,经教育厅整顿后于1929年开馆[11]。

3.2 图书馆业务的拓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业务也在不断拓展,各馆除了基本的阅览、借阅服务外还尝试开拓其他业务。河北省第一图书馆(原天津直隶图书馆)于1932年开设了妇女儿童阅览室,天津市立图书馆于1931年成立,开馆即设立了儿童阅览室和新闻阅览室。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在1932年开始提供夜间开馆服务[12]。1935年暑期河北省第一图书馆开设“暑期茶社”,每日午后5-9时在院内举办讲演、说书、曲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天津市教育局因市民“知识不一”遇有新的社会举措不免“望风怀疑”,为“发扬社会教育解释市民疑问”通令各图书馆设置问讯处,解答市民疑问[13]。

3.3 文件法规的完善

河北省图书馆事业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教育是南京国民政府推动的社会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层面下发了一些图书馆相关文件,使图书馆事业有章可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年的12月20日,改组后的教育主管部门大学院就颁布了《图书馆条例》要求“各省区应设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各市县得视地方情形设置之。”该文件发布之后,图书馆事业逐渐由省会城市渐及于各市县[14]。之后教育部于1930年颁布了《图书馆规程》对大学部颁布的《图书馆条例》做了部分修正,于同年颁布了《私立图书馆立案办法》对私立图书馆的成立做了规范。

3.4 教育厅重视社会教育事业

河北省教育厅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在一份关于河北省第二图书馆整顿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现当训政时期,民众常识亟待灌输,各处图书馆之设立洵属刻不容缓”[15]。为开启民智,1931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颁布了《各县民众教育传习所办法大纲》急令各县于1932年底举办民众教育传习所,1932年又再次电令各县长务必如期举办民众教育传习所,足见教育厅对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视[16]。

为推动全省图书馆事业,并为举办巡回文库调剂藏书做准备,1932年河北省教育厅专门聘请北平图书馆学者李文 进行了全省图书馆巡查工作。该巡查历时四个月,按照津浦铁路、北宁铁路、平汉铁路三个方向依次开展,所至四五十处,并对各馆的人员、经费、藏书、编目、设备及读者情况做了详细的记录,并形成报告提交教育厅[17]。

河北省教育厅为了增进社会教育机关和院校图书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于1932年暑期在天津开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教育讲习会,聘请图书馆学者李文 、于震寰负责图书馆学技能的教学,又聘请知名学者李蒸、刘国钧、赵万里前来进行学术讲座。教育厅对此次讲习会非常重视,要求省立图书馆或社会教育机关图书部派送3人参会,各省立学院和中等学校选派3人参会,各县图书馆或民众教育馆图书部派3人参会,总共到会160人[18]。此次会议大大提高了我省各图书馆业务水平和规范性,其中省立第一图书馆在培训结束后就采用了刘国钧图书分类法对馆藏图书进行编目[19]。

4 低潮期(1937年-1945年)

4.1 图书馆遭毁弃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初具规模的河北省图书馆事业遭遇重创。根据1938年《重庆时报》夏颂明先生的统计,七七事变之后的一年内河北省和天津市就损失图书馆202座,该统计还未将“七七事变”前四个月沦陷的冀东二十二县图书馆的损失计算在内[20]。经过八年抗战,河北省与天津市的图书馆数量由1936年的439座锐减至103座,损失达77%,为刚刚崛起的河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21]。

4.2 高校图书馆内迁

日军全面侵华后,文化教育事业面临重大危机,1937年7月28日日军空袭南开大学,河北省图书馆的创办者卢靖为南开大学捐献的木斋图书馆被夷为平地。为保护文脉许多大学纷纷转移,而其所属图书馆也随之内迁。如,天津北洋工学院图书馆随学校经郑州西入潼关内迁至西安。唐山工学院图书馆随校经湖南迁至贵州,但由于校舍被日军侵占有2万余册图书未能运出弃置唐山,后由留守唐山的江秀炳馆长设法周全,于1939年将这部分图书运至保定莲池书院保护起来[22]。另外在南迁沿途,虽也购进图书但由于路途遥远战火不断最后也损失殆尽[23]。

4.3 留守人员勉力支撑

抗战开始后,各高校图书馆纷纷随校内迁大后方,各省馆也在省内迁移自存,如湖北省馆西迁恩施,浙江省馆移至丽水等,而“七七事变”之后河北省首当其冲事起仓促,位于天津和保定的河北省第一和第二两座省级图书馆被迫落于敌手,但由于影响较大,敌人并未直接毁弃,而是以各种方式进行打压,留守人员在日伪政府统治下虚与委蛇勉力维持,使珍贵文献得以保存下来。

位于保定的河北省第二图书馆在1937年秋被日军抢占充作马棚,撤出时又掳走大批书刊,之后大家推举苏毓琦为馆长,并将馆名变更为保定莲池图书馆继续开馆[24]。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第一图书馆在日伪政府统治下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第二图书馆,之后因日军进驻后被迫关闭,日军撤出后掳走大批图书,并在门口贴有“支那人禁止入内,入内严罚”字样。为进行殖民教育压制抗日救国思想,日伪当局命令严查出版物,汉奸组织新民会又赴各馆查禁图书,将期刊、报纸、图书等文献大批运走,1937年之前十年所出版图书均遭查禁[25]。1938年冬,在时任馆长杨鸿绶的交涉下,图书馆同仁在日军荷枪实弹的监视中将书迁至临时租借处,经过长期清点整顿,于1940年勉强开馆维持[19]。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描述了抗战胜利前河北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概况,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整理提出了河北省图书馆事业阶段划分的观点,对整体认识河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史提供了一种视角。另外,抗战胜利到建国这段时间的图书馆发展史也应与1945年之前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但由于精力和资料有限在本文中没有做进一步探讨,希望有兴趣同仁能够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共同廓清民国时期河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脉络。

猜你喜欢
教育厅河北省图书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2014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年度排行榜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