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敏
摘要∶音乐课标教学的传统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文中指出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应抛开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
关键字∶ 音乐教学; 音乐表现;教学模式;课程标准教学;研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 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 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 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 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 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學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音乐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外,还应鼓励学生争取机会,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参加音乐考级活动及参加有意义的公益性演出活动,虚心向其他参赛、参考、参演人员学习,取长补短。还鼓励学生举办家庭音乐会,使音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大程度和范围地发挥音乐的魅力和作用。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沙龙、音乐夏令营等音乐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能力。通过音乐表演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音乐的价值与作用,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也给其一个表达个人情智的机会。通过社会音乐活动的参与,教会学生以音乐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使学生在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及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领域,通过音乐表现活动,最能了解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掌握程度,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的真善美理想境界中。音乐表现是人类自我的表现,是人的心理、情感的体现。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折光,它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表达情感的需要。即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所以从音乐的本源来看,它是一种内心情感表达意愿的自我实现,也是参与意识自觉化的一种表现。只要真正进人音乐境界,就十分容易产生表现欲望,有了这种音乐表现欲望,也就可以激发演唱、演奏等表现技术向艺术美的方面升华,以适合音乐审美情感的生动表现。这种心理机制和音乐表演 技术操作的结合关系是复杂的,但又是一切音乐活动所必需的。
在课标教学中,首先应注意表现产生的基本前提,这种具有选择和定向的心理因素,是全神贯注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保证。音乐活动的动机有助于表现的强化,动机作为心理倾向具有推动行为的动力,它不仅可以引发、维持音乐活动,而且,还能调整音乐表现能力,以使音乐表演达到预期的结果。应该说音乐最直接的对人的影响方式,便是音乐表演,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必须通过音乐人的表演活动,才能将其音乐意识传递给人们,音乐表现是音乐实现与传递不可缺少的媒介,音乐只有通过表现活动,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的机会,重视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其教学应体现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音乐课标教学中应抛弃以往枯燥无味的添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耀华∶ 高师音乐教育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2] 沈德灿 孙玉兰 滕桂荣 ∶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
[2]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4 版[4] 林 华 ∶ 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 版
[3] 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2004[6] 加涅著,皮连生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