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阳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330013)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而专业课程担负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任务。因此,这两类课程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成为课程“平行线”,容易出现“两张皮”的问题。 因此从单一的思政课到系统的课程思政,将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新课题。课程思政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让思政课和专业课成为“相交线”。[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本科阶段最为热门的专业门类之一,其肩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此同时,本科阶段的大学生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把握思想方向和提高道德修养。这不仅需要思政课程的积极引导,而且需要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知识,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又红又专”。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流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源自西方经济学,难免烙上了资本主义的印记。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厂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利润最大化,这样就太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因此,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应当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其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充分融合,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了解,从专业课加思政的视角为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必需的思想和理论根基,增强学生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因此,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主要从对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达到思政化课程的目的,任课教师探索恰当的方式甚至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实现思政教学效果。
1.采用模拟教学法。通过学院自建的虚拟仿真实验模拟与再现外部冲击对供求双方的影响,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率,锻炼思考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程思政,采用案例分析,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设情境于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现象进行详细描述,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思政内容背后的知识性和人文性。
3.采用启发教学法。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引导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最终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启发引导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相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自信。
4.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分析比较相关中外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异同,引导学生对比各国政府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方面的福利政策,引发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豪感。
5.采用实践教学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外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书本内容,学生能主动从新时代的经济实践中学习和应用。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甚至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互动教学必须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即课前、课中和课后,以专业的力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思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课前准备
课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学习通等平台提前在讨论区设置问题或者观看某段视频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可以提前预习,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点拨
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很多的知识点都蕴含着思政元素,当讲到这些专业知识的时候通过以上教学方法要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元素,来点拨学生,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思政教育。
3.课后实践
通过课后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得更透,还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课本上的经典理论的学习态度,让他们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从而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求知精神。
1.育人目标多维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教学评价多维化。教学评价更加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增大平时成绩比重,要实现课堂表现和知识掌握两维度向人文素养、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经济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等多维度延伸。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把师德作为“一票否决”指标,要实现教师教学实施单维度向师生互动和价值引领效果多维度延伸。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将课程的每个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融入课程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解,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理解并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国民收入恒等式为一个中心,以总供给和总需求为两个基本点,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或者短期、长期和超长期)为三个时期,以国民收入核算、经济波动、开放经济和经济增长为四大部分,最后以经济政策为一个落脚点。因此在课程思政设计上需要力争涵盖以上每个时期和每个部分,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各个时期和各个部分的知识点。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原则如下:第一,数量上均匀分布,即把思政元素均匀分布于整个课程,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3];第二,质量上结合热点,即结合中国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热点问题。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限于篇幅仅列出6个),具体如下:
1.国民收入核算:GDP的构成。以改革开放40周年记录片为切入点,通过40年GDP的数据,展现我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并且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GDP作对比,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与此同时,重点讲解GDP的四个重要构成,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消费、投资和外贸,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经济增长的表现,以及可以在课堂讨论GDP增长的贡献来源有哪些。课后让学生自行查找改革开放40年的全国各省的GDP面板数据和计算GDP构成的比例,从而明白GDP增长的来源。
2.IS-LM模型:利率函数。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的各个时期的利率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成就。根据利率函数,即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将两者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来,将书本的抽象函数转化为真实的关系表达,以验证和讨论利率和投资的关系。课后让学生搜集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利率和投资的关系,并且与中国的关系作比较。
3.AD-AS模型:外部事件冲击。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果虚拟仿真实验为载体,实验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宏观经济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政府应对外部冲击的宏观调控行为。学生可以扮演的角色分别为:货币当局领导者、财政当局领导者、生态环境管理者。地区的选择则根据国务院《主体功能区规划》,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三个地区。在面对不同的外部冲击时,学生通过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环境政策,以维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通过观察GDP、物价指数、碳排放等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对某项经济政策产生的后果有个大致判断,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验完成后,需要提交相关实验报告。
4.失业。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载体,区分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4],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保障工程。向学生介绍“六稳”和“六保”政策,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均排在第一。让学生明白就业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激励学生好好把握在学校学习的时光,掌握未来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后让学生去收集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并且与美国失业率作比较分析。
5.经济增长:索洛模型。在讲解数理模型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各个参数的含义以及中国的实践运用。首先,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将中国和美国的储蓄率作对比,结合突出我国“勤俭”的传统美德,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其次,稳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结合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的特征,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次,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从“共享”的理念出发,让学生明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最后,技术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达到稳态时,增长的动力来自技术创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论述,如“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以及美国制裁华为和“两弹一星”等事例,既解释了抽象的模型,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课后让学生收集我国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案例。
6.宏观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以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为切入点,介绍供给学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如拉弗曲线、降低税率等。重点比较供给学派和供给侧改革,突出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供给学派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难题,然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对的问题迥然不同[5]。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短期看主要针对的是生产质量和效率问题,比如减成本、增效益、补短板、调结构、减库存、降产能,而从长期看主要是解决如何推动持续经济增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6]。从而让学生理解供给侧改革的产生背景、内容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创新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课后让学生选取《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某一章,写读后感。
表1 中级宏观经济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结合汇总表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在讲授知识点的基础上,应该将现在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励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发展而贡献力量。另外,课程思政的实施,将抽象和枯燥的模式和理论变成了现实的案例和分析工具,提升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力量源泉[7]。然而,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展开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第一,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压力。还需要教学团队经常集体备课,相互学习,用心琢磨和深入思考;第二,授课时间增加明显。还需要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课程组需要讨论内容的取舍,统一进度;第三,课程思政的效果难以度量。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激励更多的老师参与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