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01-06 12:37谭健烽蔡静怡
高教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益影响因素大学生

谭健烽 蔡静怡

摘  要:大学生是促进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解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影响因素问卷对某高校2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共产党员、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了解、认为公益可以贡献与回报社会、家庭对公益活动关注度、家人对参加公益活动的支持度、社会媒体积极公益新闻报道、身边人是否有参与公益活动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有显著影响。高校应该从大学生的公益态度与认识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公益活动参与意识,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益;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027-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ackbon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and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in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this study used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to investigate 24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ther students are cadres, whether they ar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their cognition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their belief that public welfare can repay the society, their family's attention to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their family's support for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social media positive public welfare news reports, and people around them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welfare attitude and understanding,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in China.

Keywords: public welfare; college students; influencing factors

社會公益事业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1]。公益活动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物质、知识、服务等等。公益活动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人们对于社会责任的回馈,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方式[2]。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自身的角度看,通过公益活动可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得到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从社会的角度看,日益蓬勃发展的大学生公益活动能够唤醒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3]。本文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提出疫情下影响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索大学生道德修养发展的路径,也为疫情下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2020年2月-9月期间,广东省某高校参与疫情下公益活动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参加疫情公益活动的120人为实验组,抽取没参加公益活动的120人为对照组。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率89.2%。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公益态度与动机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校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其中人口统计学因素包括性别、年级等7个项目,公益态度与动机因素包括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与了解、是否愿意参与等7个项目,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人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和家人对参加公益活动的支持度两个项目,校园环境因素包括校园对公益活动的弘扬力度和学校组织公益活动次数两个项目,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媒体积极公益新闻报道对参与公益的影响、公益慈善等诈骗报道对参与公益的影响、身边人是否有参与公益活动3个项目。

(三)统计方法

利用Excel 2010导出数据并对其进行清理、建库,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参加公益活动组106人,没参加公益活动组108人,两组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月消费等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没参加公益活动大学生比较,参加公益活动大学生是学生干部、是共产党员的比例高于没参加公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二)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态度与公益动机的单因素分析

与没参加公益活动大学生比较,参加公益活动大学生在对公益活动的了解、认为公益可以贡献与回报社会比例高于没有参加公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影响因素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与没参加公益活动大学生比较,参加公益活动大学生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对公益活动关注度、家人对参加公益活动的支持度高于没参加公益组;在校园环境因素中,是否参加公益活动与学生认为校园对公益活动的弘扬力度、学校对公益活动的组织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媒体积极公益新闻报道对参与公益的影响、身边人是否有参与公益活动比例高于没有参加公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三、讨论

大学生公益活动指的是以大学生作为主体,对社会进行无偿贡献的公益行为[4]。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公益活动内容主要为协助社区防疫宣传教育、秩序维持、线上咨询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群体特性,他们对社会的认可度、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高,有着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公益活动本身是人类道德的升华,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帮助。公益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形成社会意识、团队意识,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5]。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高校也应当利用这些优势来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此来促进大学生青少年人格的优化。

政治面貌是否是学生干部对大学参与公益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共产党员参与公益行为的频率高。学生干部与党员的主要特征是责任感,在学习与生活等多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责任感[6]。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具有的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和思想行为品质,是公民在独立思想行为能力下对他人和社会持有的关怀、理解、尊重和帮助的优秀品质。欧美等西方国家把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当作每个社会居民的责任,把慈善公益行为当作是最崇高的思想品质[7]。当前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慈善公益已成为公众的生活常态,公众慈善公益行为逐渐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公益活动参与与社会责任培养相辅相成,高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参与可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公益态度与动机维度中,对公益活动的认知与了解、认为公益可以贡献与回报社会对大学生参与公益行为有显著影响。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对于一个行为的态度越积极、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则实行这个行为的意向越强烈[8]。行为态度是我们对执行某一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自我评估,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对公益活动的态度越肯定,他的公益行为也就越积极,公益态度和公益行为呈正相关。崔贤贤对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慈善意识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公益活动的片面了解认知是提高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的阻碍[9]。公益活动是人们对于社会责任进行的回馈,是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公民更能够对人性的美进行感悟,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增强自身的主人翁心态,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帮助了他人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时,高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育大学生公益慈善意识,更新和加深他们对公益慈善活动的认识,提升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热情。

家庭对公益活动关注度、家人对参加公益活动的支持度、社会媒体积极公益新闻报道、身边人是否有参与公益活动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有显著影响。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每个人最先从家庭开始学习知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对慈善公益的关注度较高,作为子女耳濡目染,就会形成对慈善公益的关注和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善公益的家庭,其行为也会渐渐被孩子模仿,既让孩子提前了解慈善公益相关的概念和知识,也在思想上让孩子认可慈善公益行为的美好[10]。这样的家庭环境也会大力地去支持孩子去做一些与慈善公益相关的活动。因此,家庭对公益行为的关注与对参加公益活动的支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家庭里,每个家庭都是在社会中,個体无法离开社会生存。社会媒体是影响个体生活的主要信息途径,人们通过媒体接收其传达的讯息,也接受媒体信息的影响。社会媒体对某一群体或事件的塑造和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这一群体或事件的认知和态度[11]。根据媒介建构理论的观点,社会媒体的报道并不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且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或“建构”[12]。社会媒体能否从积极视角报道慈善公益活动新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公益行为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还关系到对大学生公益行为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引导。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每个人都是受影响者,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帮助,而每个人也可以成为帮助他人的主体,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大学生参与公益志愿服务已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慈善公益行为促进要注重其公益态度与认知的培养,不断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公共意识、担当意识、权力和义务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氛围,通过提高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慈善公益意识,进而间接地推动我国整个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春玲.试析社会公益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理论视野,2006(4):32-33.

[2]唐思雨,郝艳华,崔小倩,等.疫情下应急志愿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7):1113-1117.

[3]姚韦伟.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优势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湖北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启示[J].中国社会工作,2020(12):8-9.

[4]苏映宇,吴宏洛.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及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9(6):53-57+96.

[5]强怡星,任姣姣,刘洋,等.基于公益活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67-168.

[6]王志英,王东民.学生干部应该轮流担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05.

[7]杨东华.公益活动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高教论坛,2014(9):9-11.

[8]李嘉,房俊东,陈明.高校公益教育对大学生公益行为意向影响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9(4):126-128.

[9]崔贤贤.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3):57-60.

[10]胡瑜,张帝,徐淑慧.青少年公益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功能分析——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40(8):218-225.

[11]刘洁.试论新闻媒体对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7,8(8):213.

[12]王亦君.媒体如何在慈善制度构建中积极作为[J].中国记者,2012(3):47-48.

猜你喜欢
公益影响因素大学生
公益
公益
公益
大学生就业趋势
公益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