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宏, 王 婷, 栗 勇
(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太原 030024)
山西省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担着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示范角色。长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山西产业结构稳定性低、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山西省以大力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以培育和提升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为导向,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山西省转型发展的成败,分析和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对于全面系统把握当前企业发展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发展进程中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转型发展视角下,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研究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用DEA方法进行评价分析。Tseng等[1]、Cruz等[2]分别评价了中国台湾地区、西班牙高科技制造企业的创新绩效。Li等[3]、Anandarao等[4]用DEA分别对中国上市公司、印度保险公司进行了效率测度。赵树宽等[5]、孙国锋等[6]发现规模效率低是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陈晓东等[7]、李青[8]分别以内蒙古和山西为例,提出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已有研究在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忽视了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忽略了创新投入到成果产出、转化的时滞效应;投入、产出指标选取较少、不够全面;忽视了地区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欠缺从地区性层面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等。
鉴于此,本文在山西省转型发展情境下,运用DEA分析方法,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分析,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鉴于BCC、SBM、超效率SBM模型、因子分析法及三阶段DEA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势,本文首先运用DEA分析法中的3种模型分别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效益、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的创新模式进行分类;最后,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地区性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BCC、SBM、超效率SBM模型分别为
(1)
(2)
(3)
式中:θ、ρ为效率;x、y分别为投入、产出变量;λ为权重;S-、S+分别为投入、产出松弛变量。
因子分析法主要是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变量的提取整合,用较少的、彼此间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提取出存在于各观测变量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其核心思想是采取降维的方法,将多指标的研究问题及复杂研究情况进行简化。
三阶段DEA方法可以分离管理无效率、环境因素和随机噪声的复合影响。第1阶段,数据导入Deap2.1软件,使用BCC模型测量决策单元的初始效率。第2阶段,将第1阶段投入松弛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环境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似SFA模型:
Sij=f(Zi,βi)+νij+μij,i=1,2,…,m;j=1,2,…n
(4)
得出模型参数后,再使用罗登跃公式得到μij、νij的估计量,具体公式为
(5)
最后,利用式(6)对投入变量进行调整,即
(6)
第3阶段,将调整后的投入数据、原产出数据再次代入BCC模型,重新测量效率。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山西省转型发展背景,构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结合山西省省情及省内各地区转型发展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区环境及随机噪声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构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地区性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1 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地区性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火炬统计数据库、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材料、山西统计年鉴等。首先,从2017、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材料中筛选出交叉共有的803家企业作为初次样本。在火炬统计数据库中将该803家企业的数据进行逐一筛查,剔除数据完备性较差的29家,将其余774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其次,为解决技术创新项目从投入到成果产出的时滞效应,从各技术领域企业中随机抽取20%共155家企业作为调查样本。经统计,155家调查样本企业的投产时滞均值为11.4个月,近似一年,据此估计77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投产时滞约为一年。由此本文选取2017年的数据作为投入和环境变量,2018年的数据作为产出变量。同时,对环境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单位、量纲对结果的影响。
表3显示,目前山西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水平不高,只有43.7%的企业属于规模报酬不变,资源配置较为合理。19.8%的企业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可通过适度扩大投入规模来提高产出效益。而尚有36.6%的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投入的人力、资金、项目等资源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技术成果产出以及产品产出和销售收入,成果转化与技术扩散有所欠缺。
表3 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报酬分布
表4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的超效率值分布多样且不均,最小值为0.000 013 8,最大值为1.195 699 7,均值为0.270 014 2。各企业创新超效率值的标准差为0.41,呈右偏、低阔峰分布。表明当前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各企业创新超效率值集中分布在低数值方面,齐质性较高。
对投入指标进行检验(表5),KMO值为0.830,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01,表明投入指标非常适合因子分析,利用公因子计算出投入综合因子得分值。本文以投入综合因子得分均值、超效率均值为标准,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模式分为“高投入高效率”“高投入低效率”“低投入高效率”“低投入低效率”4类,其中低投入低效率型企业占64.47%,高投入低效率型企业占9.30%,低投入高效率型企业占19.38%,高投入高效率型企业占6.85%(图1)。可见,转型发展以来,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中低效率型企业仍占绝大多数,比例高达73.77%,创新模式亟待优化。
表4 企业超效率值描述统计
表5 KMO和Bartlett检验
图1 企业创新模式分布
3.5.1 第1阶段分析
表6显示,在未考虑环境因素及随机噪声影响下,山西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943,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97,规模效率均值为0.945,表明规模效率不高是导致山西地区性高新技术企业综合效率无效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太原、大同、长治、吕梁市高新技术企业处于综合效率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值均为1,规模配置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都较高。阳泉、晋城、朔州、临汾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小于1,规模配置欠佳造成其综合效率无效。晋中、运城、忻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小于1,规模配置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都有改进空间。阳泉、晋城、朔州、晋中、忻州、临汾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可适当增加创新资源的投入来增强转型动能。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减,可适当减少创新资源的投入来改善创新绩效。
表6 调整前的DEA测算结果
3.5.2 第2阶段分析
表7显示,LR值皆通过显著性检验,各系数有正有负,表明环境因素对地区性企业投入冗余的影响显著且复杂。γ值均高于0.9,且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随机因素对松弛变量的影响较小,技术无效率对松弛变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人均GDP对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正,对研发项目、科技机构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负。表明山西当下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缓解各地区企业研发项目、科技机构的松弛度,但会加剧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的松弛度。
政府科技经费拨款对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研发项目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正,对科技机构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地区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干预有利于减少科技机构的松弛度,但会加重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研发项目的松弛度。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对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研发项目、科技机构松弛变量影响系数均为负。表明增加山西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优化企业各项投入资源的松弛度。
地区基础设施对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正,对研发项目、科技机构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山西当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利于减少研发项目、科技机构的松弛度,但会加大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的松弛度。
表7 第2阶段测算结果
每万人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对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负,对研发项目、科技机构松弛变量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山西现有劳动者素质水平有利于减缓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的松弛度,但会加剧研发项目、科技机构的松弛度。
3.5.3 第3阶段分析
表8显示,在剔除环境因素及随机噪声下,山西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833,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68,规模效率均值为0.860,均低于第1阶段。说明在外界因素干扰下,山西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效率值呈虚高状态。无论调整前还是调整后,实现规模有效的决策单元均比实现纯技术有效的决策单元少,说明山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规模有效比实现纯技术有效更为艰难。
从综合效率来看,太原、大同、吕梁、长治市高新技术企业仍处于综合效率前沿面上。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的规模配置较优,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较好。其余各地市企业的实际综合效率均被不同程度的高估。从纯技术效率来看,太原、大同、阳泉、朔州、晋城、吕梁、长治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纯技术效率仍处于有效状态。临汾市高新技术企业跌出纯技术效率前沿面。运城、晋中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纯技术效率被高估,忻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纯技术效率被低估。从规模效率来看,太原、大同、吕梁、长治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效率仍为1。运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效率挤进前沿面。阳泉、晋城、临汾、晋中、朔州、忻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规模效率均被高估。
表8 调整后的DEA测算结果
1)合理调整资源投入规模,强化要素管理利用能力。为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要合理扩大资源投入;规模报酬递减的企业需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此外,各企业需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优化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同时,保证各项经费、科技机构、研发设备的高效运用,加速各项成果产出及转化。
2)针对企业创新模式,实施差异化创新策略。“高投入高效率”实力型企业要做好战略布局,瞄准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开拓新市场。“高投入低效率”问题型企业要充分调研、精准施策,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水平,优化研发和生产机制。“低投入高效率”潜力型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夯实创新基础。“低投入低效率”瘦弱型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集中有限资源解决突出问题,实现转型转业发展。
3)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加快各地区转型发展。山西省各地区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地区环境。在进一步发展地区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适度调整科技经费拨款,激发企业创新的主体活力。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升地区劳动者素质水平。
4)针对各地区企业发展短板,精准实施提升策略。太原、大同等处于优势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继续保持,并强化对邻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临汾、运城等地高新技术企业应优化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朔州、忻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大幅增加资源投入规模。阳泉、晋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应适度增加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并积极加强运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