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

2022-01-06 12:37彭春丽周建林
高教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课外人才培养

彭春丽 周建林

摘  要:加强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但各校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缺乏系统设计、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脱节、学生受益面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构建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重庆大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课外创新实践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为其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031-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design,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in class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practice, the lack of students' benefit and the low enthusiasm.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Chongqing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building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we have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outside class; innovative practic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内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已成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系统的规划,其中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构建适应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各个高校通过搭建课外创新实践平台,设立如国创、市创、校级多种专项创新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但從目前的整体实施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设计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载体的今天,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来临,以及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诞生,传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不足也逐步显现出来,普遍缺乏课外创新教育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1],并未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缺乏人才培养定位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机制的科学规划。

(二)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脱节

虽然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课外创新实践作为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内容宽泛,并没有实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两个体系之间还存在着重复或分割,没有完全发挥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缺乏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构建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2];教师在授课时很少有意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培养效益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目前还缺少相对完善的机制,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训练内容、建设成果未能充分向第一课堂转换,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和推动还存在不足。

(三)学生受益面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精英化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课外创新实践教育一直是少数成绩优异学生的专属区。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全国性科技竞赛,竞赛获奖作品的科技学术含量逐年升级,变成了学校之间创新实力和教师科研成果的比拼,大学生日益从主导者变为被动参与者[3];而大部分一、二年级学生很少接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主动创新意识较薄弱,知识储备不足,还没有形成主动思考和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缺乏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部分学生尽管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参与一些创新项目或科研实验(实际上很多选题都是教师已设定好,学生只是选择参与),要实现学生自主选题或自主研究就显得能力不足,这样势必难以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优秀人才[4]。

(四)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课外创新实践成果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目前没有相应的创新管理机构,未能充分实现课外创新成果向课内教学资源转化;一些高校未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整体工作量中,在职称评审中其工作也不纳入考核范围,导致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尤其使一部分高水平的教师不愿意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未将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第一课堂形成有机整体,未打通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与第一课堂的学分通道,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

二、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定位

重庆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直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方针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能力为重、通识教育、学研融合、学科交叉、学制贯通、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有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培养适应和驾驭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按照“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过程自主参与课外创新实践项目,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在学校内营造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使课外创新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促进学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和行动纲领中,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一)完善“三位一体”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夯实理论基础、精简课内学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教育”的思路,统筹教育教学环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训练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该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的载体地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拓展地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体系为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探索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教学环境、建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二)构建“三层次两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各专业特色,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构建并完善了集基础实验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拓展为一体的“三层次两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并围绕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组织开展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层次两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 三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层,着力于对学生基础实验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学环节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类实验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等。

第二层次:提高层,着力于对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基础能力的系统培养,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实验类公共选修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第三层次:综合层,着力于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学环节包括创新实验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2. 两结合

结合一:教学与科研结合,发挥研究型大学在人才、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构建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

结合二:课内与课外结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将对学生的培养延伸至课外,促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开展多种专项创新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支持学生建立各類科技创作社团等。

(三)完善“多元参与、引育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坚持实践创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包含交叉课程、创新实践环节、第二课堂等内容的“个性化模块”,明确至少修习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要求。构建“教育-竞赛-培训-孵化”本研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国家、市、校、学院四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建设涵盖“教育-竞赛-培训-孵化”于一体的指导服务机制,通过一、二课堂结合,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融价值塑造、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为一体、本研协同的多元参与、引育并举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搭建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将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建有高水平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支撑。学校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开放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通过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培养学生;大力培育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丰富活跃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第一课堂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实施个性化培养。

(五)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多种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搭建了产学研协同的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搭建了集实习、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创新创业为一体的高质量实践育人平台,共建多个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学生在企业基地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与知名企业合作,引入行业领先课程,派送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项目训练或顶岗实习,学校现有校外实践基地460余个。

四、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效机制,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深入地贯彻,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实践,完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强化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数量;建设独立设施、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较强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实验课程;科教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

丰富创新实践第二课堂资源。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学习;加大创新实践活动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体系;改变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来源,实现教师科研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对接。

拓展课外创新实践教育途径。深化创新实践中心、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等培养机制;深化改革,开设创新创业实验实践课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5]。

完善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各专业及学科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转变教师观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形成有机整体,转变课内教学教师授课观念,推动和深化研究式教学的改革和实施,科教融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宣传学校所开展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及学术讲座等,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自主式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实现信息互享,打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营造创新实践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分阶段实施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漸进的原则,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阶段全过程培养。一年级,将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方法融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适当增加部分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或增设学科前沿的课程和讲座,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知识储备,主动寻找创新项目来源;三、四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并完成创新实践项目[7]。

(四)完善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是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长效运行的重要动力。学校可以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修完相应的创新实践学分才能完成学业,对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记载成绩和学分,并实现课外创新实践学分与课内学分的转换;对于创新实践成果显著的学生,在评优、奖学金、推免研究生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此举促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资源开展创新实践,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8]。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引入优质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同时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业绩计算、岗位考核、职称评定等环节,吸引优秀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五)改革管理模式

随着专项创新实践、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以往单纯由学校职能部门管理的创新实践组织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学校应改革原有管理模式,将校级及以下专项创新实践项目交由学院管理,学校负责统筹规划、质量监控及过程控制等工作,此举一方面减轻了学校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让学院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由被动变主动,激发了学院开展创新实践的热情,让学院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习惯。

五、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重庆大学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课外实践平台、深化校企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与课内教学紧密结合,建立了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营造了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三年共立项各类学生项目3000余项,参与学生超10000人次;每年约13000余人次的学生参加40余项国际、国家、省级等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竞赛;2016-2020年学校获各类奖项共计4600余项,其中全国奖2200余项;学生第一作者正式发表论文160余篇,获权专利140余项。2018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中排名第五。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念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3(5):91-92.

[2]施纪红.分层递进式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71.

[3]孙贤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J].巢湖学院学报,2015(17):156.

[4]李秀红.基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J].高教学刊,2020(19):96.

[5]重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20-07-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2/202007/t20200706_470606.html.

[6]覃东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25):26.

[7]严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9):80.

[8]王卫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20(2):217.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课外人才培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