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
摘 要:
唐诗包含唐人的生活方式。对唐诗的探寻,实际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探寻。诗、事、人,才是完全的唐诗。唐诗是贵族文化,是贵族创造的书面语诗体,是中国人不能脱离的最后的贵族时代留下的精神文化传统。
关键词:
生活方式;新说;盛世;贵族心态
正月初一早上,出奇的静。昨夜守岁,想到这种沿袭既是空间性的,又是时间性的,在同一时间,凡中华文化覆盖的地方均如此,而且古人亦是。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大约也是守岁人的感受吧!
唐朝正月有“元日朝正”之仪,这天各地官员要向皇帝拜贺新年。贵族趋尚,往往为后世平民效仿,进而成了最重要的节日,这是国人骨子里尊崇传统之处。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在严武幕中,参加完各种活动回到成都浣花溪草堂已是正月初三,“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年算是过完了。此时杜甫得到唐代宗召唤,结束流放,准备还朝接受工部员外郎,诗人心情焉有不高兴之理?所以“药许邻人,书从稚子擎”;他向同事骄傲宣称重返朝廷才是自己志向,所以“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但就这么一起重要事件,事涉诗人个人史,由于史载脱漏,令今人解杜,都把它读为诗人厌倦幕府生活,反感严武暴猛(《新唐书·杜甫列传》),严重背离了诗人本旨。这即是《夜航》关注的“轶闻”。
突然想到郑綮,只是个小诗人,离开庐州刺史时,有“唯有两行公廨泪,一时洒向渡头风”,布在人口。他让我感兴趣,是一段趣事。据北宋吴坰《五总志》,郑綮在唐昭宗时为相,有人问他近来有无新诗,郑綮戏谑说“吾诗思在灞陵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因得之?”意思是我的诗歌还在灞陵风雪里的驴子背上。回答多么风雅!长安灞桥及渭桥,都是唐人迎送亲友故旧的地方。送别的折柳相赠,迎归的摆酒洗尘——这就是唐人的生活,也是唐诗产生之处。诗人们于此寄托永恒的相思与喜乐。郑綮的风趣,即是《夜航》说的“趣事”。它可观照贵族时代士人的自信乐观,机智幽默,朴拙滑稽,这都是宝贵的人生资源。
唐诗已成国人的精神源泉和心灵归属。它不只包含诗歌,还包含唐人的生活方式、唐人的故事。诗、事、人,才是完全的唐诗。我们对唐诗的探寻,实际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探寻,对贵族世界的探寻,对高尚心灵的访问。我们关注唐诗,关注唐人生活,关注唐诗轶闻趣事,寻绎其对今人的启迪意义,所以特别注意别出“新说”。鲁迅说“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这即是《夜航》的宗旨,析出新意,与读者一起领悟唐诗,领悟正确、高尚的价值文化。
在这一体系中,除了诗歌,给人印象深刻就是诗人诗事。他们把生命托付于最后的贵族时代,在这里演绎其人生愿望和情感故事。譬如“李白骑驴闯县衙”,骑驴事件也许并不真实,但它的象征意义,需要我们去结合历史激发阐扬。再譬如“白居易巫山无诗”,是他江郎才尽,还是他故意不为,这让我们从中发现大诗人对艺术规律的尊重。诗靠什么,靠灵感。没有灵感的诗,为应酬而作的诗,白居易不愿作。大名人之谨行如此,我们呢?再有“宋之问杀刘希夷”,抢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又能从中发出什么“新说”来?至少我们会看到唐朝存在侵犯知识产权,抢夺劳动成果的事实,今天这种现象有吗?再如“戎昱千金不改姓”。主人公是唐朝一位名气不大的诗人,即使如此他也有傲视权贵的个性,在异族入侵上具有铁血精神、民族气节。更不必说民胞物与的杜甫仁心,哀挽贵族的李商隐痴心,死正颓纲的张道古忠心。在“安禄山乱国异闻”上,唐玄宗的雄心和视野,与安禄山的关系均有不同他人的新颖之说。
《唐诗夜航》之诗、事、人、评四者结合,至少比当下一些远离历史真相的审美解释靠谱。
盛世需要人人养成贵族心态,培养高尚情操而与时代匹配。唐诗是贵族文化,是贵族创造的书面语诗体。它擺脱了渺小与庸俗,满足了诗意的语言活动。某种意义上,唐诗的伟大与崇高,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使它具有了宗教意味。唐诗是“民魂”,只要是中国人就不能脱离最后的贵族时代留下的精神文化传统!
有感而发,是为序。
作者:成都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杜甫研究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