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共享课程建设创新与实践

2022-01-07 02:19刘红蕾李艳萍张瑶瑶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考核目标评价

刘红蕾,李艳萍,张瑶瑶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泰安 271000)

0 引言

以微课、慕课、网易公开课等为代表的App(Ap⁃plication)软件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广泛使用。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课程资源,设计能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把手机作为课程学习的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实际生产过程为依据,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设计行动导向式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和雨课堂等微信小程序,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加大过程考核、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课前推送、课中演练、课后复习、平台互动答疑等阶段性任务,以全过程考核为抓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完成课前知识准备、课堂教学参与、过程管控考评以及课后自主学习,有效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手段多样性、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评结果的合理性。并以“流体分析及应用”“电厂锅炉运行”等共享课程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践应用。

1 共享课程开发

1.1 课程开发流程

“流体分析及应用”是热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主动学习意识不足。针对上述课程特点和教学难点,此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移动终端为媒介,以过程考核为抓手,将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重构了课程框架和教学资源库。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全过程线上资源推送、考评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先期开发教学资源库并上传至共享平台,根据课程进度推送学习资源和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手机端扫码考勤、自主学习并根据要求完成测评。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调取平台数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重点,深化学习效果。教师在平台推送课后作业,学生线上完成作业,形成考评成绩。教师在平台在线回答学生问题,更新共享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开发框架

“流体分析及应用”课程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开发流程

1)前端分析。分析相关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学习目标,结合课程授课群体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等因素得出分析结果,进行课程规划和设计。

2)课程规划。针对课程特点设计项目,细化知识点。

3)课程开发。录制线上微课,建设课程资源库。

4)学习设计。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侧重学生与教学资源,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课程发布。建立课程,将课程资源按教学情境上传至平台,随时调整和优化。

1.2 细化知识层级

知识层级的划分由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又称学习目标,是对学习内容要求达到的效果描述,决定教学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1]。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时,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2]。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3个层级,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目标分解示意图

课程目标指整个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涉及面广,既有专业方面的要求,也有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单元目标是课程目标细分后的子目标,规定每个单元模块学习完后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对学习者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方面有所要求;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子目标,涉及每一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例如按照“流体分析及应用”的课程目标,将课程划分为5个单元,分别明确其单元目标;5个单元根据内容和要求细分为若干个课时,每个课时就是知识层级的最基础部分。

1.3 规划开发课程体系

根据热动类专业岗位分析,结合检修和运行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整体设计、项目设计和知识点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资源开发和教学活动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以热动类专业岗位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需求和特征分析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把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以运行、检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重新按照项目进行整合,每个项目对应若干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关联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流体分析及应用”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的项目导向性课程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项目导向性课程结构图

2)开发课程资源。根据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优化整合前期的课程资源,包括推介给学生课前学习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材、教学视频、自我测验等资源;课中学习的多媒体课件、操作视频等;课后的习题、在线测试、拓展知识等。线上课程的呈现方式以直观性较强的图文、视频、动画素材、操作演示为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布置学习任务,按照学习的4个层级及时推送教学资源,做好线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设计[3]。设置合理的课程学习阶段性计划,便于学习者对自主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按既定的课程规划和学习活动在共享资源教学平台搭建课程框架,将课程资源发布到该平台上。

4)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改革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要求[4],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利用移动终端和共享课程资源的环境,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设计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将三维目标融入移动终端互联课堂环境下学习的全过程中,如表1所示。

表1 三维目标及具体含义

2 构建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2.1 创新考核方式

利用移动终端灵活便捷的特点,使手机变成学习和考核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学习和考试,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解答题等;考试既可以固定时间、地点的考试,也可以为自由时间的考试。综合考虑学生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效果和表现,对考核环节、考核内容、考核的权重比例等进行设计,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考核方法,成绩评定方法如图5所示。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平台和移动终端来统计随堂作业及单元测试成绩、讨论区中的表现及线上结业测试,自动生成线上学习成绩;线下教学借助雨课堂统计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互动参与度、实训任务等,自动生成线下平时成绩。对形成性评价(线上学习参与度、线下课堂作业、研讨表现、课堂表现)、阶段性评价(单元测试、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和终结性评价(线上结业测试、线下结业考试)进行综合,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图5 成绩评定方法示意图

2.2 搭建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指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据此对教学效果,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5]。多元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内容多元,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和导向功能。多元评价方法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全面考查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表现,每一个评价环节都留有记录和反馈,相比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6]。

图6 多元评价方法示意图

3 结语

本文开发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共享课程和全过程评价体系,并应用于“流体分析及应用”课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习惯由原来的期末突击学习和背题库逐步转为每天扫码学习、答题,课程实时成绩和排名让学生增加了压力和紧迫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共享课程促使教师共建、共享课程内容,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考核目标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家庭年终考核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