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鉴踪
摘 要:通行的说法,腊八原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后来演变成民间的节日。当然中国民间还有多种说法,但对广大民众而言,这天的主要习俗就是“喝腊八粥”,由此在各地形成林林总总、各具特色的讲究,并有不少民谣、谚语及迎春习俗传世。腊八其实就是一首呼唤春天的抒情诗。
关键词:释加牟尼;腊日;腊八粥;腊八诗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表示不理解:腊八本来就是一个节日,要你说?!
说起来,还真有不少人确实不知道腊八节,特别是南方人。总体来说,腊八节的节日氛围北方比南方浓厚得多。特别是南方农村地区,不少地方并没有过这个节日的传统。相反,大都市的许多人倒是知道腊八是一个节,那主要是缘于腊八粥。
一、腊八是一个节
腊八节,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等,时间在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通行的说法是:该节原本为佛教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民间的节日。
据佛教典籍记载,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年轻时因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以至于形销骨立,虚弱不堪。这时他发现,苦行并不能成为终极的解脱之道,于是决定放弃修苦行。正当他有气无力、行动困难时,一个牧女向他呈献了一碗用乳汁调制的粥。释迦牟尼食用后,体力得到了恢复,便端坐于菩提树下思考。他后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悟道的这个腊月初八日,应该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换算为中国农历的日子。释迦牟尼修行时的印度,不会使用中国农历。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古印度人便在这一天吃杂拌粥作为纪念。后来,佛教信徒们于此日举行法会,仿照佛祖当初食用的乳粥,用米和果物煮成粥来供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这一天,各大寺院都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献乳粥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同时,将此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食用。傳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又叫“福寿粥”“福德粥”或“佛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当时佛教寺院过腊八节、煮腊八粥的情况便有记载。明代《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清代《光绪顺天府志》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原本为佛教节日的“腊八”,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当然,说腊八节纯属舶来,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首先,中国民间有诸多关于腊八节来历的传说。一种说法是,腊八节来自于“赤豆打鬼”的风俗。古人相信并害怕鬼,认为人的身体不好或生病都是由于恶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用来祛疫迎祥。再有一种说法是,腊八节起源于人们对岳飞的怀念。岳飞率军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腊月初八这天,广大百姓相继送来杂粮做的热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年腊月初八日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渐渐成为风俗。还有一种说法,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朱元璋。朱元璋早年落难入狱,时正值严冬,饥寒交迫之际意外从牢狱的老鼠洞里刨出了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五谷杂粮,便把这些东西熬成粥,度过了难熬的日子。那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便把那一天定为腊八节,把那天吃的杂粮粥称为腊八粥。传说还有多种,不一一记述。
实际上,腊八节还有另一个源头,那就是中国古代的腊祭习俗。腊祭习俗产生很早,是古人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有了在腊月祭祀祖先和诸位家神(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
关于腊和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夏代称腊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唐人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以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在南北朝以后,腊祭的日子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不过,那时在这一天并无喝腊八粥的习俗。
在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后,当佛教固定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喝粥的节日与古代腊月举行、日子并不固定的腊祭习俗结合在一起后,腊八节的几个来源正式合为一体了。
二、腊八是一碗粥
对广大民众来说,腊八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喝腊八粥”;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腊八就是一碗粥。确实,很久以来,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如前所述,腊八节在典籍中乃起源于印度佛教,腊八粥也传自印度佛教。清代苏州人李福在《腊八粥》一诗中便这样写道:“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目前所见关于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元代时,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腊八节那天,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一是祭祀祖先,一是合家食用,并馈赠亲朋好友。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将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此后每逢腊八节,都要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然后分发给各个王公大臣。清代夏仁虎在《腊八》一诗中这样写道:“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一般说来,寺院的佛粥味道不会差,数量又不少,既可以满足前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们的需要,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那些专门奔“粥”而来的信众们的需求。广大信众当然首先是认为腊八粥吉祥,其次还有果腹的功用,不仅自己可以食用,还可带回去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由此在我国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
最早的腊八粥主要用红小豆煮成,后经演变,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中国各地的腊八粥可谓花样百出,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最为讲究。北京腊八粥的原材料,除白米之外,还要加入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干、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不下二十种。腊月初七晚上,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挑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先用大火煮,再用微火煨,一直煨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讲究的人家,还要将水果雕刻成各种花样,加入锅中一起煮。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在中午之前赠送亲友,最后才是全家人一起食用。
在陕西,腊八粥主要用于家人食用和赠送亲友。如果几天后还有吃剩的腊八粥,那是好兆头,意味着“年年有余”。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在甘肃,传统腊八粥用五谷和蔬菜合煮,煮熟后除家人吃,还需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河南人吃的腊八粥,是用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等多种原料配合煮成,煮熟后再加入红糖和核桃仁,粥稠味香,寓意“来年五谷丰登”,日子又香又甜。
在河北省南部,有“请”家畜家禽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一定要多煮一些粥,除人吃之外,还要给家中饲养的马、牛、羊、鸡、犬、猪等六畜分吃。据说,这一天玉皇大帝要派牛魔王、弼马温、猪八戒等管理六畜的众神下界,查访人间是否爱护六畜。他们如果看见人们和牲畜同吃腊八粥自然会很高兴,回到天上奏明玉帝后,玉帝就会给人们降福。撇开这个故事的荒诞成分不说,这种习俗倒是充分表现了人们对六畜的仁爱之情。
其实,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不止一碗粥。比如,青海等地吃腊八饭。青海西宁腊八节的习俗是在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成饭,谓麦仁饭。在北方许多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腊八节有全家一起吃腊八面的习俗。前一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一起煮吃腊八面。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臘八节流行“煮五豆”和“吃五豆”的习俗。所谓五豆,是指绿豆、黄豆、豇豆、蚕豆和豌豆。有的在腊月初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开煮了,有的人家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与五豆一起煮。据说,腊八这天吃了“雀儿头”,麻雀就会头痛,来年就不会糟蹋庄稼。“煮五豆吃五豆”的目的,据说是告诫人们莫忘过去的苦,多做善事。民谣是这样唱的:“绿豆绿,莫忘苦当初;黄豆黄,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汤汤;蚕豆蚕,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贪。”
在华北、东北不少地方,还流行吃腊八蒜或腊八醋的习俗。在腊八节到来之前,人们就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以保证在腊八节那一天能吃到腊八蒜。制作的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大家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或瓶子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温度低的地方——慢慢的,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得通体碧绿。不少地方将在腊月初八这天的醋泡蒜,特别称之为腊八蒜和腊八醋。腊八醋味道醇正,久放不坏,要放到过大年期间,用来蘸饺子吃。
除此之外,腊八节还有吃腊八豆腐、腊八冰的习俗。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在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当地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酒宴佳肴。在北方部分地区,腊八节前一天,人们会用盆或者碗装水,放到室外让其结冰;第二天,将冰敲成碎块来吃。为了让冰吃起来更有滋味,有的还会在水里加入萝卜、芫荽。在最冷的时节吃最冷的东西,这有点像重庆人在最热的三伏天吃火锅。据说,腊八节这天的冰是很神奇的,吃了它在以后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你不信?有这样的谚语:“来年成不成,先看腊八冰。”“腊八冰,吃不坏人。”
三、腊八是一首诗
腊八是一个节,腊八是一碗粥,腊八还是一首诗。它是春节的序篇,它是春天的序曲。
谚语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在许多地方,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叫《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
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你看,腊八一过,人们就忙着过年了。歌中的“二十三,糖瓜粘”,说的是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的习俗。灶神在那一天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情况,一些地方便有用麦芽糖粘到他嘴上的祭祀习俗,其目的是让他上天多说好话,毕竟吃人家嘴软嘛。腊八节,实实在在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在中国民间,自古便有打腊鼓迎新春的习俗。通常是在腊日或腊日前一天,村民集会,击鼓驱疫。届时,人们戴上面具,敲击细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赶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载:“谚语:腊鼓鸣,春草生。”农谚又说:“腊鼓动,农人奋。”腊鼓一响,春草生长。腊日打腊鼓,除了迎接新春、催发万物生长,还有催促农事之意。事实上,腊日一过,人们便忙于运肥上田,为新春的耕作做准备了。这个腊日,后来便固定在了腊八节。
腊八节一般处于小寒、大寒之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谚语说:“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又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老北京的俗语,意思是说到了腊七腊八,就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能把耐寒的、喧闹的寒鸦冻死。
冬天到了最冷的时候,春天还会远吗?是啊,春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腊八已唱响春天的序曲。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腊日》中这样写道: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宋代大诗人陆游,也写了一首叫《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的腊八诗: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时节虽是隆冬腊月,但天地间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了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腊八粥),更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清新的春天气息。正从草木凋零的冰天雪地中过来的人们,已在准备迎接春暖花开的日子了。
腊八,是一首呼唤春天和迎接春节的抒情诗!
(题图:选自清·黄钺绘《龢丰协象册》之《太平送腊》)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