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萍 李宏宇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26。“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大大提升了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2]284。随后各个行业都在尽力调整和探索新的服务模式,用以满足用户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图书馆当然也不例外。“互联网+”逐渐变成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研究分析内容之一,同时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引发了相关学者研究的浓厚兴趣[3]39。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应用和发展,图书馆随之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那么,“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如何?笔者利用CiteSpace对“互联网+图书馆”的文献进行分析,并重点对2015年以来,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热点进行概括总结,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图书馆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或借鉴[4]3。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检索源。CNK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文献来源为期刊数据库,检索条件主题包含“图书馆”,篇关摘包含“互联网”;检索时间段为2010年至2020年10月17日,来源类别限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删除掉图书出版通知、卷首语等非学术性文献数据,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数据1186条。本文以1186条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并发现我国“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CiteSpace是目前学术研究中绘制知识图谱最常用的工具。本次研究分析使用的是CiteSpace5.0.R1软件,它能够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展现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本文将CNKI的数据检索结果筛选后的中文文献分别以Refworks格式导出,Refworks格式经CiteSpace5.0.R1软件进行格式转化后直接导入CiteSpace软件,以备后续进行可视化分析[5]94。
1.“互联网+图书馆”研究的时间分布。我国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的相关文献量年份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观察图1可知,我国“互联网+图书馆”研究从2012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到2017年达到顶峰值,从2018年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2012年之前,虽然互联网在不断地发展和普及,但互联网、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发展缓慢。相关文献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2)2013—2017年,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研究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及互联网在图书馆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入,此阶段的发文量迅速增加。(3)2018—2020年的发文量不难看出,相应的文献量迅速下降,预测过了顶峰时期之后的文章数量在2020年之后将会变成缓慢发展阶段,由于笔者论文检索时间是2020年10月中旬,2020年数据还会有所增长,因此参考2019年的文章数量,与2014年左右持平,仍处于曲线的中高点,“互联网+图书馆”仍然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
图1 2010—2020年“互联网+图书馆”研究文献量年份分布图
2.“互联网+图书馆”研究的学术期刊分布。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相关文献的期刊来源进行统计,表1是发表14篇以上的期刊,因此可以看作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研究的主要阵地,刊载文献最多的是《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情报工作》,随后是《现代情报》和《图书馆杂志》,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由此可见,“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是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一项课题[6]28。
3.“互联网+图书馆”研究的机构分布。图谱中的节点代表研究机构,节点的大小代表了机构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的合作研究情况。从图谱中可以发现,显示的节点共有408个,但节点连线只有141条,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得到学术团体的广泛关注,但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多;同时,表2是发表13篇以上“互联网+图书馆”主题文献的研究机构,“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界很多机构重视的课题,从表2中可以看出10家研究机构中有3所公共图书馆和7所高校图书馆,可见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是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的主要成员。机构大部分归属中部内陆地区。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发文量最多的两个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武汉大学”,是图书馆互联网服务研究的主力。
表1 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研究文献期刊分布(载文14篇及以上)
图2 2010—2020年“互联网+图书馆”发文机构合作关系图
表2 研究文献的机构分布
4.关键词分布。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看到高频关键词的分布,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互联网+图书馆”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该知识图谱共有337个节点,说明1186篇文献中共出现337个关键词,共计出现了18个频次与中介中心度都较高的关键词(见表3),它们代表了“图书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共有6个(见表3)。这些关键词就是整个“互联网+图书馆”研究网络的重要节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展开。结合出现频次和中心性特征,除“互联网”“互联网+”“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为笔者直接以主题检索的词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互联网+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服务、阅读推广、大数据、云计算等四个关键词上,频率出现得最高,可见“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相当一部分是围绕图书馆的服务进行的。服务是图书馆的两大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之一,服务方式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到后续的信息服务,如今已向智慧服务靠拢,服务也从资源为中心到用户为中心。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环境等都随着互联网时代而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等对图书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在图书馆的服务层面上。其次,互联网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3 2010—2020年“互联网+图书馆”研究高频关键词
图3 2010—2020年“互联网+图书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5.热点时区分析。选择节点类型“Keyword”,运行CiteSpace,生成“互联网+图书馆”研究前沿时区图(见图4)。关键词研究热点时区图用来展现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分布和变化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从时间维度上把握学术资源的热点主题及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5年之前,“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信息素养、智慧服务、移动服务等互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2013年大数据被引入到图书馆服务创新中来,2014年微信公众平台开始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第二阶段为2015—2017年,从时区图可以明显看出,“互联网+”首次出现在2015年,验证了前面的观点,这时的研究主体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在图书馆的应用,扩展到了慕课、智慧服务、阅读推广、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第三阶段为2018年至今,此阶段为“互联网+图书馆”平稳发展阶段,突发词只有一个,即区块链。经过2015年后提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2018年之后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开始趋于平缓。由时区图还可以看出,每当有新兴热点技术出现(例如云计算、慕课、大数据、微信服务平台、区块链等),图书馆便会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去提升图书馆的服务。
图4 2010—2020年“互联网+图书馆”研究前沿时区图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对“互联网+图书馆”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以下几点。
1.从“互联网+图书馆”研究文献量可以看出,“互联网+图书馆”一直是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机构以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为主,研究作者也多为来自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学者,研究作者、机构逐渐增多,但不集中,较为分散,高产作者和机构较少,且作者和机构之间缺乏合作。
2.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学者对“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研究内容逐年变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多以图书馆服务、信息素养、服务创新、阅读推广、云计算、区块链等研究内容深入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服务”上,主要表现在移动服务、智慧服务、服务创新、信息服务、读者服务、服务模式等占据了大部分的研究比例;信息素养、大学生等展现了“互联网+图书馆”的人员素养教育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关注点。
3.从研究前沿时区图可以看出,“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领域慢慢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现阶段研究围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展开,大多朝着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与技术领域相融合,阅读推广、图书馆事业等基础研究较少,主要研究是围绕着图书馆服务而进行的。
笔者基于CiteSpace分别从发文年代、期刊、机构、关键词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了“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现状。“互联网+图书馆”是2015年以来图书情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虽然近两年发文量处于下降的状态,但是相关的研究量仍然很高。研究发现,“互联网+图书馆”研究是不断随着互联网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图书馆具体的应用而展开的,例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对图书馆服务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CiteSpace分析了近些年来“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分析,对后续“互联网+图书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对今后图书馆服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