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蕙 李 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松江 201620
晚清时期,国运萧条,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时刻,太平天国的暴乱、列强入侵的巧取豪夺使得民不聊生,底层老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刻的上海地区,由于租借的设立,上海在西方列强的“保护”下,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大陆上难得一见的“乐土”。于是乎,一股巨大的移民潮开始向上海进发,苏北地区、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的许多老百姓开始移民上海,其中,许多凭手艺吃饭的手艺人也夹在其中,成为最早一批扎根于上海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中的一部分与上海的本土手艺人相互交流融合,形成最早的上海工艺美术的雏形生态。
不仅如此,在战火的持续下,临近上海的江浙地区的商人、地主、知识分子等也开始逃往上海以求避难。一时之间,使得上海地区的人口数量迅猛增长,同时也为上海带了巨大的资金、珠宝金银以及古董珍玩。于是乎,各类手工作坊出现在上海地区,并逐渐发展壮大,各类工艺美术制品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规模。同时,随着产业的发展,手工业主为了扩大产业,也开始逐渐向外拓展,但由于上海之外的地区战火不断,于是外聘手工艺人赴上海制作,成为了主要方式。
外资的注入、社会的相对稳定使得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兴盛的阶段。可以说,上海的手工艺人大多都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底层农民和平民,他们经过自身的勤奋学习,潜心探索,不断汲取其他艺术风格的精华,通过极具想象的创造力,创作出了一件件代表着海派工艺美术的工艺精品,也成就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工艺美术精英。
宜兴与上海地理位置上相近,紫砂作为伴随茶文化发展兴盛的一个工艺美术门类,在民国时期更是风靡沪上。许多以制作贩卖紫砂器物的陶器行在上海开业,更有诸多紫砂手艺人也赴上海制作紫砂陶。可以说,民国时期的上海是紫砂器的主要市场聚集地之一。综观整个民国海派紫砂,托古与创新是两个最为重要的主题。
民国时期上海的经济极为繁荣,与此同步的是对古董的需求也在民族资本与海外商人的运作下日益壮大。作为东亚最闪耀的城市上海汇集了中国最重要的资本主义商业和企业,也是社会各界精英汇聚之地。相对而言,紫砂自创始以来只有几百年历史,留存下来的名家作品并不多。于是乎精明的紫砂商人发现,与经营普通的紫砂器相比,仿制明清名家精品紫砂壶的利润要大得多,而声色犬马的上海滩则成了中国兜售赝品最好、最大的市场。于是,紫砂仿古从19世纪末逐步形成规模,并终于在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里达到高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当时所有宜兴的顶尖艺人都在上海等地从事仿古工作,为陶器商和古董商制作了难以统计的仿制作品。虽然这一时期的仿品对于现在鉴定真伪之作增加了许多难度,但是由于当时古董商并不要求产品的数量,对制作周期也极有耐心,对仿制的紫砂器的品质要求极高。充足的资金、宽裕的时间、优厚的待遇、出色的艺人,这些条件下孵化出一批极高水准的明清紫砂仿品。这些作品如今散见于各处,有些甚至作为真品陈列在博物馆中。
虽然这一段“民国紫砂仿古潮”是紫砂历史上较为黑暗的时刻,紫砂泰斗顾景舟更是对这一时期不愿提及,但当从作品品质和技术层面,在这段仿古浪潮中,紫砂艺人观摩学习了许多经典的古代紫砂作品和其他门类的艺术精品,开阔了眼界,对于艺术感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紫砂史料和历史文献的研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眼界。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这个仿古浪潮结束后,许多紫砂艺人都在技艺和文化层面上有了卓越的进步。
在这段仿古浪潮中,最为代表的人物莫过于汤临泽。汤临泽被誉为“民国仿古大家”,其不仅在书画仿古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仿制紫砂壶上亦有过人之处。据上海补白大家郑逸梅、篆刻大家陈巨来回忆,吴湖帆家藏有曼生壶一把。在1936年至1937年间,湖帆请汤临泽仿制一把,四个月后,汤将壶归还,湖帆将一新一旧之壶分别贮藏。没几天,汤又持一壶来,湖帆大为惊异,问他:“哪来第三把?”汤氏乃告之:“这把才是尊藏原物,前两把均仿制,聊以戏探而已。”早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宜兴紫砂高手蒋彦亭就被汤氏聘至上海,在汤家秘密仿制紫砂古器达五年之久,在仿古作旧的技巧上,汤氏亲自给予了他口授手教的指点,汤氏甚至在永康路自己寓所的庭除间,亲自设计打造了一座烧紫砂壶和摆件的小窑炉,并专门请了宜兴一位姓戴的师傅来帮忙配料、捏泥、烧窑,循序进行。
民国时期,精明的商家敏锐地发现了紫砂的巨大商机,各种专门经营紫砂陶器的商号开始在上海、宜兴、无锡、杭州等地出现,其中著名的有:陈鼎和、铁画轩、吴德胜、利用公司、毛顺兴等。这些陶器商号或公司成为紫砂最早的经销商,他们在宜兴订购紫砂器物,而且每家商号又都聘有制壶艺人,所以在民国时期的紫砂壶上大多会有制壶者和商号的两个印款。
以其中最为代表的商户“铁画轩”为例,铁画轩是设在上海的一家陶瓷公司,主要做出口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的业务,其创办者为生于同治年间的戴国宝,其是刻瓷名手,善用铁针在瓷器上刻画装饰,故为公司取名“铁画轩”。在紫砂风靡上海期间,他从宜兴订制紫砂壶坯,自己在壶上刻画装饰,产品以优美的书法著称,底钤篆书阳文“铁画轩制”方印或圆印,署名“玉屏”“玉道人”,并常用一枚“戴式”方印。铁画轩的紫砂器物多沿袭清代式样,陶刻装饰则与清代不同,以碑版、青铜器铭文及砖瓦古陶文居多。1927年戴氏逝世,铁画轩由其妻经营,待其子戴相明成人,继承父业。戴相民别字莲生,常用作其制品上的刻款。为铁画轩制壶的著名艺人有蒋燕亭、卢元璋、范大生、陈光明、李宝珍、程寿珍、汪宝根、吴之根、王寅春等。当然戴相民为人所熟知更多的是因为“五把大石瓢”的佳话。由于铁画轩与上袁顾炳荣的长年业务关系,戴相明到宜兴必访顾景舟。顾景舟陶艺顶级,商品精微,胸中有墨,出言有序,他们相谈契合,成为知己。1948年,戴相明介绍顾景洲认识了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著名书画篆刻家,顾景洲兴奋不已,主动精心制作石瓢壶五把。壶坯轻舟运沪,戴相明镌坯随江寒汀至吴湖帆家,吴湖帆执笔悬腕在五把湖坯上各题诗一首,四把壶上各画竹一枝,第五把壶上由江寒汀画鹧鸪一双相赠湖帆道兄。这五件大石瓢更是成为顾老与书画家合作的巅峰之作,亦是紫砂文人壶的典范。
从上文中的托古与创新两个部分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沪上紫砂文化极为兴盛,对整个紫砂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宝珍、程寿珍、汪宝根、陈光明等优秀的紫砂艺人,也出现一批如陈鼎和、铁画轩、吴德胜的陶器公司,更是出现了一些如庞元济、龚心钊等被后世敬仰的大藏家。紫砂在这些藏家与商家以及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呈现高速、多元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陈寿珍、范大生等人的作品更是在“巴拿马国际赛会”、“芝加哥博览会”、“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等世界展会上屡获金奖殊荣,这是紫砂这一地方艺术门类真正屹立于世界陶瓷之林的开始。
海派紫砂,通常意义下,我们把受海派文化影响的紫砂作品,或者是海派艺术家参与制作的紫砂作品称之为“海派紫砂”。我们回望民国海派紫砂的历史文脉时发现,民国时期上海的文人墨客对宜兴紫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派紫砂在摹古的同时,更注重当下和未来,不拘泥于成规的束缚,接受着更多的外来文化,可以说精致与包容正是海派紫砂的精髓。海派紫砂因为精致而魅力十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茶人的目光;也因为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博采众长而越发的精致迷人。