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辰,李玉姣,秦 千,成培文,廖 芩,陈文德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成都 四川 610059)
随着城市规划不断扩张,动物栖息地不断丧失,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迫在眉睫。园林景观动物是现代城市园林中的“世外桃源”,中国现代城市园林大多属于开放性的动物景观设计空间,园林中对于动物景观元素的广泛应用受到极大程度制约,动物在现代城市园林中出现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少。国内园林学者大多长期专注于树木山石、草地水体、建筑、植物、交通道路等各种景观要素的设计研究,而"动物"这一园林元素却很少被直接列入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中。现有对动物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动物学领域,因此对动物景观营造的研究是十分缺乏的。与国内一样,国外关于现在城市公共园林景观绿地中城市动物生态景观环境营造的学术研究也相当有限,很多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动物园景观建设、城市动物生态建设、动物生境体系建设和城市生物环境多样性资源保护等几个方面。
关于动物造景的定义,动物造景指的是运用园林动物以及动物元素来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动物造景主要包括运用园林动物的形态美、声音美、颜色美等形成较为自然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运用抽象或具象的动物元素以雕刻、地铺、小品等形式运用到景观营造中。在动物景观营造中同时要注意到生态问题,使景观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形成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有关动物造景的研究,在20世纪初,卡尔·哈根贝克提出了建立壕沟的概念,可以同时达到游客观赏和限制动物行动的目的。1976年,景观设计师格兰特·琼斯提出了“沉浸式景观”展区的新概念,创造出了一个植物、动物、山石、水体共存的景观。Davis提出人工生境对野生动物保护具有重大意义。70年代后期,伦敦的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里营造了动物栖息地,证明了城市中营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20世纪90年代至今,动物园的景观更加趋于野生化和自然化,符合人与动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城市园林景观中动物的造景手法入手探讨,明确适合于成都市景观园林动物设计的关键途径,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基础制定适合成都的动物造景技术体系方案,对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形式和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实现我国现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1 审美价值
城市园林中的树叶、花朵、道路、水体、建筑等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色彩,而园林动物则可以为城市园林增光添色。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五彩斑斓的孔雀、色彩绚丽的金鱼、高雅洁白的天鹅等都是色彩美的体现。园林动物种类繁多,姿态各异。如姿态悠闲的鹅、纤细优美的鹿、灵动活泼的鱼等,它们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自由灵动,有的高雅端庄,这些都是园林动物的姿态美。声音是观景体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一些植物可以带来声音之外,园林动物的声音可以大大增加观景体验。“千里莺啼绿映红”,园林动物的声音可以和植物的色彩美等构成美妙的画面。除此之外,蛙鸣、蝉噪、鸟鸣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2.1.2 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城市园林中的动物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考虑人的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人的需求,同时要保障游客观景的安全性,不要让动物伤人。
(2)坚持生态性发展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一词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因此,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生态性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动物景观设计中,园林动物本身就有着提高生态性的作用。在设计中,动物作为消费者,要把身为生产者的植物和分解者的微生物与之结合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依次来提高园林景观的生态性以及动物的多样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在设计中要给予动物专属活动空间,留下属于它们自己的栖息地。
2.1.3 观赏角度的设计依据
(1)常见种类园林动物的观赏角度。鸟类在空中飞翔时,可以增加园林空间的高度;鸟儿清脆的叫声可以回荡在整个园林中,提高园林空间的深度;各种禽类丰富多彩的羽毛可以丰富园林空间的色彩;兽类在城市园林景观中主要以形态较小、乖巧可爱的动物组成,主要体现的是其姿态美。从观赏角度分析可以起到为园林空间增加趣味性和动感的作用;鱼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大量地运用,主要体现的是其色彩美,同时灵动的鱼类可以增加园林水景的动感美,使水景更加生动活泼;虫类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细节的体现。夏日雨后的蜻蜓、花丛间飞舞的蝴蝶、夜晚若隐若现的萤火虫、水边一起一伏的蛙叫蝉鸣,它们可以装点园林空间,使游客的观景体验得到升华。
(2)园林动物中的蓄养方式。从生态型角度以及“保护动物”“和谐自然”的观念出发,动物的蓄养模式应该采用开放式生态蓄养模式,以达到人、动物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所谓开放式生态蓄养模式,就是设计出模拟自然场地的动物活动空间,动物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并且很少或不受人为干扰。而游客则是通过观鸟平台、饲喂平台以及游人导览通道等观赏动物或与动物互动。
(3)园林动物隔障设计。隔障通常起到限制动物以及游客的活动和形成视觉屏障的作用。常见的隔障有栏杆、墙体、壕沟和水体。一般根据需求的不同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隔障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一定不能对动物以及游客造成伤害,要注意动物以及游客本身的安全,还要防止动物伤害游客;其次要以动物的需求为主,采用自然风格的隔障形式,塑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可使动物更加适应环境同时还可以增加展示效果;最后,在隔障设计中,宜采用视觉无障碍设计。可以拉近游客与动物的距离提高展示效果的同时还不会给动物一种被困在笼子里的感觉。同时在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一些视觉盲点,可以通过植物形成视线的阻隔从而给动物留一些隐蔽空间。
(4)园林动物与游客的互动方式。在城市园林动物景观设计中,游客与动物的互动是提升游客观景体验的方式之一。最常见的互动方式就是投喂。常用的方式有在城市园林的公共区域设置专门喂鸽子或者兔子的场地平台,或者设置专门的垂钓区、喂食区等。
2.1.4 生态角度的设计依据
植物在动物景观中的营造。从生态角度上来讲,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环境的生态性至关重要。植物作为生产者在动物园林景观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植物还可以为动物提供活动场所和栖息地。因此,在设计动物园林景观之前需要先对植物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动物的恢复与共生。不同动物种类有着不同的物种丰富度恢复的办法。哺乳动物的活动范围主要被人为因素阻断,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源-通道-汇”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修建涵洞或者为之提供活动、觅食廊道。通过食物诱导、气味诱导、环境诱导等方式使哺乳动物通过通道,但是要注意廊道陷阱等问题。对于鸟类则主要为之提供季节性迁徙途中的栖息地。要依据鸟类的习性来合理地对栖息环境和地面湿地进行设计。昆虫类要为之提供一定面积的缀花草地,栽植花色艳丽、花香浓郁的植物。鱼类需要根据不同的水深为之提供不同的食物和生存环境。在低水位的塘底要弯曲,并且要多孔质化,通过增加水体的流动来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修建鱼道或者鱼闸来利于鱼类的洄游。
2.2.1 设计原则
在做静态动物元素的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和周围的植物、建筑、水体等保持一致。在材质的选择以及颜色的搭配上要注意与周围景观的整体大环境相融合。景观是具有其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的。动物元素的利用也要考虑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不能只是把动物元素单纯地加入到景观当中,要根据园林景观场地的内涵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选取与其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动物元素。
2.2.2 设计方法
(1)动物元素与植物的结合。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动物元素与植物的结合方式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选取一些耐修剪的植物,根据具体需要来把植物修剪成不同造型的动物的样子,并多以景观小品的形式呈现。第二是利用木材或者钢材构成动物造型的骨架,在把植物种子通过扦插的方式植入其中,等植物生长出来之后即可形成立体的植物的动物造型。
(2)动物元素与园林建筑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动物元素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主要是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在建筑的屋顶、墙壁、柱子等细节处都可看到龙、凤、蝙蝠、狮子等动物的图案。在现代园林中则主要是把动物图案抽象出来或进行艺术化处理,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简洁且明朗。
(3)动物元素与园林小品的结合。现代园林中的动物小品一般分两类:偏艺术效果的动物小品和偏功能的动物小品。偏艺术效果的小品多是把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具象地或抽象地提取出来做成园林小品,在设计时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要与景观主题保持一致。偏功能的动物小品多是将动物元素与园林景观中的便民设施如休息座椅、垃圾桶等结合,经过一些造型与色彩等巧妙的设计提高其艺术性,增加其审美价值。
(4)动物元素与园林道路的结合。在城市园林道路中加入动物元素,可以使园路铺地形式更加丰富,也可以烘托文化。在铺地中常见的动物元素有:鹿、蝙蝠、鱼等,都象征着不同的寓意。现代园林景观中多用卵石、瓦片等传统材料或混凝土、玻璃等新型材料把动物元素融入在铺地中,表达了动物元素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简洁、明朗的现代感。
成都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北面紧邻杜甫草堂,东面紧靠四川省博物馆。公园场地占地面积32.32 hm2,是成都市迄今为止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座开放性大型城市公园。浣花溪公园充分结合了杜甫草堂的深厚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用自然雅致的设计表现手法彰显川西草堂文化的深厚底蕴。公园景观是一座将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城市文化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公园建筑设计艺术有机完美结合的大型城市公园。
浣花溪公园作为成都市最著名的城市公园之一,场地内部散布了梅园、绿波湖、万树园、坝调茶园、万竹广场这5处主要景观节点,其中多处景观节点运用了动物造景,动物种类以禽类、鱼类为主。园区内具有动物元素的场地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空间类型。
(1)封闭空间。据实地观察,封闭式空间以浣花溪公园入口的桥下亲水空间为代表,该空间内饲养的鱼类包括:锦鲤、金鱼等,禽类包括:鹅、鸭等(图1)。该封闭空间需要游客购买商家的饲料才可进入,进入后的游客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桥下空间里,游客可以利用购买的饲料对该封闭空间内的动物进行投喂,进入该空间的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公园内的动物,也可以与动物产生互动:游客可以对鱼、鸭投喂,与动物合影,抚摸动物,聆听动物的鸣叫声等。
图1 封闭空间内的动物
封闭空间的互动性更强,桥下的亲水空间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与环境进行互动的机会,提高了场地的景观价值,吸引了游客的聚集。该空间位于场地的入口处,从一开始就吸引到了游客的注意力。据实地观察,和动物参与互动的人群主要是家长和儿童,赋予了场地寓教于乐的价值。但该空间流线组织不流畅,出入口单一,空间布局也略显紧张,四周较高的挡土墙遮挡了远处的视线,软质景观只有水系,没有结合绿化进行造景,与原本让游客与动物互动从而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相悖。同时空间的材料老化,材料搭配没有体现出浣花溪公园本有的文化感和历史底蕴。
(2)开放空间。浣花溪公园的开放空间以白鹭洲和沧浪湖为代表,两处节点都是浣花溪公园最具有特色的看点之一,“日落看归鸟,潭澄清羡跃鱼”是白鹭洲的审美意境,这两处是开放空间,动物的活动不受限制,可以在湖面和湿地里自由活动,游客都流线也自由流畅,因此该空间类型的动物元素造景更为自然、天然。白鹭洲的动物类型有:禽类、水生类、虫类。其中禽类是该区域最大的看点,包括:白鹭、野鸭、鸳鸯等多种鸟类。两栖类有:蛙、龟等。水生生物有:鱼、螺、虾、贝等(图2)。虫类有:蝴蝶、蜜蜂、蜻蜓等(图3)。
图2 沧浪湖的螺卵
图3 沧浪湖采蜜的蜜蜂
开放空间的观赏性更强,白鹭洲和沧浪湖人造湖内的生物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动物和游客的相处的模式相比封闭空间也更为生态、天然。人造湖周边的亲水栈道没有围栏,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动物的生活环境,游客可以坐在栈道边的座椅上观赏各种鸟类飞翔、嬉水等。亲水栈道旁种植了大面积的水生植物:菖蒲、风车草、美人蕉等,让场地具有生态价值,同时为禽鸟、水生生物、昆虫等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空间(图4),但在实地调查时发现较高的水生植物遮挡了游客的视线,牺牲了一部分的景观价值。
图4 沧浪湖的生态湿地
通过以上研究,对城市园林中动物造景设计依据提出两方面的要点:
(1)针对活体动物景观。动物的蓄养模式可采用开放式生态蓄养模式,同时巧妙运用栏杆、墙体、壕沟和水体等进行隔障设计来提升动物景观的观赏性;通过营造植物景观,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同时合理设计“源-通道-汇”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为动物提供充足的栖息地,从而提升动物景观的生态性。
(2)针对静态动物元素景观。可将动物元素与水体、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结合,提高审美价值的同时彰显场所精神。将动物造景技术方法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同时还能丰富物种的多样性。有助于城市园林中动物的恢复与共生的同时,也可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结合,为打造生态宜居型城市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